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常见病艾灸疗法
第一节 内科常见病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主要有下列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头痛以及发热等。普通感冒大部由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最常见)感染引起,部分为细菌感染所致,病毒感染者治疗不及时常会引发合并细菌感染。存在人体受凉、淋雨以及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者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本病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都可发生。普通感冒呈散发性,通常不引起流行,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通常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经5~7天痊愈。
流行性感冒简称为“流感”,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其中甲型抗原极易发生变异,所以流感大流行均由甲型病毒引起。乙型和丙型呈局部小流行或散发。流行性感冒常有十分明显的流行季节,以冬、春季节较多,主要是通过与患者接触时经空气飞沫感染。流行性感冒多起病急,全身症状比较重,高热、全身酸痛及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流感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要远远大于普通感冒。流感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病变,包括中耳炎(耳道感染)、支气管感染、鼻窦炎、心肺疾病的恶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哮喘等。
【穴位选配】大椎、风池、合谷以及膻中穴(图2-1)。

图2-1 感冒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取俯伏坐位。
(2)取一支清艾条,距皮肤2~3厘米点燃,在大椎、风池、风门以及合谷4穴行温和灸,每一个穴位约5分钟。
(3)然后取仰卧位,暴露胸部膻中穴。
(4)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为2厘米,高为2.5厘米锥状艾炷,置于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上点燃,当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5)每日灸治1次,直到痊愈。
【注意事项】
(1)感冒后禁忌喝酒。感冒既常见,又多发。有的人患了感冒之后,不到医院就诊,而采取一些似是而非的方法进行治疗,譬如喝酒,不仅导致感冒病情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而且易造成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有的人认为感冒后饮酒有利疾病恢复,实则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认识。因为伤风感冒是上呼吸道炎症的反应,感冒时喝酒会加重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情进一步加重,如同雪上加霜,拖延治愈时间。所以,感冒时喝酒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另外,感冒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需要静心怡养,养精蓄锐,减少消耗,以抵抗病毒,这样有利于早日康复。若饮酒及某些兴奋性饮料,等于火上加油。
(2)感冒多汗忌食大葱。葱不但为厨房必备调料,也是食疗佳蔬,葱的杀菌作用来自葱麦,尤其是葱白部分,含量比葱叶高5倍以上。在食疗上大葱被中医列为解表食物,这是由于其走窜性强,易开腠发汗,适宜于感冒无汗的患者食用。如果感冒汗多因于表虚营卫不固,服食后则会加重出汗的病情,因此中医学认为感冒多汗应禁食大葱。
二、支气管炎
1.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多数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于冬季,起病较快,开始为干咳,以后咳黏痰或者脓性痰;常伴胸骨后闷胀或疼痛、发热等。本病常发生于普通感冒或鼻咽、喉及气管支气管的其他病毒感染之后或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营养不良和接触空气中的污染物是诱发因素。祖国医学认为,风、寒、热以及燥等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肺首当其冲受侵而造成肺气闭遏不通,失其清肃之令,肺气上逆而咳喘。
【穴位选配】
主穴:肺俞、定喘以及合谷(图2-2)。

图2-2 急性支气管炎的有效穴位
配穴:风寒加风门、列缺,风热加曲池、大椎;气促加膻中;咽痛加少商(图2-2)。
【艾灸方法】着肤灸,每日1次,每穴3~5壮。
【注意事项】急性支气管炎,全身症状多于3~5天内好转,但咳嗽、咳痰症状常持续2~3周才恢复。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劳逸有节。适时增减衣被,防止吸入有害气体、烟雾、粉尘、花粉等致敏物质。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吃些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菜汤、蛋汤、稀粥、牛奶等,还应多吃鸭梨、萝卜以及橘子等具有止咳化痰作用且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吸烟、喝烈性酒对气管刺激很大,应予戒绝,老年剧咳者更应做到这一点。
2.慢性支气管炎
出现咳嗽、咳痰或者气喘等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且连续两年以上称为慢性支气管炎。本病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早期症状轻微,多于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以及风、寒、热、燥等外邪的侵袭有关。外邪由皮毛、口鼻而入,肺气闭遏不通,失其清肃之令,肺气上逆而咳喘。
【穴位选配】
主穴:肺俞、膻中、脾俞、膏肓以及太渊(图2-3)。

