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模拟
第一篇 教育学
1.以下不属于实体化教育特点的是( )。
A.教育主体确定
B.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D.学历社会的出现
2.当代社会特别强调“学历”,这种现象反映了( )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A.前制度化教育思潮
B.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C.学习化教育思潮
D.制度化教育思潮
3.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 )的出现。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5.“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6.教育的世俗化是( )的显著特征。
A.原始教育
B.古代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7.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多、过少、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 )原则。
A.教学相长
B.启发诱导
C.长善救失
D.臧息相辅
8.“百善孝为先”强调的是“六艺”中的( )。
A.礼
B.乐
C.书
D.射
9.“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儿童发展中的( )。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
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遗传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10.“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A.成熟
B.遗传
C.教育
D.环境
11.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对社会的正向功能和对人的正向功能
C.促进社会进步
D.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我国西周的“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个性发展功能
D.教育功能
13.具有平等、开放特点的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网络教育
14.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体现了教育的(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教功能
15.下列选项中,体现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是( )。
A.性相近,习相远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16.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7.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工作不能“一刀切”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18.人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能动性表现的是( )。
A.个体可以创造知识
B.个体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自觉性
C.个体对外部信息具有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D.个体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
19.某老师上一节古诗赏析课,在进行诗意解释时,老师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老师激发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概括。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 )。
A.教师教学的权威性
B.师生交往的双向性
C.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D.课堂教学的固定性
20.(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动手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2.“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 )。
A.学校
B.教务处主任
C.教师
D.家长和学生
23.下列表述与现代意义上“课程”含义最不接近的是( )。
A.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也
B.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C.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
D.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24.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杜威
25.“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独特的方法。一般包括( )四个部分。
A.发现—假设—探究—解释
B.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C.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D.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26.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 )。
A.《论语》
B.《孟子》
C.《中庸》
D.《学记》
27.“美德即知识”是( )的著名论点。
A.孔子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8.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29.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 )。
A.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
B.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思想
C.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D.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的教育主张的是( )。
A.人之性恶,其兽者伪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1.决定一个国家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传统文化
D.科学技术
32.( )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
A.教育
B.贸易
C.战争
D.迁徙
33.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创立的。
A.库兹涅茨
B.舒尔茨
C.亚当·斯密
D.马歇尔
3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指( )。
A.教育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
B.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D.教育培养政治人才
35.下列选项中,主张内发论的学者是( )。
A.洛克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荀子
36.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基本理论中,外铄论认为( )。
A.个体的身心发展由自身的需要决定
B.个体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强调教育的力量
C.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D.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这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3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9.我国第一个体现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法定教育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40.某老师在讲“对偶”修辞,发现一个学生烧废纸,灵机一动,写出“划火柴,烧废纸,影响上课纪律”,要求学生对下联。学生经过思考写到:“掏钢笔,写保证,遵守学校规章”。这种处理问题方式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41.两个同为6岁的儿童,一个儿童的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已经掌握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概念进行运算;另一个还不能脱离实物进行运算。这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2.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 )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学校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3.小学生的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生的教学则采用抽象的讲解。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4.( )反映的是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A.受教育者
B.教育目的
C.教育效果
D.培养目标
45.( )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是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系统
4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47.(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8.“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句话体现的教育目的观为( )。
A.教育无目的论
B.科学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9.(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A.实施素质教育
B.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新课程改革
50.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写作和计算属于( )。
A.言语信息
B.动作技能
C.认知策略
D.智慧技能
51.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活经验
D.劳动经验
52.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 )。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幼儿教育
53.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文化的落后状况,必须从( )着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A.教育体制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经费
54.一般来说,正规教育在学制的发展历史上指的是(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学校教育
55.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
D.中等教育
56.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初等教育主要是指( )。
A.幼儿教育
B.全日制小学教育
C.初中教育
D.小学和初中教育
57.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课堂气氛和谐,师生之间往往能形成积极、平等的双向交流。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 )。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专制—民主型
58.(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
A.良好的师生关系
B.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C.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
D.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
59.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和繁重性
B.长期性和长效性
C.创造性和灵活性
D.示范性
60.教师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导致了教师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6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中“悦纳自我”的意思是( )。
A.教师应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B.教师应善于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C.教师应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并接纳自我
D.教师应不断挑战自我,证明自己
62.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 )的角色。
A.设计者
B.指导者
C.组织者和管理者
D.反思者和研究者
63.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是( )。
A.校本课程
B.必修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64.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单一性
D.选择性
65.被称为“形式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科尔伯格
D.夸美纽斯
66.用于考查被试个体差异,衡量被试相对水平,并且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67.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B.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C.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D.课程的表现形式
