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81/788881/b_788881.jpg)
第9章 杂症一(2)
治验一女子积劳后。忽发寒热。呕吐不止。三日夜罔间。凡用藿香二陈伏龙肝之类。皆不效。呕至如菜叶青汁。形神俱疲。余急进山栀人参神曲茯苓一剂。其呕渐止。后以人参调理而痊。
一女子因惊后。胃脘作疼。呕逆不止。亦越三日矣。胸中时叫饥。但不能纳谷味耳。且神昏谵妄。面见 疹。及余按其脉则弦。而重取则空。弦者。惊伤胆之脉也。空者。胃气虚之诊也。 疹者。火炎上之象也。余以远志茯神枣仁安神养胃。木香陈皮止痛平气。山栀童便降火。稍入柴胡引经。
倍用钩藤止惊。一剂呕止 退。神安思食。再剂而愈。
二陈汤半夏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如脉数烦热呕酸。加黄芩山栀钩藤。甚则入黄连。如停滞。
加浓朴莱菔子枳实。如畏寒。加藿香木香。如因惊。加竹茹。如中气虚。加人参石斛。虚寒入炮姜熟附。
疟疾
疟之为言虐也。有如凌虐者然。故云疟也。当其寒。则战栗鼓颔。汤火不能温。及其热。则烦冤少气。冰水不能寒。此无他。阴阳相并。邪正交争也。并之阴则寒。并之阳则热。正虚则怯。邪盛则肆。一身之内。有不听令而任其摧残者乎。然则何经主之。何药制之。曰仲景伤寒少阳一经。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可假之治也。方中柴芩除表里之热。姜半除表里之寒。参甘大枣和阴阳而扶正气。非疟之的方乎。余扩而充之。寒多热少。则入藿香。寒少热多。则入知母。独寒不热。则去黄芩。独热不寒。则去半夏。气虚则加苓术。
血虚则加归芍。即此方而出入之。鲜不应手取效。以是知疟之主少阳也明矣。其作有早晏。何也。经曰。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客于脊膂。凡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故作日益早。邪在阳分轻。阴分重。引出于阳分则散。其有日作间日作何也。经曰。邪入之浅则日作。入之深则间作。有三日作者。邪愈甚而正益衰也。有一日三四作。十数作。又何也。此不可作疟论。而亦未始不可以疟推之也。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虚则寒热交作。非大补气血。则寒热不止也。然经又言太阳之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少阳之疟。寒不甚。热不甚。心惕惕然。汗出。阳明之疟。先寒洒淅。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火光。太阴之疟。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少阴之疟。呕吐。热多。
欲闭牖而处。其病难已。厥阴之疟。少腹满。如癃。数便。意恐惧。则是六经又各有治法也。虽然。疟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此时而欲止之。良工不能。必从未发时。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乃安。邪气乃出。
此露姜饮所由设。可推而通之也。至于邪未尽。早截之。变必作。岂若调其阴阳之为愈乎。立斋治疟发不止。用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未发前服之。疟可立止则养正除邪胜着也。岂能为疟困哉。
按疟有云是脾疾。长夏暑热所伤。至秋新凉束之。疟乃作。故其发也有候。而一以理脾为主。平胃散六君子补中益气。审虚实而施之可也。不知脾畏木者也。柴胡非疏肝乎。脾喜甘者也。人参甘草非补中州乎。脾恶湿者也。半夏非燥湿乎。脾畏热者也。黄芩非清热乎。使果因风与食。
则疏之消之。寒与热。则温之清之。虚则补之。下陷则提之。学人神而明焉。又安得胶柱鼓瑟为也。
治验一儒者季秋发疟。凡解表疏利之药。遍尝勿效。至四旬后。肢体俱冷。其汗如雨。犹是覆密不敢见风。此余诊之。六脉皆弱。连进归脾汤。大倍参 。
加熟附子五分。数剂而痊。继以六君调理月余。
一女子疟疾。烦热呕吐。口干饮水。独热不寒。有与和解不效。余诊之。脉数且疾。此瘅疟也。得之肺素有热。用门冬知母黄芩山栀花粉浓朴陈皮甘草。一剂而减。二剂而愈。
一人年五旬余。患痢半月。痢止疟作。发则昏愦不支。余诊之。脉空大无力。
以补中益气汤。倍人参加半夏。二剂而愈。
小柴胡汤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姜枣水煎。如口渴。加葛粉一钱。如右关有力。胸膈不宽。加浓朴莱菔子各一钱。烦渴。去半夏。脉不数。去黄芩。如气虚。同四君子或补中益气用。
如阴虚。则以六味汤继之。
痢疾论
