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老子 墨子 韩非
相传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生卒年代不详:有人说他生于孔子之前,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另外还有人说他生于孔子之后。他的学说广泛传播,是在战国的后半期。
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因素。他看到了宇宙万物矛盾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的法则。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他认为,为了治理国家和应付自然,最好是掌握节制的原则。治理一个大国,要像煎一盘小鱼一样,不要常常去搅动它。天下禁令越多,人民就越陷于贫困,人们的技术越巧,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越会增多。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反对暴政,指出:人民之所以有饥荒,是因为执政当局收取的捐税太重。如果宫廷是豪华的,那么田里就会长满野草,仓库就会十分空虚。他希望人们回复到孤立生活的远古时代去,很小的国家,很少的人民,邻国相望,鸡声狗声相闻,而彼此不相往来。在他看来,人民之所以难治,是由于人民有智慧,因此他主张“绝圣弃智”,“常使民无知无欲”。历朝的统治者,对老子学说中的落后部分,是十分欢迎的,他们都大力鼓吹老子的这种愚民思想。
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大约生在公元前480年,死在公元前420年。他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家庭,懂得一些手工业生产技术。
他替手工业者、小私有者说话,无情地揭发了王公贵族的奢侈浪费,提出了“节用”“节葬”的主张;他代表手工业者、小私有者争取政治地位,反对贵族世代专权,主张选拔贤人出来管理政治。并且认为人民也应该参加政治,还指出奴隶也是人。
在墨子学说中,“兼爱”“非攻”的主张,是构成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提倡人与人应该无等差地“兼相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交相利”,才会大家都有好处。在他看来,正是人们不能“兼相爱”,才产生“攻”“乱”“贼”“窃”的现象。“攻乱贼窃”是不义,进攻别人的国土是大不义。他坚决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阻止这种战争,流传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代表法家的主要人物。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古时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他和秦国的政治家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可是才学比李斯高强。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长于著书立说。他好几次给韩王上书,劝韩王实行法治,韩王都没有听从。后来秦始皇读了他的著作,十分赞赏,于是把他请到了秦国。韩非到秦国后不久,就被李斯陷害,自杀于狱中。
韩非总结了李悝、商鞅等各派法家的学说;吸收了儒、道两家有关法治的思想,最后完成了法家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认为“法治”是唯一适合当时政治形势的一种必然要求。他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应当把法令用明文公布出来,使大家都能了解,有所遵循。不仅人民,甚至贵族和官吏,都应当遵守国家法令,从而巩固君主的统治势力。
2.君主应该有威严和权势,以便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官吏、将帅都由君主任免。只要有能力,即使“出身卑贱”,也可以做官。
3.重视开垦荒地和发展农业,认为这是使国家走向富裕的根本办法。主张奖励努力耕田的农民和勇敢作战的战士。要求取消不耕而富和没有军功而享有爵位的旧贵族的特权。
4.主张禁止其他各种学派的活动,以国家的法令来约束人民的思想。国家对人民的言论和思想,应该进行严格的控制。
5.政治上的改革,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因为历史是进化的,而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应该随着变化,不应该拘泥于古代。
韩非的学说,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巩固统一国家的各种政治措施,基本上都采用了韩非的主张。
(王业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