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大唐廿一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开盛世天朝 唐太宗(5)

长孙皇后对外戚干政深恶痛绝,一般来说,外戚干政是宫廷后妃制度的产物。外戚是通过婚姻与皇室结成外姓姻亲,实际上是一种依附于皇后的裙带关系而形成的政治集团势力。这一政治势力往往随着皇后实际权势的高低而消长,有时随着皇后干政,外戚集团也得以掌握朝中大权,掌握军政大权,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大体上说,在历史上外戚专权起到的多是消极作用。外戚之祸往往由后宫女主引起,因而又有“女祸”之称。很多外戚集团在与正统势力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而惨遭杀戮,以致身败名裂。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太原起兵,他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劝唐太宗“先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更是打了头阵,因而深得唐太宗信任,出入卧内,委以腹心。长孙无忌自幼好学,是唐初一位颇有政治才能的人物。唐太宗即位后,曾几次想任命他为宰相,执辅朝政,都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长孙皇后一看到兄长被重用便心怀忐忑,她多次对唐太宗进言,认为这样做不可,每每乘机上奏不要任命她的兄长为宰相一职。但是,唐太宗并没有采纳长孙皇后的意见。长孙皇后的这一做法,虽有保全家族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为防止外戚威胁李唐政权,以永葆大唐的长治久安。唐太宗对长孙无忌不仅任用,并且信之不疑。尽管如此,长孙皇后仍然密谏长孙无忌向唐太宗恳辞宰辅之任。长孙无忌精通历史,深知外戚之祸的危害,所以向唐太宗提出辞职。长孙皇后又为他陈请,唐太宗不得已,于是拜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解除其尚书右仆射之职。开府仪同三司,号为一品,但却是文散官,没有实际权力,这就可以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长孙无忌及其家人,也始终表现得谦虚谨慎,从不仗势傲物,目空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后之家因女而满门光彩,因女受宠而成为权势显赫之家,是每一位皇后求之不得的。而长孙皇后却严于律己,保证了贞观时期的政治丝毫没有受到外戚的干扰,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进,终于迎来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曾对贞观重臣的品格作过品评,其中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由此可知,长孙无忌虽地位上处于外戚身份,但在防止出现外戚专权的问题上,与其妹长孙皇后的观点是一致的。

贞观十年(636年)七月,长孙皇后在长安大内的立政殿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心中的哀伤,放声痛哭起来。那哭声悲痛至极,长孙氏在与唐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实在是起到了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那一切不能不令唐太宗铭心刻骨。长孙皇后留给后世并为历代所称道的文章,是她采古代妇人事迹著成的《女训》十篇,该文旁征博引,很有借鉴意义。长孙皇后病逝后,唐太宗拿着这本书潸然泪下:“这本书将用来怀念皇后,我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良佐呀!”为了协助唐太宗治理国家,长孙皇后以身作则,从不因一己之私而破坏国法,可谓一代贤后。

9.凌烟阁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一个人登上皇帝宝座之后才被称为皇帝,从皇帝宝座上下来之后就不是皇帝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怀念,是其最本真的人性流露。

唐朝皇宫三清殿旁有一座小楼名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唐太宗经常去那里,怀念当年与他金戈铁马、峥嵘岁月、文治武功共建大唐的臣子们。自唐太宗时期始,“登上凌烟阁”便成为封侯拜相的代名词。

赵国公长孙无忌位列第一,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投靠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中,长孙无忌起到了主谋作用,他终身被李世民信任。唐太宗陷入弥留状态时曾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到含风殿,对他们说:“太子是很仁义孝顺的,你们要很好地教导辅佐他!”二人答应了,唐太宗舒了一口气,对时为太子的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担心天下的事了。”他又嘱咐褚遂良:“无忌对我十分忠诚,我夺取天下,他出了很大的力气,我死后不要让坏人挑拨离间你们的关系。”可惜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后来被武则天陷害而死。

赵郡王李孝恭位列其次,他的父亲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唐高祖李渊起兵后,李孝恭负责经略巴蜀,灭辅公祐,平萧铣,统领长江以南。在李唐宗室中他军功最为卓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他退出权力中心,修身养性,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莱国公杜如晦位列第三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幕僚。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时他投靠了李世民,是当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参与了李世民主事的历次战役。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配合默契,人称“房谋杜断”。可惜英年早逝,于贞观四年(630年)病故,年仅46岁。

郑国公魏徵列第四位,他原是瓦岗寨李密的谋士,后随李密投降李唐,为唐朝招降了李勣。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他又重回李唐王朝。玄武门兵变后由太子李建成处归到李世民属下。因感唐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敢于犯颜进谏,终生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贞观十七年(643年)病故。

梁国公房玄龄列第五位。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幕僚,善于谋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曾称赞他可与汉朝的萧何相比。贞观年间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不遗余力处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故。

