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主考山东 选举德才

弘治十七年,岁在甲子,王阳明三十三岁。

五月,王阳明从浙江老家回北京销假复任,沿途目睹,灾荒千里,流民遍野。王阳明的心不能平静。自己大小是个朝廷的官,为官的责任是,保护天下生民安居乐业、造福一方。如今面对赤地千里,自己心焦如焚,却又束手无策。唉!只恨自己没有擎天之力,只恨自己没有撒土成豆救苦救难的神仙功力!怎么会灾荒连年呢?怎么会省连省、县连县,旱涝交替呢?弘治十五、十六、十七三年,灾连灾,地连地,云南贵州、山东河南、湖广浙江和两直隶,没有一处太平乐土。南直隶是一直以来的鱼米之乡,那里竟然也缺粮,要靠放赈活口;运河沿途的山东、北直隶,田野荒芜,禾苗枯死。

到了京师,王阳明怀揣着自己养病期间写就的三十五首诗赋,参加了李梦阳组织的诗友会,诗会地点还是在兴隆寺。

李梦阳已经升任从五品员外郎,几位诗友在传看他拿来的最新一期《邸报》,上面有李阁老五月份到曲阜参加新孔庙落成庆典来回沿途的见闻和观感,有兵部尚书刘大夏对当前军备现状的悲观看法。

边贡看完《邸报》,声音沉痛地说道:“你看看,想我齐鲁大地,夫子故乡,如今竟然赤旱千里,青黄不接,夏粮干旱绝收,秋粮缺墒种不上,礼仪之乡饥民横行,盗匪作乱。”

边贡说完,康海、何景明、王九思等人,人人激愤,由天灾说到时政,由时政说到人祸。

李梦阳和王阳明都没想到,诗友会竟然变成了诗人们的时政声讨会。王阳明最终没有拿出来养病期间抒发情怀的山水诗篇。神州大地,黎民百姓食不果腹、哀鸿遍野,有良知的诗人、注重官德民生的官员,怎能旁若无睹、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继续不痛不痒地歌吟山清水秀、向往虚无缥缈的神仙、倾诉卿卿我我的男女欢爱,这才是无心无肺的无病呻吟!

就在王阳明响应弘治皇帝的号召,为天下黎民苍生的苦难而自我道德反省时,他接到了山东巡按御史陆偁的礼聘,陆御史邀请他出任甲子年山东省乡试的主考官。

为政之道 修身第一

七月底,陆偁的助手、在都察院见习的国子监学生欧阳光到京迎接王阳明前往山东主考。欧阳光二十多岁,个子矮矮的、胖胖的,靠祖宗的荫庇取得了国子监监生的资格。

连年干旱,运河水枯,只好走陆路骑马前往。

欧阳光在路上打量着王阳明,但见王阳明脸庞瘦削,面色清和,眼神清澈却又蕴含着一种坚定;身材虽然略显消瘦,却也胸背挺拔;体态轻盈,步履沉稳。欧阳光瞅瞅王阳明的体态,看看自己的肥胖,有些自惭形秽,心里甚是感慨,他忍不住请教王阳明道:“王主考,晚生久仰您的大名,学生仰慕已久,今日得瞻风采,实属有幸。”

王阳明笑了笑说:“学友谬赞,请问学友贵乡何处呀?”

欧阳光答:“晚生江西九江人。”

路上,两人没有再多交流。王阳明在琢磨主考官应该秉持的出题思路和出题内容。一路上思考,到济南他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出题纲要。在与陆偁,以及山东提学副使陈镐的见面碰头会上,王阳明说出来的已经是一套成熟的方案。碰面会在巡按衙门举行。

七品官的陆偁居中而坐,四品官的陈镐居左,主考大人王阳明居右。陆偁向京师客人介绍陈镐道:“陈道台是我们浙江人,绍兴会稽人,年龄比下官小。”听着陆偁的介绍,陈镐拱手道:“虚度四十三个春秋,惭愧得很!”陆偁继续介绍,“年龄虽然比我小,功名却比我早,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字宗之,号矩庵。”陆偁再介绍王阳明道:“矩庵先生,这是阳明先生,刑部主事,余姚人。今天我们三位浙江老乡聚会,叙的乡谊之情,谈的绝对是公事,一是一,二是二,掺混不得,含糊不得。现在说公事,乡谊等会儿在酒桌上再叙。”王阳明和陈镐两个老乡,再次拱手道:“自然!自然!”

