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是纳粹战犯吗?
20世纪奥地利最杰出的指挥家卡拉扬(全名:赫伯特·冯·卡拉扬)也许本想活到1991年——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以参加纪念他的这位同乡。然而他度过了自己的80寿辰后不久,便身不由己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死引起了全世界隆重的纪念,震动了世界乐坛乃至整个文化生活领域,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作为导演的卡拉扬
杰出的指挥家卡拉扬
尽管如此,有许多人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为纳粹服务的事实,仍然没有忽视,并且坚持认为,与其他众多受审判的纳粹战犯相比,如果不是他在音乐上的成就,他也终究逃不过审判。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幼时的天赋极高,5岁时便公开演奏,俨然是一位钢琴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兼业余音乐家,如同莫扎特的父亲一样,渴望自己的儿子早日成名,极力鼓励儿子从事音乐。这位传奇式的卡拉扬一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如果再多活10年,他的人生历程便经过整个20世纪了。
卡拉扬的指挥生涯正式开始于拿破仑曾涉足过的小城——乌尔姆,那年他才20岁;5年后,当他被解职时,曾经漫步于这个小城街头,后来,他走遍全国谋生,但连试用的机会也没有了。
到1988年4月5日,当他在全世界文艺界的祝寿中度过80岁的生日时,他已被全世界舆论界赞誉为“20世纪的奇迹”、“艺术界的巨头”以及“指挥界的帝王”。
这位驰骋乐坛60年的著名指挥家,他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二战”时期的生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人们没有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著名的萨尔斯堡音乐节的组织官员们呼吁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托斯卡尼尼参加这一重大节日,但托斯卡尼尼的回答是:“我不去,我决不与为希特勒服务过的孚尔特温格勒、卡拉扬之流混在一起!”可见那时把卡拉扬定为纳粹战犯的观点是有一定市场的。
卡拉扬
认为卡拉扬是纳粹战犯的证据似乎比较充分。卡氏自1933年到1942年期间一直是一名纳粹党徒。他的音乐生涯中,声誉的日益隆盛同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势力兴盛紧密地相伴随。当一些犹太籍指挥家如孚尔特温格勒、瓦尔特、克赖伯、布许、缅恩等被迫辞职或离开德国时,卡拉扬却加入纳粹组织,这是他26岁时想取得亚琛的艺术指导职位而走的第一步。他曾在1967年的《纽约时报》上刊文承认这点,并表示愿为取得这一重要职位而“担当任何罪责”,同时卡氏为了往上爬,为超越孚尔特温格勒这位当时象征德意志文化传统的人物的声望,他利用一切纳粹政权给予他的机会。
1939年11月,他接受了柏林歌剧院艺术指导的位子;1941年他放弃亚琛的工作,全力经营他在柏林的事业。卡氏的事业在第三帝国期间(通常指1933年至1945年间的德国)得到顺利的发展,这无疑说明了他是纳粹政权下的一个不光彩的人物——这是从政治上而言的,因为文化生活受政治牢牢控制的现实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基于卡拉扬为希特勒政府服务的事实,他完全是一个纳粹战犯,因而战后由于他有加入纳粹党的污点而成了首批被带到临时法庭而准备接受审判的犯人。
但也有许多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卡拉扬不能算是战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是客观的,当时一切文化生活处于纳粹强权统治之下,一切活动都带有被迫的性质。在当时纳粹强权及狂热的沙文主义气氛下,如果对抗这一强权便如同以卵击石,卡氏在那里服务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即便他有为取得各种职位的私心和机会主义式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战后有一个专门为他成立的委员会为他请愿,要求赦免其“罪责”,不久卡氏便得以解脱了政治上的干系。这些人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一位忠心耿耿献身于音乐艺术的指挥家,卡拉扬根本就与战争和政治毫无联系,那么何谈他所犯下的“战争之罪”呢?
卡拉扬的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