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鲁迅,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一座难以企及的文学巅峰。1881年9月25日,他诞生在江南水乡浙江绍兴的周姓大户人家中,原名周樟寿,字豫才,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开始,他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坟》《华盖集》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朝花,指的是童年、少年的美好旧事;夕拾,点明写作的时间是在中年。散文集大体按照鲁迅成长的顺序,回忆了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轨迹。前七篇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写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朝花夕拾》无疑是一座富矿。王瑶先生曾评价:“在为数众多的散文创作中,它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首先,它是我们了解鲁迅先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以成长为线索,有着完整、一贯的构思,各篇独立成文,篇与篇之间又有脉络可循,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有机整体。如前六篇的选材围绕童心,或是可爱的小动物隐鼠,或是儿时重要的保姆阿长,或是小时候的读物《二十四孝图》,或是重大的活动迎神赛会,或是迎神赛会上的“鬼”无常,或是用以生活和学习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选取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整体呈现了童年生活。童年重要的人和事,如阿长,在不同的篇目中穿梭,像《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都有阿长的身影。全部的十篇散文,恰是鲁迅先生从五六岁记事起,到青年时期的重要事件的叙述。
其次,它是我们亲近鲁迅,体会大师精彩人生的重要启蒙篇。《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最为珍贵、最为温暖的文字。每一篇散文都从儿童视角出发,譬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的心理呈现,与现在的孩子是极为相似的,能够产生很好的共鸣。我们会发现鲁迅生命中最初的那些童年经历,与后来的伟大业绩是有密切联系的。譬如,他从小对《山海经》中图画的热爱、上课时的描绣像,与后来提倡木刻艺术、为北大设计校徽、介绍苏联的版画等是脱离不开的。我们若能用心体会,定能从伟大人物的成长、经历中获得启示,进而畅想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最后,它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与玩味。鲁迅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广博的学识。对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他不是单调地进行记录,而是将各种材料信手拈来,对于逸闻趣事、神话传说、典故、花草虫鱼等,他都能涉笔成趣,增添了散文的可读性。在散文中,他常常用寥寥数笔,把人与物的形色情貌勾勒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样出神入化的“白描”,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鲁迅先生还善于采用鲜明生动的对比,《五猖会》中,“我”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的欣喜、激动与父亲要“我”背《鉴略》时的无奈,跃然纸上。
富矿般的《朝花夕拾》,其手法即如此,永远有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有人说,它是一卷浙东水乡的自然风物画;也有人说,它堪称一座绍兴的乡土民俗博物馆……那么,在阅读的回味、咀嚼中,你的发现呢?请记住,经典,值得一生不断地与它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