陆偁,浙江宁波人,时年四十七岁。

陆偁郑重说道:“过去乡试,主考官多为儒学教授之流,官职末流卑微,做不得主,往往成了外廉官的傀儡,腐败丑闻层出不穷。这样的局面,实有愧于圣人为政以德的教诲,有愧于圣人故乡的清名,也有愧于我们圣人门徒的本怀。本官作为天子耳目,不能任由陋习继续。今年请得京师饱学之士阳明先生主考山东,一则京师官员,自能杜绝当地人情牵扯;二则自主出题,可以考查检验山东士子的学习实际;三则能为朝廷选拔经世致用的干才。这是希望能一举三得。”

王阳明像打坐一样,在椅子上坐得挺直,双手打拱说道:“守仁承蒙侍御大人抬爱,诚惶诚恐。主考大事,责任重大,为朝廷尽心尽力,是在下本分;为朝廷选才,必须有知人之明,要求眼明心亮。主考之重在于出题,出什么样的考题,便能选什么样的人才。是选拔考场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临事百无一用的书呆子;还是选拔平时满口仁义道德,临难畏缩一团的伪君子?守仁接受这个任务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刚才陆侍御说要选拔经世致用之才,我们所见是一致的,经世之才必须德才兼备。只要题目得当,从答卷内容的逻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思路是否开阔,是否细密,是否周详;从答卷字迹的工整与否,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态度是否端正,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心境是否沉稳;从答卷的字迹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格是否豁达,是否刚毅……这些都可以说是修身的内容。《大学》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次序说得很清楚,经世之才来自哪里?来自修身!为政之德来自哪里?来自修身!‘四书五经’警句短言也好,长篇妙论也罢,都不过是我们的前辈圣贤介绍一些自己修身的方法和境界罢了。先贤们介绍自己的经验,目的是为了我们后辈修身有一个参照。修好了身,为政自然德才兼备。修身为了什么?为了‘近道’。这一点《大学》也是开宗明义。从政为了什么?为了行道。行什么道?行一贯之道,行忠恕之道,行亲民之道。修身如何,从三场的考题中,还是大致能考查得出来的。题目我已初步拟定,还请侍御大人和学宪大人定夺。”王阳明做这一篇长论时,像去年在浙江杭州万松书院演讲一样,因为很庄重,身子一直端坐着,语调铿锵着,直说得他前额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王阳明掏出手帕擦了把汗,端起杯子喝了几口凉茶。

侍御是对御史的雅称。

陆偁接过来王阳明手中的试卷题目草案,翻看着,不住地点头,面露喜色地轻声念叨着题目:“‘四书’这三道题出得很好,可谓层层递进的关系。陈学宪,你看,首题开宗明义,‘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就是刚才阳明先生所言,大臣是为了行道,心中要存道义,双肩要担当道义。这第一题选自《论语·先进》,以圣人《论语》开题,可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第二道‘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这道题出自《中庸》,从日常生活服饰说起,可谓小处着眼,落脚在修身上。怎么修呢?非礼不动。不错!第三题‘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道题出自《孟子·离娄下》,由第二道题的修身做起,顺着《大学》的修身次序,明明德,然后是亲民,这第三道题说的正是亲民行仁政、浑然与物同体的从政境界。”陆偁抬起头,对王阳明说道:“阳明先生,我学生时代主修《易经》,听说你是主修《礼记》,‘五经’题我不再多说,单说一下咱们两个的主修课,你这《易经》两道题我很赞同,第一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圣人没有明言的一贯之道。先天后天一以贯之,天人合一,这道题可以考查考生的修身境界。要他们做了官后,详察体验天地万物变化规律,认识天地万物变化规律,摸索仁政亲民的做官规律,以达到天人和谐、步调一致的境界。第二道题‘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得更是明白,做了长官后,人必须尊重天地万物变化规律,摸索规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万民。你主修的《礼记》两道题,说到修身,更是题题不离一个‘礼’字。阳明先生,你曾专修过《礼记》,这两道题还是你自己来解释一下。”