图2-3

图2-3 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穴位
配穴:气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志室;有表证者加大椎、风门、列缺(图2-3)。
【艾灸方法】着肤灸,每次3~5穴,每日1次,每穴3~5壮。以10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日。可用艾条温和灸。
【注意事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按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吸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患者要戒烟。加强个人卫生,包括体育活动、呼吸锻炼以及耐寒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减少发病。
三、支气管哮喘
哮喘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在临床分类上中医将支气管哮喘分为热性与寒性哮喘。热哮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但咳痰浊黄胶黏而稠,胸膈烦闷不安,咳吐不利,面赤自汗,口渴喜饮,苔黄腻,舌质红,或兼有头痛,发热,有汗等症。寒哮者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咳痰清稀而少,色白呈黏沫状,面色晦滞带青,胸膈满闷如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或兼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之症。本病属中医学“哮证”“痰饮”“喘证”范畴。认为因素痰内伏于肺,复外感风寒、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诱因而引起痰气交阻,气道不利,肺气升降不利导致。当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遏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穴位选配】天突、肺俞、列缺以及关元穴(图2-4)。

图2-4 支气管哮喘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先取俯卧位,灸肺俞,再取仰卧位灸天突、关元以及列缺。
(2)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厘米,高1.5~2厘米的圆锥状艾炷,于肺俞、天突以及关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治5壮。
(3)在列缺穴以艾条行雀啄灸,每次大约10分钟。
(4)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哮喘病有许多禁忌,其中之一为忌多盐。高盐饮食会增加气管的过敏反应,加重哮喘症状。由于支气管的高反应性,能通过低盐饮食得到缓解。高敏感的支气管平滑肌“对钠是可渗透的”,而钠对支气管收缩的作用以及它对血管收缩与血压的作用,则可能基本类似。另外中医理论认为盐性寒,味咸。《别录》中说:“多食伤肺喜咳。”《本草衍义》认为:“病嗽者,宜全禁之。”明·李时珍也告诫:“喘嗽者,盐为大忌。”因其咸寒,因此,寒哮之人以及民间所谓的“咸哮”患者,尤当忌之。由此可见,哮喘患者,除要听从医嘱下决心戒烟外,日常饮食宜以清淡为主,特别是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更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2)哮喘禁忌食肥肉:支气管哮喘患者有另外一忌,即少食肥肉为佳。这是由于肥肉食用过多,不但会使人变肥胖,而且易生痰湿。况且现代营养学认为肥腻肉类会造成血液中的酸性增加,影响人体中的异体蛋白转化为“胺”的能力,而这为诱发哮喘的过敏原因之一。所以历代中医主张该病忌羊肉、鹅肉以及肥肉是有原因的,看起来哮喘者还是以忌食肥肉为好,尤其是不要过量食用。
(3)哮喘禁忌食海鲜:螃蟹性大凉,味咸,民间将其视为发物。支气管哮喘之人,不宜服食,寒性哮喘者尤禁。蚌肉性寒,味甘咸,是为大凉食物。因此,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寒哮者,切忌食之。
(4)蚬肉性味与蚌肉相同,都属寒凉之物,《本草拾遗》中记载:“多食发嗽及冷气。”寒性支气管哮喘者服食宜慎。蛤蜊《饮膳正要》中认为“性大寒”。《医林纂要》亦云“功同蚌蚬”,寒性支气管哮喘之人,忌食生冷性凉之物,蛤蜊性大寒,也在忌食之列。
四、肺气肿
肺气肿,古谓肺胀,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之晚期。老年患者为多,根治颇难,病程缠绵。本病常由于支气管炎、喘息、咳嗽、百日咳、歌唱过度,使肺部弹性减退,肺泡内之空气充满,出入迟缓,肺泡愈形膨大,导致肺气肿。久咳不愈,必导致肺功能减退,迁延而致肺气肿。临床所见尤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转化而成者局多。发作时呼吸异常困难,稍稍动作更感呼吸促迫。胸骨、心窝、锁骨上窝皆平坦没有凹陷之形,为本病之特征。全身皮肤苍白,喘促,频频咳嗽,咳出黏稠之泡沫液,常伴有形瘦神疲、汗出肢冷、腰膝酸软、面青唇紫等症状。病到晚期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等。
方法一
【穴位选配】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渊、太溪(图2-5)。