大凡治疟之法。宜先缓而后急。治痢之法。宜先急而后缓。何哉。疟之始发也。其势猛悍。而遽欲以止之。则邪不伏而反炽。使及其既衰。即须急以培焉。除邪养正。乃不至于迁延。所谓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一法也。痢之始作也。其来弥漫。而不急以夺之。则浸淫而溃决。即当其少缓。尤须有以调焉。邪尽气和。庶不成乎休息。所谓及锋而用。善刀而藏。此又一法也。盖痢古称滞下。又名肠 。分明指湿热伤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阳。蕴酿而成。
丙火自焚。庚金受囚。化物传道之令俱废。脓血稠粘。后重逼迫。滞而不舒也。仲景用大黄汤涤之。取其滋润轻快。一洗而空。诚妙法也。特恐元气有不胜耳。河间芍药汤。用芩连清火。
归芍调血。木香槟榔。理气止痛。甘草和中。或加肉桂为引。所云调血则便血自愈。理气则后重自除。无论赤白。皆当遵此为法。若夫虚寒一症。腹痛频迸。下积纯白。或时兼赤。滑而不禁。脉微弱而畏寒。则人参附子理中汤。必不可少。至于久痢。元气衰惫。下痢不止。肢体浮肿。脉来虚微。补中益气。倍参加桂附肉果粟壳。
又岂容须臾缓哉。更有下多亡阴。大肠不行收令。虚坐弩责。则于升提中。兼以滋阴为主。迨食积宜消。感寒宜发。暑湿宜清。又在临症变通。难以执一见也。
治验一徐太夫人六旬患痢。噤口不食。服开胃等药转剧。六脉虚数。余以人参二钱。黄连一钱。连进四五次。遂能食而痢止。
一人年五旬。向有冷积痛。一日患痢。初起便滑。下积纯白。诊其脉微细。余即以人参理中汤。连进而愈。
此不可以常格拘也。
一儒者场后患痢。医与解表消导清热罔效。余切其脉软弱。两尺倍甚。以八味汤四剂渐减。后以人参调理。
盖痢未有不伤肾。况年少不禁者乎。
芍药汤芍药(一钱半)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八分) 炙甘草(三分) 槟榔(一钱) 木香(五分)水煎服。痛不止或加桂五分。痢不减渐加大黄。
真人养脏汤 治虚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半,土炒) 当归(一钱) 白芍药(一钱半) 木香(八分) 炙甘草(三分) 肉桂(八分) 肉果(面裹煨) 粟壳(醋炙) 诃子肉(面煨各一钱)水煎服。
浓朴汤 治饮食停滞下积者。
浓朴(一钱姜制) 枳实(一钱麸炒) 莱菔子(一钱焙研) 木香(五分) 黄芩(一钱) 广皮(一钱) 山楂(一钱半) 豆豉(一钱) 炙甘草(三分) 柴胡(七分) 槟榔(一钱)加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泄泻论
泄泻之因多端。而要以脾胃为本。脾胃者土也。处于中州。浇灌四旁。清浊以分。水谷以别。皆藉此健运之能。而升降开阖。由之布化。尚何沥泻之虞哉。惟中气稍弛。风胜则飧泻而完谷不化。寒胜则洞泻而澄澈清冷。湿胜则濡泻而糟粕不实。热胜则火泻而暴注下迫。更有食积痰饮。则腹中或痛或不痛。反得泻而减也。大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肾泻。则每于子后发。余时则安也。盖土旺则能制水。水旺亦足凌土。湿郁则能成热。热郁亦足助湿。浊气则能侵上。清气亦足陷下。故治泻之法。不可一端而竟。扶脾正也。而有时乎平胃。分利常也。而有时乎升提。温补当也。而有时乎清热。况于食积宜消。痰积宜降。瘕聚宜调。肾虚宜补。
且有面色黄白。似乎脾虚。而补之不效者。以湿热之未清也。亦有久泻不止。习以为恒。而止之反剧者。亦积热之不解也。苟执脾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之说。而概以温热行之。知常而不知变。知经而不知权。使遇中虚且寒者。诚然得矣。倘或蕴隆不解。不且益其邪而成痼疾也哉。至于治泻九法。士材言之详矣。余不及赘。
胃苓汤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白术(八分土炒)茯苓 泽泻(各一钱) 肉桂(三分) 猪苓(一钱)加姜枣水煎。或分用合用皆可。
薷苓汤 治暑泻。
香薷 黄连(姜汁炒) 浓朴(姜制) 扁豆(炒) 猪苓泽泻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
四神丸 治脾肾两虚。饮食不思。子后泄泻。
肉果(面煨二两) 补骨脂(胡桃制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浸炒一两)为末。生姜八两。红枣百枚。煮熟丸。
霍乱论