王阳明心平气和地说道:“第一道题‘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正如侍御大人所言,考查的是一个‘礼’字。这个礼有两层境界,第一层是明面上的,人前注意礼貌礼节;第二层更重要,一个人独处时,慎独,不欺暗室。考生学得肤浅的话,只知道与别人交往该如何做,不知道、做不到与天地、与自心交往时的‘慎独’之礼,其实就是一个诚。第二道题‘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这个也是两层境界,最重要的是提醒,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人做了官后,高高在上,可以选择做好榜样或坏榜样,不能不谨慎。”

陈镐拿着试题,点点头,评价道:“第三场这个论述题‘人君之心惟在所养’,这个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注释,按阳明先生刚才对《礼记》题目的解释,这应该也是两层境界,一是为周遭所养,二是自养;目的是一个,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不管是个人修身,做官交朋友,还是伴君进谏,都在一个‘养’。这也是圣人教诲的,日常存养省察的持敬功夫。这道题看起来浅显,答起来必须有深功夫。阳明先生不愧书香门第,学养深厚。我这里通过了。”

陆偁微微一笑,说道:“我们再恭维,别人还误会我们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呢。阳明先生,这五道策问题,你简单地解释一下考查要点和思路。”

王阳明轻啜口茶,润润嗓子,凭着记忆,侃侃而谈:“第一道策问,目的在考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周易》的精神,易者,一是变化,二是永恒不变。变化的是形式,永恒不变的是精神。考查要点有三个:一、王者制礼作乐,是说朝廷的制度建设。二、我圣朝太祖、成祖自己制定有与古代不一样的礼乐。三、夫子说过‘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第二道策问,考查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道策问,考查要点是安贫乐道的颜子和治世能臣伊尹,两位先贤各自的修身境界和追求。第四道策问,可以自由发挥,风俗是世风、民风的直接反映,怎样移风易俗,天下和谐,越自由发挥,越能考查出考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五道策问是重头戏,是一道务实的时务题。这是一道压轴题。题目直接面对目前的棘手问题,目的是要考查这样几个实际问题:一、官员人浮于事,政事萎废,怎么办?二、赋税日重,仍然入不敷出,怎么办?藩国众多,消耗巨大,国库已难负担,怎么办?军士逃亡,军伍缺员,怎么办?蝗旱交替,民不聊生,流民为乱,怎么办?狱讼日繁,盗贼日多,怎么办?豪强霸占利益,民怨载道,怎么办?鞑虏嚣张,边境不宁,怎么办?这些都是当务之急,平常只会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迂腐书生,自然束手无策。豪杰之士自会脱颖而出。”

王阳明述说完毕,端起茶杯细细品茶。陆偁听罢,开怀一笑道:“痛快!痛快!此一考题,像一张大网,豪杰之士尽入罗网了。陈学宪,还请你把我们山东的生源情况介绍给阳明先生。”

陈镐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地说道:“阳明先生果然学养深厚。只是我们山东不比江浙,自从宋室南迁后,夫子故乡就沦落为野蛮族群的跑马场,斯文扫地,书香不再。承蒙开国时太祖皇帝开科举,这里读书风气慢慢有所恢复。敝道是弘治十五年来此上任的。三年间跑遍了齐鲁大地,督促严查,教风学风已经走上了轨道。我省领六府十五州,一共八十九个县,人口六百七十六万,生员一共三千八百五十六名,敝道从中筛选出来一千四百人。我省今年可选七十五个举人。这正是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推演。阳明先生主持今年的考试,客观上也是对敝道三年来学政的检查。敝道也像备考的学生一样,诚惶诚恐着呢!”

