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道统论(下)
蔡晓更新时间:2025-04-28 10:48:22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道统为主线,用中西比较的视野,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发掘贯穿其中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天道观,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显著标志。西周时期,就形成了“神灵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的天道观,连同民本思想等作为古代思想遗产,为孔、墨、老三哲所继承。不同天道观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产生更加精彩纷呈的思想成果。从中外交流的大历史观看,中国学术思想可划分为三个千年:第一个千年是从西周到魏晋玄学的纯粹本土思想;第二个千年是从佛学东来到融合儒释道的宋明道学;第三个千年是从“隆庆开关”为标志的西学东渐,直至现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中国道统开始崩塌,马列主义进入中国,诞生了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融合人类优秀文化的一种新文明形态已经在华夏大地悄然孕育。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中国道统论(下)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蔡晓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泰州学派研究(第一辑)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学派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编辑出版,所选论文深入挖掘泰州学派思想内涵,分析其源流与特性,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泰州学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学派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更好推动泰州学派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哲学29万字 - 会员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是在语言关闭的缄默中,转向静的深度体证,具有渊与根两个特征,集约表达为“藏心于渊,美厥灵根”,诗意表达为“氤氲一气似初春”。本书从孔子观周见金人“三缄其口”开始,以方以智证成太极丸春结束,选取颜回、言偃、扬雄、周敦颐、朱熹、杨简、文天祥、王阳明及其后学胡直与万廷言、刘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先秦流派的展开与互动,围绕罕言与雅言、深静与真动、冲然与哲学46.1万字 - 会员
创造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
在近代东亚世界里,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的士人,不知凡几。在他们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斑斓眩目,应接不暇。在这里,他们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道路。这部书,就是以具体的个案,阐释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如何被创造生产,从而对近代中国思哲学21.9万字 - 会员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长期以来,清代有学术无思想,有思想无哲学,有哲学但很粗浅等看法似乎已成学界定论。本书是重新审视这些似是而非之定见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在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写作方法之间自如切换,多维立体地勾勒了乾嘉儒学声音低沉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以此呈现出乾嘉儒学生动丰赡的另一面。第一编侧重于哲学思想,通过重点梳理戴震“道赅理气”的新道论、“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和“以情絜情”的伦理学,揭示乾嘉儒学的哲学35.6万字 - 会员
“四书化”与“去四书化”:儒学经典在“近世”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原為中國先秦儒學典籍,唐宋儒者在應對“佛道”挑戰而為儒學構建本體的遇程中,將“學庸語孟”進行了“四書化”,使之成為繼“五經”之後的又一儒學經典結構。然而,當理學及“四害”伴随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之後,江戶古學派對它們的批判、質疑、否定便纷至遝來,並解構了“四書”經典結構,開放了日本的“去四書化”的歷程,這一思想雎屬“暗流”,但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意味著,中哲学27.5万字 - 会员
《论语》广义:当代视域下的儒家经典研究
经典诠释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重要基础理论环节。它同时内含历史性认知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文化发展与融合意义上的义理创新以及经世致用意义上的时代思考等三个方向的理论诉求。以上认识构成了本书写作的目的与具体指导原则。本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从中西文化传统之比较和中国文化传统内部架构这两个视角来深入考察当代视域下儒家经典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儒家经典的结集历程和哲学20.5万字 - 会员
《中庸》通解
研究中国哲学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客观的、历史的、文本的取向,一种是主观的、现代的、创造的取向。本书无疑属于前者。书中异于前人之解,乃为疏通文本的需要,而非借题发挥的产物。本书作者坚持以经释经、训诂与义理相结合的诠释原则,在广泛研读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前人的诠释分歧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认真辨析,于前人旧说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说详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哲学22.8万字 - 会员
孔教与国家建构:变奏与复调的历史(1895—1919)
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哲学25.4万字 - 会员
《老子》“德经”参证及德育镜鉴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老子》之“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与“无为”。所谓“自然”,乃自本自粮、本自具足、自是其是之意;所谓“无为”,乃不加施为、任其自化、顺其自然之意。学术界对《老子》“道经”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对于“德经”的研究却尚显匮乏。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以《老子》“以道观人”“以道观万物”和“以道统德”的“大道观”为视角,解读《老子》“德经”并参悟其对当下学校教育和道德修养哲学21.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