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针灸基础理论(3)
18.玉堂(Yùtánɡ)
【命名】高庭大屋为堂,心为君主,肺为华盖,其处尊贵,穴居其中,且主肺疾,故名。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隙。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呕吐;③乳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19.紫宫(Zǐɡōnɡ)
【命名】紫宫即紫禁宫,昔时天帝之座。穴处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意指心神所居,故名。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20.华盖(Huáɡài)
【命名】肺为五脏之华盖,该穴主治肺疾,故名。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21.璇玑(Xuánjī)
【命名】璇玑即天斗魁星,所居正中,万星环绕。
肺如五脏之天,穴居其正中,能宣肺气,故名。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下1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胸膜炎等。
22.天突*(Tiāntū)
【命名】天指位置高,突指突出,又指咽囱,此穴能通利肺气,故名天突。“突”有冲涌、奔涌之义,本穴居胸腔之上端,有消壅散结,通利气机的功效,尤善化痰,令内郁痰湿奔涌而出,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咽喉肿痛,暴喑;③瘿气,梅核气;④噎膈,呃逆。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脏和有关动、静脉;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
23.廉泉*(Liánquán)
【命名】“廉”指舌或棱角状物体;“泉”指水液。本穴位于状似棱状的结喉上,内当舌下,主治舌部疾患,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舌下肿痛,舌缓流涎,喉痹。
【刺灸法】针尖向舌根方向斜刺0.5~0.8寸,一般不留针;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炎、舌炎、延髓麻痹、失语等。
24.承浆*(Chénɡjiānɡ)
【命名】承,指接受;浆,指涎。穴当下唇下正中凹陷,可承接口涎,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①口喁,齿龈肿痛,流涎,暴喑;②癫痫。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齿龈炎、口腔炎、舌炎、癔病性失语、癫痫等。
二、督脉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循腰、背、项、头顶正中,沿前额下行至鼻柱,经人中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龈交穴。
2.联系脏腑器官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循行分布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诸阳经均来交会,有统督全身阳经的功能,故有“阳脉之海”之称。督脉之所以能统督诸阳经,是由于本经上头属于脑,头为诸阳之会,又并于脊里,在大椎部与手足三阳交会,在哑门、风府穴处与阳维交会,而与诸阳经联系,故能统督诸阳经。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2)共29穴,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
(二)主要病候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
(三)病症归纳
1.精神、神经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癔病,癫痫,发热,惊厥,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休克,虚脱。
2.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如鼻血、鼻炎,项背强痛,角弓反张,痔疮,脱肛,子宫下垂等。
3.其他:有感冒,疟疾,哑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9穴。
1.长强*(Chánɡqiánɡ)络穴
【命名】督脉之络,夹脊、上项、散头上,其分布路线长而作用强,故名长强。督脉为“阳脉之海”,本穴为督脉之始穴,为纯阳初始,其气特别强盛,故名。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脱肛;②小儿疳积;③癫狂痫;④腰脊、尾骶疼痛。
【刺灸法】针尖向上紧靠尾骨前面斜刺刺入0.8~1寸,不可直刺,以免刺穿直肠,引起感染。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痔疮、癫痫、癔病等。
2.腰俞(Yāoyú)
【命名】《黄帝内经·素问》“腰尻之解……是腰俞。”腰尻指骶骨,解指骶管裂孔处,穴位一般都可称“俞”,故名。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正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①痔疾,便血,脱肛;②月经不调;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必要时可刺入骶管裂孔内一定深度;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病变、痔疮、癫痫等。
3.腰阳关*(Yāoyánɡɡuān)
【命名】本穴位于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名阳关;因位于腰部,故名。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遗精,阳痿;
③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病变、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等。
4.命门*(Mìnɡmén)
【命名】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生命元气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虚损腰痛,遗尿,尿频;②遗精,阳痿,精冷不育;③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不孕;④泄泻。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腰部疾患等。
5.悬枢(Xuánshū)
【命名】“悬”指悬系;“枢”指枢机。此穴两旁为三焦俞,三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故名。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腹痛,泄泻;②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痉挛、肠炎等。
6.脊中(Jǐzhōnɡ)
【命名】脊柱共为二十一椎,此穴在十一椎下,适当脊柱的中部,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泄泻,痔疾;②黄疸;③癫痫;④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胃炎、肠炎等。
7.中枢(Zhōnɡshū)
【命名】“中”指中间、中部;“枢”有枢机、转动之意。穴在脊柱中部,为躯体转动之枢纽,故名中枢。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呕吐,腹胀满;②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胃炎、肝炎等。
8.筋缩(Jīnsuō)
【命名】穴两侧为肝俞,肝主筋,该穴主治痉挛、抽搐等筋脉挛缩之病,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胃痛,黄疸;②腰脊强痛,筋挛拘急;
③癫狂痫。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癫痫等。
9.至阳*(Zhìyánɡ)
【命名】上脊为“阳中之阳”,穴属督脉,在七椎下,“七”为阳数,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胸胁胀痛;②咳嗽,气喘;③脊强背痛。④疟疾。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10.灵台(Línɡtái)
【命名】“灵”指心灵;“台”指高处。穴在背上部,近于心脏,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脊强背痛;③疔疮。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等。
11.神道(Shéndào)
【命名】“神”指心神,是穴两侧为心俞;作用与心相关,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心悸,怔忡,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脊强背痛;③癫痫。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
12.身柱(Shēnzhù)
【命名】支持为柱,穴在两肺俞之中,适当两肩胛的中央,为肩胛荷重的撑柱,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脊背强痛;③癫痫;④疔疮。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癫痫等。
13.陶道(Táodào)
【命名】“陶”指陶灶(窑),意指阳气通行有如陶灶的通道,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咳嗽,气喘;③脊项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等。
14.大椎*(Dàzhuī)
【命名】此穴位于第一胸椎之上,第七颈椎之下。第七颈椎乃椎骨中最高大者,俗称第一大椎骨,穴在其下,故名。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咳嗽,气喘,骨蒸潮热;③头项强痛;④癫狂痫,小儿惊风;⑤风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
15.哑门*(Yǎmén)
【命名】本穴主治音哑不能言,是治哑的关键之门,故名。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①暴喑,舌缓不语;②头痛,颈项强痛;
③癫狂痫。
【刺灸法】伏案正坐,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刺时应严格掌握深度和角度,针尖不可向前上方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语言不利、失语、脑血管病、延髓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16.风府*(Fēnɡfǔ)
【命名】“风”指风邪;“府”指聚会之处。意指穴处为风邪侵袭的部位,主治一切风证,故名。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癫痫;②头痛,颈项强痛,眩晕;③目痛,鼻衄,咽喉肿痛。
【刺灸法】俯卧或伏案正坐,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刺时应严格掌握深度和角度,针尖不可向前上方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延髓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17.脑户(Nǎohù)
【命名】脑之门户指枕骨大孔部,是穴位于枕骨大孔之上方,是脑气出入之所,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项强;②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小脑疾患等。
18.强间(Qiánɡjiān)
【命名】“强”指强急;“间”指间隙或处所。是穴主治头项强痛,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项强;②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19.后顶(Hòudǐnɡ)
【命名】穴在头“顶”部,以百会为中,在其后方,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20.百会*(Bǎihuì)
【命名】“百”形容多;“会”指聚会。意指百脉聚会,头为诸阳之会,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
【主治】①中风失语,昏厥,失眠,癫狂痫;②头痛,眩晕,耳鸣;③脱肛,阴挺,久泄,久痢。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癫痫、精神分裂症、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内脏下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