68.教学过程是由( )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A.课内与课外
B.教与学
C.考试与上课
D.讲与听
69.一切围绕目标展开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CIPP模式
B.回应模式
C.差别模式
D.泰勒模式
70.进行个人作品收集,以明确目前成就和进步过程的成长记录评价属于( )。
A.质性评价
B.量化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71.一般认为,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是在(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期
D.辛亥革命以后
72.某堂课以传授系统知识和理论为主要目的,应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陶冶法
73.以题海战术、时间战术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学中的( )原则。
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最优化
D.因材施教
74.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 )为主。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
D.技能
75.美国人华虚朋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作( )。
A.贝尔—兰卡斯特制
B.班级授课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76.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活动教学
77.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同品德水平的矛盾
D.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与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8.教师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属于德育的(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79.“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德育中的(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8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是( )。
A.生存性功能
B.发展性功能
C.享用性功能
D.文化功能
81.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 )提出的。
A.皮亚杰
B.班杜拉
C.麦克费尔
D.科尔伯格
82.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是( )。
A.制定班级规范
B.建立班委会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83.( )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建立和培养班集体的基础和条件。
A.班委会
B.班级
C.全体学生
D.家长和学生
84.能够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
A.平行管理
B.民主管理
C.目标管理
D.常规管理
85.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 )。
A.常规班会
B.生活会
C.主题班会
D.周会
86.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课外活动学习内容多样且开放
B.课外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活动的不足
C.课外活动可以应用到课堂讲授的知识
D.课外活动就是为了巩固课堂教授的知识
87.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A.班主任
B.教师
C.学生
D.学校管理人员
88.(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法规
D.教育政策
89.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的最高层次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养成学生的审美习惯
90.马克思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与创造相结合
D.教育与社会分工相结合
91.在德、智、体、美诸教育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92.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应达到的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93.孔子在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时总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如某生生性犹豫,孔子鼓励他立刻行动;某生生性鲁莽,孔子叫他三思而后行,这说明教师职业的特点是( )。
A.专业性
B.多角色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94.《学记》明确提出“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这反映的是( )。
A.教育观
B.教学观
C.教师观
D.学生观
95.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 )。
A.自学教育理论知识
B.从事行动研究
C.参加校外培训
D.模仿名师
96.某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分心,便在讲课的同时用目光凝视这个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促使其重新专心听讲。这位教师运用的是( )。
A.直观技能
B.体态表达技能
C.提示技能
D.批评技能
97.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是( )。
A.学术研究权
B.教育教学权
C.学生管理权
D.报酬待遇权
9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长效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99.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00.形成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发现问题
B.分班、分组
C.调控教学
D.阶段性总结分析
10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学习过程
B.教学方法
C.学习结果
D.教学原则
102.“多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反映的评价观是( )。
A.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泵”
B.评价应关注过程
C.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D.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03.“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提出该教学模式的教育家是( )。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凯洛夫
D.狄尔泰
10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受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05.下列不属于实验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
A.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B.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C.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D.精选内容,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
106.(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A.上课
B.师生互动
C.讲授
D.练习
107.以下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A.禁于未发
B.不陵节而施
C.开而弗达
D.相观而善
108.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课时数和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称为( )。
A.班级授课制
B.小班教学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109.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110.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112.针对小学生常见的“言行不一”的问题,德育应( )。
A.从“知”开始
B.从“行”开始
C.从“意”开始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1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
B.学生心理矛盾单一化
C.学生心理矛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D.自我教育是学生心理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
11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导向性原则
115.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德育方法?( )
A.个人修养法
B.道德体验法
C.榜样示范法
D.情感陶冶法
116.下列哪一项是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A.小朋友看了《小兵张嘎》后对嘎子的敬仰之情
B.《三国演义》中关羽夜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小朋友因摔坏了盘子而感觉自己做错了事
D.学生在学校很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
117.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 )的功能。
A.教育性
B.社会性
C.个体性
D.文化性
118.组织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 )。
A.首要任务
B.中心环节
C.基础
D.重要保证
119.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 )。
A.事务包办者
B.精神关怀者
C.衣食提供者
D.错误包庇者
120.建立家长QQ群是班主任实现( )角色的工作方法。
A.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B.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C.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D.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121.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 )。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22.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123.不是凭借教授的知识,而是凭借提问,刺激对方思考,通过对方的思考亲自发现真理。提出这种教育方法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24.下列表述中,将教育视作一种过程的是( )。
A.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
B.我从这个报告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C.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D.我今天听了一场关于愉快教育的学术报告
125.下列关于教育投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投资的来源有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
B.教育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也能直接创造国民收入。因此,谁从国民收入中获得教育收益,谁就应当进行教育投资
C.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而且这一比例不能过低,否则会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D.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26.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教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陈鹤琴主张活的教育
B.梁漱溟提出了“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思想
C.蔡元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
D.晏阳初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127.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 )。
A.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128.“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29.“学术官守”体现的是我国( )教育的特点。
A.夏朝
B.商代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30.下列选项中,实行的学制不是双轨制的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131.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成熟,可以拿下来,然后再挂一个希望。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32.孔子的“力行而近乎仁”的观点体现了( )的德育原则。
A.导向性
B.知行统一
C.因材施教
D.疏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