霍乱之候。其来暴疾。腹中绞痛。扰乱不宁。自吐泻交作。有吐而不泻。泻而不吐。有不得吐。又不得泻。则邪有上下浅深之分。而总以得吐为愈。邪有入必有出。盐汤探吐。上妙法门。然后调其胃气可也。盖霍乱每伤于胃。虽风寒暑湿。四气相乘。而中必先虚。故邪入焉。至饮食失和。秽邪触感者尤多。胃气一伤。清浊相干。邪不去则正不安。所以攻邪尤要于扶正也。即至肢冷脉伏。转筋声哑。亦必驱邪至尽。盖邪去则正安。非比他症养正而邪自除也。及大吐泻后。元气既乏。手足厥冷。脉微欲脱者。参附理中汤。仍为吃紧。若早投之。则邪反固而难愈矣。所以当其发时。不可用米饮。先哲谆谆戒之。岂无谓哉。观于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亦因邪不能出。所以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治验一男子恣饮梅水。吐泻无度。手足厥逆。面色惨晦。声音不出。而脉沉伏。小水点滴不通。服药入口即吐。医告技穷。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属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闭。因思果得麝则败。酒得麝则坏二语。且麝性香窜走窍。乃取麝半入脐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物也。少顷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梦而觉。越日索粥渐安。
一女子大吐泻后。四肢厥逆。六脉俱无。头面带阳。而反红赤。凡药入口即吐。余曰。此阴盛格阳。以仲景通脉四逆汤连剂。脉出肢暖始愈。
藿香汤 治霍乱吐利交作。
藿香 紫浓朴(姜制) 茯苓 木瓜 车前子(焙研二钱) 泽泻 枳壳 广皮 葛根(各一钱)加生姜三片。有食。加砂仁末一钱。烦渴。去藿香。加紫苏一钱。面食。入莱菔一钱。着气。入青皮七分。木香三分。切戒米饮。直待痛止觉饥。方可与之。
膈噎论
膈噎之症。内经止有三阳结谓之膈一句。子和从而释之。谓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则二阴不利。津液不行。故逆反而上。其言病机则得矣。而三阳所以致结之故。则未始推及。至张鸡峰云是神思间病。惟内观静养。可以却之。斯乃切中病情。盖此恙多由忧愁思虑。伤于心脾。血液不生。日渐煎熬。肝火弥炽。肾水益枯。五脏之阴既竭。六腑之阳安得独足。于是槁在上而为噎。槁在下而为膈。譬之江河阻塞。而饷道不通。有仰食不获而待命矣。此时而浚其流。不若疏其源。然后水从天际而下。飞 立送。复循故道也。故患膈噎者。欲嘘既槁之血液而复生之。莫若屏七情。绝嗜好。远帏幕。心似已灰木。身如不系舟。奴枯禅老寂。而后静能胜动。水升火降。津液渐行。庶出约有常。长享天命。谁谓治膈之大丹。不取诸身而足哉。舍此而欲他求。惟有养血生津。开郁理气。佐以降火。或一法也。李绛兵部手集。用人参三两取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取其润滑而通阳明。最称神效。至王太仆以食刹即出。食入反出。分有火无火之别。尤当参而调之。
毕竟此疾多得于忧患之人。而安逸者未尝有。则知药石之不胜病也。夏审矣。
地髓煎 治血枯便燥结。
生地黄(一斤) 鹿角胶(二两四钱) 生姜(八钱绞汁) 白蜜(二合) 酒(四合) 紫苏子(四钱酒研)文武火煮地黄成膏。去滓。即以酒研苏子入煎。一二十沸下胶。胶化。下姜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酒化下。
大半夏汤 治胃反呕吐痰盛者。
半夏(五钱) 人参(三钱) 白蜜(二钱)水二钟。和蜜扬之百遍。煎服。
和胃汤人参(一钱半) 黄连(六分土炒) 当归(一钱) 黄芩(七分土炒) 白芍药(一钱酒炒)茯神(一钱) 石菖蒲(五分) 神曲(七分) 半夏(七分) 枳实(麸炒四分) 红花(三分) 苏子(一钱五分)用陈壁土研细。搅入长流水。澄清煎药。入姜汁白蜜少许。童便一二匙和服。
肿胀论
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昏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敲之如鼓。
皆属于热。盖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湿热相搏。肺失清肃之令。则水不行而为肿。脾失健运之司。则谷不磨而为胀。甚且清阳不走上窍。浊阴不走下窍。天地闭塞。金不平木。土不制水。由是肚大。青筋。脐突。背平。足心平。
五脏之阴。越出于外。六腑之阳。反扰于内。斯时而不亟泻其阳。则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闭之。则阴阳愈乖。而肿胀益甚。譬之洪水泛滥。不事疏凿。乃欲以土实之。则愈堤防而愈泛溢。此必然之势也。子和出。立浚川禹功等法。非不峻烈可畏。然不有荡涤之。则水何由而行。所蓄者。何由而泄。阴阳失位者。何由而复奠厥居乎。余每见从事温补者。一逢肿胀。辄进六君子。金匮肾气等。岂不纯正通达。卒至肿胀愈甚。迄无成功。及遇草泽医。每以大攻大泻药投之。反恒奏绩于俄顷。然后以参调之。以补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