陆偁哈哈一笑道:“考题已定,等于稳住了定盘星。下一步就是组织一百多位考务人员的事了。公事已毕,矩庵先生,现在开始,我们摆酒为阳明先生接风,你的特号酒杯是否随身带着?酒杯一端,你就不诚惶诚恐了。酒桌上,我们只是浙东老乡,阳明先生?矩庵先生?”

王阳明一拱手道:“承蒙两位同乡前辈抬爱,同意使用在下的题目,我现在如释重负。”

陈镐哈哈笑道:“伯安,都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你就不要客气了!成美兄,你说呢?”

陆偁对王阳明解释道:“的确。伯安,成美是我的号,自名和字中各取一个字。”

王阳明感慨道:“字君美,号成美,成人之美,君子之风。成美先生,阳明受教了。”王阳明疑惑地问陆偁道:“成美先生刚才说矩庵先生什么特号酒杯,什么特号酒杯?阳明初来乍到,不懂夫子家乡酒场规矩,可别闹了笑话。”

陆偁对着陈镐神秘一笑,说道:“矩庵先生,你还是自己告诉他吧。”

陈镐从包袱里掏出来一个黄铜酒杯,将之托到王阳明面前,上面刻着八个凸起的铭文:“父命戒酒,只饮三杯。”

王阳明疑惑地问道:“这酒杯能装一斤酒吧?”

陆偁哈哈一笑道:“我替他说了吧,宗之老弟喜欢杯中之物,去年一次赴宴后骑马回衙,多饮了几杯,冷风一吹,酒醉坠马。父亲大人听说后,心疼得很,写信嘱咐,每次三杯为限。这好像也是《礼记》中的规矩,酒不过三,不胜酒力者避席。矩庵先生是个孝顺儿子。”说到这里,陆偁语气有些调侃,“他就特意定制了这么个特号酒杯。既不违父命,尽了孝道,又不误喝酒,满足了肚皮。哈哈!是不是这样,矩庵先生?”

陈镐爽朗地一笑道:“父命大于天!不得不遵从。”

王阳明听后也哈哈大笑道:“孝顺,天经地义;饮酒,权宜之策。可谓一举两得。”

访夫子乡 谒周公庙

山东甲子乡试,八月十五考完最后一场,天上明月圆,地上事儿圆。评卷录取忙活了十来天,黄榜高挂,录取七十五名举子。七十五人,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得大欢喜。巡按衙门门前张灯结彩,陆偁长舒了一口气,诸事顺遂;提学衙门门前喜气洋洋,陈镐也长舒了一口气,又可以畅饮三大杯了;写字台前,王阳明一气呵成一篇《山东乡试录序》,毛笔一搁,伸了个懒腰,主考官事务到此圆满结束。

孟子老先生说过,人生有三大乐:父母健在、家庭和睦,此第一件大乐事;俯仰天地间,心中无愧事,第二件大乐事;得天下英才而教,第三件大乐事。这七十五位英才,虽然不是自己亲手栽培出来的,却实实在在是通过自己的考题拣选出来的。王阳明打量着举人名单:穆孔晖、陈鼎、孙乐、冯裕、许东望、逯埙、高栋、袁公冕、许路……好像自己一下子冒出来七十五个门生,成了七十五位门生的座师了。这算不算贪天之功?天下就这么个规矩,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座师称号吧。王阳明心里有些激动,不由得想念起了陈镐那只大酒杯。

七十五位举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布政使、提学副使、主考官,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开到济南孔庙,感谢圣人的学问开启了童蒙的智慧,成就了年轻人的功名,培养出了青年才俊。王阳明站在孔庙大成殿前,圣人高大的塑像让他想起了心中拜谒曲阜的夙愿。

很快,王阳明与穆孔晖、陈鼎、孙乐、许东望、冯裕组成了曲阜、泰山拜访团,由巡按御史陆偁的助手欧阳光陪同。

第一站是曲阜,正赶上重阳节,雨后初晴,秋高气爽。

王阳明一行人来到了周公庙。王阳明笑眯眯地望着自己亲手点录的解元穆孔晖。穆孔晖身材高大,壮而不肥,四方脸庞,面皮略显粗糙,神色中却有着斯文之气,以及勃发的一股英气。穆孔晖察觉到了王阳明的眼神,一鞠躬问道:“不知恩师有何见教?”