图2-5 肺气肿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
(1)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穴3~5穴,取如麦粒大的艾炷放在穴上,点燃灸之,各灸3~5壮,直到局部皮肤温热潮红,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穴3~5穴,先把姜片(或附片)置放穴位上,上放艾炷(如麦粒大)灸之,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刺入得气后留针各灸3壮(或5~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针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再行下一个疗程,
方法二
【穴位选配】
(1)肺俞、心俞、肾俞、膏肓以及足三里(图2-6)。

图2-6 肺气肿的有效穴位(二)
(2)大椎、太渊、太溪以及膻中(图2-6)。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1)组穴,其中悬灸肺俞穴,每穴灸5~10分钟,培元固本以纳气;再以艾炷隔姜灸(2)组穴,各灸3~5壮,以祛邪平喘。都以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忌食刺激性食物。忌食辣椒、葱、蒜以及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因刺激气管黏膜,会加重咳嗽、气喘、心悸等症状,诱发哮喘,所以忌食。
(2)忌食海腥油腻之品。非清蒸做法做出的鱼,因为用油量过大,容易引起上火。此外,有过敏体质者以及血尿酸高者(如痛风患者)也应少吃油量大的黄鱼、虾、带鱼、蟹以及肥肉等,以防助火生痰等。
五、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肺部慢性传染病。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潮热、盗汗、消瘦以及乏力等;有肺部组织受损后引起的咳嗽、咯血、咳痰、胸痛以及呼吸短促等症状。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喷嚏以及讲话等喷射出来的细小飞沫,最易被吸入而在肺泡内沉积,当结核菌接触到易感的肺泡组织,即在其中生长繁殖而引起感染。本病属中医学“肺痨”“肺疳”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亏耗为内因,外受“痨虫”感染而致。疾病过程以阴虚为其特点。
【穴位选配】
主穴: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足三里以及太溪(图2-7)。

图2-7

图2-7 肺结核的有效穴位
配穴:脾气虚加脾俞、气海;肺阴虚者加行间、照海;潮热盗汗者加尺泽、阴郄;咯血者加孔最;便溏者加天枢、上巨虚(图2-7)。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穴,每穴10分钟,每日1次。可以用着肤灸,每穴5~10壮。
【注意事项】灸治本病要结合抗痨药物治疗。结核病为慢性消耗性疾病,要加强营养。患者必须有充足的热量和营养供给,以符合结核病灶修复的需要,增强机体抵抗力。饮食上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禁止吸烟及饮酒。
六、肺炎
肺炎为一种常见、多发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多痰以及胸痛等,重症者喘气急促、呼吸困难,可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全球引起发病和导致死亡的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被列为第三位高危害疾病。而引起肺炎的病原很复杂,包括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但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最为多见,达83%,居首位。在世界范围内,有5%~10%的健康成年人与20%~40%的健康儿童是肺炎球菌的携带者。肺炎球菌一般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通常不会发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及长期吸烟等,肺炎球菌即可趁机侵入人体,引起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心内膜炎以及败血症等。又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肺炎球菌对多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这又为治疗带来了困难。灸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肺炎的一种方法。
【穴位选配】大椎、肺俞、身柱、膻中。风热犯肺者,加曲池、鱼际;邪侵营血者,加内关、十宣点刺出血;痰多者,加尺泽、合谷、丰隆;正虚欲脱者,神阙穴隔盐灸,人中、内关强刺激可回阳救逆(图2-8)。

图2-8 肺炎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使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并且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约5分钟,如果皮肤产生水疱,任其自行吸收,但要防止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艾炷灸:在穴位涂上大蒜汁以粘住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以吹火使艾炷燃烧加快,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去除艾炷。通常灸3~10壮,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3)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穿数孔,在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隔日1次,以7~10天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发热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好,如粥类、藕粉、米粉、果汁、绿豆汤等,且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恢复期间退热后可以进食润肺生津食物和肉类,如牛奶、蛋、鱼汤、瘦肉汤、丝瓜、荸荠、沙参、银耳、玉竹、山药、扁豆、蜂蜜等。
(2)禁食温热食物及油腻肥厚辛辣之品,防止助热生痰。此外,过甜过咸之食物,助湿生痰,酸味收敛,使痰不易出,都不宜食用。
(3)肺炎属急性热病,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造成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清淡、高营养、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油腻之品大多性属温热,可生内热,湿滞为痰,不利于肺气的早日康复。
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应加入辣椒、胡椒、芥末、川椒等调味品。辛辣食品性质温热,易化热伤津,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犹如负薪救火,使病情加重。
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咽喉及气管,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
(4)水果要适量也要选择品种:肺炎患者适量的多饮水及进食水果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桃、杏、李子以及橘子等,以免助热生痰。即使是一些寒性水果,也非多多益善。若过量食用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七、眩晕
眩晕,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谓头晕眼花是也。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多因肝风内动所致,或湿痰壅遏或气虚夹痰上扰,或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或命门火衰,虚阳上越所引起。由此观之,凡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和脏腑功能失调皆能致病。症状是眼花头转,起则晕倒。或伴随兼症,致因不同兼证亦异,治当详察。
【穴位选配】百会、中渚、液门、解溪、风池以及中脘(图2-9)。

