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历史文化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境内曾出土距今80万年的蓝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万年至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在这里分布非常丰富。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位于陕西,其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中国农业的发祥也是基于此地。陕西“文物古迹甲天下”,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古文化遗址、帝王陵墓、兵马俑等诉说着陕西久远的历史。近代,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艰苦革命13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陕西有宝大福地之说,是世界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蓝田遗址] 蓝田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60千米处,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约80万年至75万年前,有一些在低平的前额上隆起粗壮眉脊骨的原始人类生息活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他们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1963~1965年考古学家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考古研究表明,蓝田人比稍后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较小一些,大约778毫升。他们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现建有遗址保存所,供专家和游人参观、研究。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城东6千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个典型的母系民族公社村落遗址。约在公元前5000~公元前4300年,仰韶人在这里生活。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现建为博物馆,分为制陶、居住、墓葬三部分。半坡遗址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磨盘、石磨棒等。还发现遗存的粟。饲养的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为研究新石期时代的生活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秦始皇开创帝制]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王嬴政仿“三皇五帝”而改称始皇帝,定都咸阳。秦始皇听取丞相李斯的建议,废封建制为郡守制,把全国分成36郡。在吏府的设置上,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确定了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21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后期也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边剪纸] 剪纸在陕北农村十分普遍,而以三边的剪纸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所谓三边是指靖边、定边及定边所辖的安边镇的合称。三边剪纸是陕北剪纸艺术的一个地方流派,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民间传说,是当地人民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现在三边剪纸已开发成为一种产业,产品行销国内外。

[张骞] 张骞(?~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外交家。张骞死后被封为“博望侯”,葬于成固。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时,被俘,在匈奴10余年,始终秉持汉节。即使沦为奴隶牧羊也不辱使命。13年后他伺机逃回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是第一个从中原出使西域的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郭子仪]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时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平定天下,对挽救唐朝的危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 84岁高龄时才告别沙场,唐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尽管郭子仪一生功劳显赫,但他忠勇爱国,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是我国封建社会忠臣良将的典范。

[孙思邈]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的医学家。他一生不图名利,坚持在民间医伤治病,用毕生精力写成了两部医学巨著《急备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第一个主张把妇科、儿科从医学中独立出来,并赋予了相应的内容。他最早重视采药的季节,并把各地所产的各种药材列出来,以供人们按时采集。鉴于他对医药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药王”。这两部书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孙思邈在化学领域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

孙真人煎药图

[柳公权]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他31岁进士及第,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一生基本上都在京城为官。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了中国书法的又一巅峰。他一变中唐书法的肥腴之风,用笔爽利快健,骨力深注,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法度森严而遒劲挺拔,具有瘦硬通神的艺术境界。这便是著名的“柳骨”。“柳骨”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体。传世作品有《太子太傅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唐代陶器的代表。唐三彩的工艺复杂,因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黏土作胎,用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是唐代社会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价值连城,是国内收藏中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佐证。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市三学街,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的碑石集中地。经过历代的保存、扩建,至今已收藏历代碑碣2300余方,荟萃了历代名家手笔。其中,有唐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等大型“石质书库”《开成石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尼合文之陀罗经幢”和“唐大智三藏碑”等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产物。期间各种书法碑刻琳琅满目,特别是在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张阳、李隆基等手迹刻石最为可贵。114石的《开成石经》还是大型的石质书库。

[汉长陵] 汉长陵位于咸阳东20千米的三义村北。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及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刘邦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在今江苏)人,秦末率沛县子弟三千抗秦,后灭秦并击败楚霸王项羽而称帝建国,是中国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汉长陵现在实物较少,据说其墓地已被多次盗挖过,但也不失为凭吊历史的绝佳去处。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从19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后继承文职,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了汉武帝,被治罪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并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书,终于完成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太史公书》,即后来的《史记》。全书共52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世赞为“史家的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死后葬于故乡,司马迁的墓和祠位于韩城市区南10千米的芝川镇。后世在其墓旁建立祠庙,历代香火不断,成为融唐后各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