申国公高士廉位列第六位。他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长孙兄妹的父亲早亡,二人由高士廉抚养长大。高士廉当时对少年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长孙氏许配给他。高士廉因得罪了隋炀帝而被发配到岭南。此后,随着中原战事的不断扩大,被隔绝在外,直到唐朝大将李靖灭萧铣南巡时他才得以回归故土。高士廉为人谨慎缜密,做事顾全大局,是李世民的心腹,参与了玄武门兵变的策划,唐太宗时期任他为尚书右仆射。

鄂国公尉迟敬德位列第七位。他原是刘武周的手下,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跟随李世民参与了数次战役。玄武门兵变时,尉迟敬德救李世民于危难中,亲手杀掉了齐王李元吉,又威逼唐高祖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储君,有一等拥立之功。晚年的尉迟敬德崇信道教闭门不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去世,终年74岁,得享天年。

卫国公李靖排在第八位。他曾因企图揭发唐高祖李渊谋反之事几乎被处死,后为李世民所救。之后,他协助李孝恭管理巴蜀,拒绝李世民的拉拢。但后来唐太宗对他非常重用,贞观年间李靖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了突厥政权和吐谷浑势力,他的战功无人能比。最终因军事能力过强遭小人疑忌,为避免嫌疑而闭门不出,直到终老。

宋国公萧瑀排在第九位。他是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是隋炀帝重臣,当时因反对炀帝出征高句丽而被贬为河池郡守。唐高祖李渊起兵后,萧瑀归附李唐,终生为李渊重用。萧瑀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萧瑀因与房、杜二相不睦,又多次得罪唐太宗,仕途几度沉浮。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国公段志玄排在第十位。他参加了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唐太宗李世民兄弟相争时,他忠于唐太宗,参加了玄武门兵变。他治军严谨,被唐太宗称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642年)病逝,唐太宗赠其辅国大将军,后陪葬于昭陵。

夔国公刘弘基位列第十一位。他在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李渊处,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他与长孙顺德一起负责招募勇士。攻克长安后被评一等战功,进攻薛举时他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自己侥幸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唐朝与突厥交恶时,刘弘基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唐太宗征高句丽。唐高宗时刘弘基病故,临终前将家产尽散给乡邻,为人之豪爽不言而喻。

蒋国公屈突通列第十二位。他原为隋朝大将,战功赫赫。唐高祖李渊起兵进攻长安后,屈突通率部下以死相抗,兵败后自杀未成,最后被唐高祖李渊招降,封为兵部尚书。之后,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举和王世充,屡立战功。贞观二年(628年)病故,终年72岁。

郧国公殷开山排在第十三位。他是李渊太原起兵时前来依附的,参与了攻打长安的战斗,后又参加唐太宗李世民的历次战役。武德五年(622年)他在攻打刘黑闼时因病去世,是唐太宗所封凌烟阁众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人。

谯国公柴绍排在第十四位。他是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的丈夫。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他在长安,后侥幸逃往太原。参与了攻打长安、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几个重要战役。贞观十二年(638年)病故。

邳国公长孙顺德列第十五位。他是长孙皇后的叔叔,隋炀帝出兵高句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当时便与李家父子友善。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长孙顺德与刘弘基一起负责招募勇士。贞观年间,他却因多次贪污而遭弹劾,唐太宗李世民因其有大功而不忍治罪,只将其贬官。

郧国公张亮排在第十六位。他原是瓦岗寨李密的部下,直接隶属徐世勣(即李勣),跟随徐世勣一起投降李唐。李世民兄弟相争时,被派往洛阳招募私党。贞观年间,因善于管理政事而深得唐太宗信任,后又揭发侯君集谋反之事,随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又立功。贞观二十年(646年)被告谋反,受诛杀。

陈国公侯君集位列第十七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常年担任唐太宗幕僚,是玄武门兵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贞观年间,曾担任李靖的副将打败了吐谷浑,又任主将率部出击消灭高昌。在唐太宗李世民立储时,诸子相争的风波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企图谋杀李世民而拥立李承乾,事情泄露后被杀害。

郯国公张公谨列第十八位。他原为王世充的部下,后投降李唐,追随李世民,是玄武门兵变的主要参与者。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将他任命为李靖的副将去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而屡立战功。之后,年仅38岁即病故。

卢国公程知节位列第十九位。他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李密手下的一员勇将,李密兵败后他投降了王世充,后因不满王世充的为人,与秦叔宝一起投降李唐,归属李世民,跟随李世民一起参加了历次战役。程知节在每次战争中皆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有猛将美誉。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于家中善终。

永兴县子虞世南排在二十位。他是隋朝奸臣虞世基的弟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后依附窦建德,窦建德死后又归李世民。此后,他尽心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以81岁高龄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寿终。

渝国公刘政会列第二十一位。他是唐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跟随李渊太原起兵,之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密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635年)病故。

莒国公唐俭列第二十二位。他参与了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称得上首义功臣。在唐太宗时期任民部尚书,因很难勤于政事而遭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