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考:中国经济宏观与微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王忠明

五年前,在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三届一次理事会召开后不久,为促进理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和研究成果交流,崇尚学习和深度探讨之风,我们很快推出了两个内部刊物:《送阅件》和《信息与交流》。前者主要刊发一些专题论文,每期一篇,要求立意新颖、行文活泼;后者每期篇幅不超过4页,版面以“简讯”和“一句话信息”为主,内容以反映研究会的重要活动以及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包括专职研究人员的撰文著述情况等)为主。截至2014年9月换届前,各出刊48期,合计约42万字。

本书入编文章均选自《送阅件》(26篇)和《信息与交流》(3篇)。作者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及相关人士;二是研究会的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及少数理事;三是研究会特聘的部分专职研究人员。成书结构也与此相似,外加一部分,即以研究会课题组名义刊发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名之曰“睿思”。将厉老在三届二次理事会上的演讲稿放在首位,是因为其中渗透的作为资深经济学家的睿智与深刻有足够的分量。他那篇《无“民”不稳、无“民”不富、无“民”不活》,称发展民营经济是“新三 ‘民’主义”,意趣横生,曾作为首篇发表在研究会与《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主办的“众人拾柴”理论专栏上,反响甚佳。李肇星、辜胜阻,以及杜维明、罗伯特·库恩四位美加知名人士,均先后应邀在研究会参与主办的“中外名家讲习堂”发表演讲,虽非专题讨论非公经济,但以其开阔的视野论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宏论滔滔,整理刊载后,很受大家欢迎。车建新、余海大等也以睿智之思见长,从不同主题阐发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特定现象的独到观察与哲思,启人心智。

第二部分名之曰“深思”。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同志继任研究会会长后,带头调查研究,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思之甚深,每次开理事会作年度工作报告,总能准确概括、提炼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加强研究。其中,《用法治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文曾作为重点发言,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和普遍好评。茅理翔、卢爱任等几位理事的文章,均为“深耕”之作,体现出一定的研究气息和较高的思辨素养。

第三部分名之曰“善思”。这些年,研究会秉持宁缺勿滥的用人理念,决不养懒人、庸人,因此,聘用专职研究人员比较注重考察是否善思。善思,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失去最起码、最根本的尺度,就必然乏“善”可陈;二是要坚持独立思考,倘若只是人云亦云,毫无创见,怎谈得上善于思考?从汇集的这几篇文章看,其善思特质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民工荒”是个伪命题》(朱向群)、《中国民营企业应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刘奇洪)等。

第四部分名之曰“众思”。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参军掾属》云:“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清代金兰《格言联避》亦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集思广益,特别是集中众人的智慧(不仅是理事们,也包括理事会之外的专家学者),是本届理事会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其中,难度较大的一些重要课题,比如《低碳经济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国民营上市企业风险管控现状与趋势研究》、《世界与中国:基本经济的历史演变与再探讨》等,都深度体现了一些理事及其他参与者的思维水平,质量堪称上乘。由于能集中大家的聪明才智,有些课题还极具前瞻性,比如完成于2011年的《体制改革中的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融合发展研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年底召开)再度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精神非常吻合。研究会还连续4年以“回眸与前瞻”为题撰写年度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评测报告,均在全国工商联每年年初组织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发布,具有一定的民间评估色彩。本书仅选编其中一篇象征性的报告,意在记录研究会专职研究人员集体发力的行进足迹。

还必须提及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同志的力作《走进毛泽东的读书世界》,是内刊创办5年来唯一转载的一篇文章。这次一并编入,旨在强调读书学习对搞好研究工作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读书学习,将研究会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才有可能逐渐成长为真正管用的“智库”或“思想库”。

总体而言,研究热情充沛、研究“主业”突出(大多聚集在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上),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特色。限于篇幅,一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未能选入;有的将在形成一定数量的论文规模后再出专集,比如关于工商联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文章,《送阅件》曾先后发过3篇,研究会作为服务于中心工作的专门机构,下一步就很有必要组织更大的力量进行深入探讨,为全国工商联的理论建设作出新贡献。

谨以此书的选编出版,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会秘书处几位年轻同志在内刊编辑、印制等方面的辛勤付出,并预祝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完满召开!

记于2014年9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