
会员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七期)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新时间:2020-10-23 11:16:17
最新章节:徵稿啓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的综合性学术文集,是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相关专业的新近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文献、历史、考古、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编辑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委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学术机构,主编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刘玉才教授,作者多为国内外一线学者。收录文章有吉川幸次郎《东方文化研究所经学文学研究室校定资料解说》、马小鹤《元代镇江、泉州夷教新考》、《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纪要(2018.01-2018.06)》等。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5-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七期)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徵稿啓事
- 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2018.01——2018.06)
- 基地紀事
- 跨界研究下清都戲曲社會史的重構——評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
- 日本學者中國“詩跡”研究述評
- 王貞平著《唐代賓禮研究——亞洲視域中的外交信息傳遞》評介
- 日本《文選》學的新成果——讀日本新出的兩種《文選》學新著
- 馨烈彌茂:境外“《文選》學”研究面面觀
- 羅泰《宗子維城》評述
- 研究綜覽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
书从金文资料入手,结合相关社会科学理论讨论了两周时期华夷关系问题。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华夏和夷狄族群关系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地理气候因素是造成华夷关系演变的内在动力之一。本书对先秦时期华夏族群发展壮大的脉络特征以及华夏早期的对外观念进行了梳理。历史18.9万字 - 会员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2辑)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长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其中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演讲稿会结集成《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一书。本辑就是《大数据历史14万字 - 会员
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矛盾与社会控制研究(1368—1949)
河西走廊属于我国西北内陆河干旱区,历史时期人口增加、土地扩垦、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等因素的叠合交织,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用水纠纷层出不穷。本书爬梳地方史志、官方档案以及民间资料等历史文献,全面展示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的特征及社会控制机制,分析探讨国家与社会在应对用水危机时的复杂关系,力求为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提供西部干旱区的典型个案。历史15.8万字 - 会员
修昔底德演说辞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演说辞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以下简称《伯史》)中约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将演说应用到历史作品的传统中,修昔底德的演说辞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方式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分歧。本书试图从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说辞的视角出发,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说辞的原因,探寻演说辞的真实性,进而阐释修昔底德在《伯史》中大量运用演说辞的创作手法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揭示演说辞所体现的那历史8.6万字 - 会员
北魏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链条中的地位研究
魏晋南北朝是继秦汉大一统之后出现的一次长时段的民族分裂时期,西晋灭亡,汉民族政权被迫迁出黄河流域,代之而起的是众多胡族政权在中原的崛起,中华文化面临发展中断的危险,是拓跋部落乘时崛起,建立起北魏帝国,担当起结束十六国,统一黄河流域,下启隋唐统一新局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丰富和发展。北魏帝国在延续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北魏帝国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乃在于它认历史20.3万字 - 会员
地理学思想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全3册)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和历史及其关系的有关思想和理论,以长期以来的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其历史研究为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在前续有关著作和论文等基础上,完成《地理学思想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该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从“公元前25世纪之前”到“公元21世纪以来”,以世界地理学发展为背景、以中国地理学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本书是地理学学术著作,也可以用于地理学本科生、历史46.7万字 - 会员
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撰述出现了流派纷呈、方法各异、观点多元的复杂局面,甚至有过激烈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历史撰述的许多精彩“交锋”,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如何撰写“古史”部分。本书对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作了条理清晰、材料充实的阐述和探究。以中国“古史”建构的具体“问题”为导向进行论述,具体“问题”之中,则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加以展开,各个“问题”之间亦存在联系,力图横向研究与纵向探讨相历史22.9万字 - 会员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与对外关系史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历史25.2万字 - 会员
“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文集2016
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和“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等,搭建中外思想交流“朋友圈”。此次研讨会有来自26个国家的31位著名汉学家参加。本文集是对研讨会汉学家和中国学者专家发言整理后的文字成果。历史26.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