王阳明笑眯眯地问道:“伯潜,你们几位都互相熟悉了吧?”

穆孔晖依次介绍起了几位同年:“门生穆孔晖,字伯潜,二十六岁,堂邑人;这位是孙乐年兄,字山水,福山人,四十八岁;这位是陈鼎年兄,字大竹,二十八岁,登州人;这位是冯裕年兄,字伯顺,军籍,辽东人,二十六岁;这是许东望年兄,字应鲁,聊城人,二十二岁。”介绍完毕,几位门生一齐鞠躬,齐说:“多谢恩师栽培!”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栽培不敢当,是齐鲁大地栽培了你们,是圣人栽培了你们。周圣人,孔圣人、孟亚圣人,颜子、曾子,不仅栽培了你们,也栽培了华夏读书人。本师只是发现了你们。伯潜,你这孔晖的名字是不是圣人智慧之光的意思?”见穆孔晖笑着点头,王阳明继续说道,“今天就由你来给大家做导游吧,介绍一下圣人成就的智慧之路。”

穆孔晖点点头,开始了自己的导游工作,他说道:“曲阜是鲁国故地,是周公的分封地,因为周公忙于辅助成王,他就派自己的大儿子伯禽就藩封地。周公为我们华夏民族制作礼乐,是孔圣人的崇拜偶像,孔圣人晚年常因做梦梦不到周公而惋惜。周公的功业,大家看,这两块匾额概括得简明扼要,一是‘经天纬地’,一是‘制作礼乐’。”

王阳明领着几位门生,缓步游览。穆孔晖面对着王阳明和几位同学,一边退着走,一边给大家讲解,看到王阳明点头后他继续说道:“这次考试,恩师出题选有《诗经·鲁颂·閟宫》这首长诗的一句诗。这首长诗表述的是,当年鲁僖公扩建了周公庙,周公的后人渴望以建庙为契机,重建周公的昔日辉煌。恕门生直言……”穆孔晖看着王阳明,见王阳明点头,他继续说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周公的后人的领地,孔圣人说过周礼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可为什么到孔圣人时代,鲁国竟然一蹶不振了呢?”穆孔晖说完,停下脚步看着王阳明。

王阳明也停下脚步,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道:“周公的后人只继承了周公的血统,没有继承周公的道统。”

今年乡试的经魁陈鼎见王阳明不再说话,便不解地问道:“什么道统呢?”

王阳明略一沉吟,慢悠悠地说道:“意会起来很简单,说起来恐怕是长篇大论,也很难说清楚。姑且略述几句,上古王尧、舜、禹历代传授的十六字心法。”

陈鼎接口道:“先生是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王阳明点了点头,轻缓地说道:“道心微妙,难测难说,难以描述。人心危险,难以精一,难以得道,难以持中。《中庸》不是说吗?火坑可以跳进去,刀刃可以站上去,中庸却难以实现。”王阳明犹豫了一下,继续慢条斯理地说,“血统可以世袭,道统实在难以世袭呀。比如,去年继位的衍圣公父子……”

许东望年轻,他冒失地说:“恩师是说去年继位的闻韶衍圣公呀。上一代衍圣公,就是闻韶的父亲大人弘绪,弘绪因为不守礼法,胡作非为,成化年间已被废为庶人了。”

王阳明感叹道:“道统的传递要靠修身。不修身,虽然父子至亲,也难以私相传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可以说得明白的道统。可惜得很呀!周公精神,圣人学问,被一代一代传承得走了样。就说你们考试的第一道题,‘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当年圣人在鲁国当了三个月司寇,发现当道无道,臣强主弱,国主热衷于女色玩乐,于是遵循不居乱邦的原则,毅然辞职,背井离乡,周游各国,传布道学。这就是孔圣人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精神。传到汉代,变成了三纲五常的‘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的荒谬理论。君臣之道,在于君义臣忠。”王阳明不想说得过多,点到为止。

孙乐年龄最大,他发现大家都沉默了,便接话说道:“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也不是圣人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圣人与曾子还有个故事呢。曾子起初没有正确理解孝的真实意思。有一次他一家人在地里干农活,曾子不小心锄掉了一棵庄稼苗,曾老先生大发雷霆,抄起锄把子就往曾子身上抡。曾子站着不动,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痛揍。挨了揍的曾子怕父亲伤心,回到家忍着一身伤痛,装模作样,又是抚琴又是唱歌。结果呢,这事把圣人郁闷得一天没有搭理他。圣人郁闷什么呢?是郁闷自己教学不得法,是郁闷曾子榆木脑袋不开窍。圣人教训他说:‘儿子挨老子的打,不伤筋动骨的皮肉之苦,可以忍受,这是孝顺;伤筋动骨的暴打,就要逃跑,这同样是孝顺。不跑,自己吃苦头不说,还给了父亲暴力不仁的名声。这才是不忠不孝。’”

冯裕摇了摇头,长吸了一口气,犹豫着,心里拿不定主意,是说还是不说,最后下了决心,说道:“有些经典,配合着书上的注释,结合有些事儿,真想不通。就比如,就比如……”冯裕又犹豫了,最终也没有“比如”出个什么具体对象。

王阳明心里明白,有些注释是注释者的私意,有些纯粹是自己昏昏,以盲导盲,这样的注释者,简直浪费读者时间;有些注释者,出于某种目的,牵强附会,揣着明白装糊涂,睁着眼睛说瞎话,愚弄世人,那就不仅是可叹,已经是可恨了。眼前这些年轻的读书人,也和自己年少时一样,都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靠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慢慢理解经典,作为负责任的老师,点还是要点他们一下,于是他说道:“你们既然已经取得了功名,有了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去理解实证经典是最可靠的办法。学习经典,最好抛开各家各派的注释,直接学习。慢慢体会,慢慢吃透它。在生活中理解经典,用自身修养体证经典。好了,不多说了。伯潜,你继续吧。”

大家出了庙门,穆孔晖提议道:“我们在离开周公庙之前,最后再给周公行一次礼吧,只要个心诚,仪式就简单些,就一鞠躬吧。”

于是大家排成一行,面对庙门,由穆孔晖做司仪,行礼如仪。行礼后,王阳明对大家说道:“曲阜有周公庙,北京有周公庙,南京有周公庙。这只是地域有别。先贤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圣人精神就是天地精神,就是天地之心。天地无心,以圣人之心为心。真正理解了这一点,大家就会明白,圣人精神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心诚,无论何处都能感受到圣人的精神。”

穆孔晖和陈鼎,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认可。穆孔晖领着大家往孔庙方向去,路上边走边介绍道:“恩师,由此往南五六十里地是圣诞之地尼山,尼山东边是沂河。我们明天是否去沂河岸边看看呢?”

王阳明一笑,说道:“齐鲁大地,处处圣迹。圣人精神留存在经典中,留存在天地间,留存在我们心中。明天还是去登泰山吧。”

泰山之巅 仰望星空

与王阳明一同登泰山的有翰林院庶吉士王司献,陆偁的助手国子监见习学生欧阳光,新科举人穆孔晖、陈鼎、冯裕和许东望。导游仍然由穆孔晖担任。一行人头天晚上住在山下东岳庙。第二天一早,大家开始登山。路线是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和玉皇顶。

下午,大家到达南天门,住宿在南天门,等待明日黎明到玉皇顶看日出。

晚上,王阳明一个人徜徉在天街上,他只想静静地一个人独处。秋风凉爽,繁星缀满夜空,星星不时地眨着眼睛,像是在跟这位不速之客打招呼……

第二天下山后和举人们分手时,王阳明嘱咐几位门生道:“你们四位,个个都是进士之才,明年山人在北京候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