图2-9 眩晕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行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3)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如果有酗酒的习惯,最好戒除。酒精会损害内耳,使人产生失重感。
(2)尽量少喝咖啡、浓茶。现在工作学习压力大,很多人都习惯喝浓茶或者咖啡来提神。这类饮品会使人神经兴奋,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不宜经常大量饮用。
(3)可以喝一些有治疗耳鸣及眩晕功效的茶。
(4)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放盐。要少喝水,最好等到有口渴的感觉时再喝。
八、失眠
失眠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浮浅易醒,或多梦早醒。患者由于睡眠不足,白天精神委靡、注意力不集中及食欲不振等。有的伴有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等。
【穴位选配】太溪、神门、心俞、肾俞、安眠以及百会(图2-10)。

图2-10 失眠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以温和灸法灸太溪、神门,每穴灸10~15分钟(图2-11、图2-12)。

图2-11 灸太溪

图2-12 灸神门
(2)取俯卧位,以温和灸法灸双侧心俞、肾俞,每穴灸10~15分钟。
(3)取坐位,以温灸盒灸法灸百会,温和灸法灸安眠,每穴灸10~15分钟(图2-13)。

图2-13 灸安眠
上述操作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劳逸适度,戒烟,并且避免吸入“二手烟”。
(2)禁忌喝浓茶、咖啡,晚餐不要过饱。
(3)避免精神刺激,睡前1小时左右不再用脑学习或者工作,可听轻音乐放松心情。
(4)睡前用50℃左右的热水泡脚,还可以饮250毫升的牛奶,促进睡眠。
九、嗜睡
嗜睡,多由肾阳虚所引起,阳虚盛则瞑目,故可见神疲欲卧、闭目即睡、蒙眬迷糊之症。一般多兼心虚或脾虚。现代医学多将其叫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
【穴位选配】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以及太冲(后4穴均取双侧穴)(图2-14)。

图2-14 嗜睡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用艾条温和灸,在以上穴位上各灸10~15分钟,每日2次,中病即止。
(2)用艾炷无瘢痕灸,在以上穴位上,各灸5~7壮,每日1次。
【注意事项】嗜睡患者的饮食要求清淡,乏力嗜睡食疗一定要注意保持饮食清淡,由于食用过于油腻,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减少大脑的供血量,从而使人产生嗜睡的症状,致使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牛奶是嗜睡食疗不可缺少的。
十、中风
中风(脑卒中)是由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所引起的,以一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或有感觉丧失的病症;或伴有口角歪斜、流涎、语言謇涩、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发病率比较高。在中医属“中风”“偏枯”的范畴。肝肾阴虚为发病之根本,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偏瘫。
【穴位选配】
主穴:上肢瘫痪,取肩井、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以及合谷;下肢瘫痪加伏兔、阴陵泉、三阴交以及足三里(图2-15)。

图2-15 中风的有效穴位
配穴:语言謇涩加廉泉口眼歪斜加地仓及下关。
【艾灸方法】上下肢穴温针灸,头颈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初病每日灸1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隔日灸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限制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如猪油、奶油、肥肉、蛋黄以及动物内脏(肝、肾、脑、心等)。
(2)最好食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麻油、豆油、菜籽油等)。由于植物油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引起血清胆固醇降低。
(3)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包括动物蛋白(如蛋清、瘦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和植物蛋白质(如豆腐、豆浆、豆芽)等各种豆制品可降低胆固醇;饮用牛奶时最好将奶皮去掉(或饮用脱脂牛奶)。
(4)多吃蔬菜和水果。由于蔬菜和水果中含丰富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代谢,避免动脉硬化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血管的致密性。
(5)少吃甜食。食物中的单糖与双糖对三酰甘油有较大的影响,如摄入过多的甜食可使血三酰甘油增高,胆固醇也可以增高。
(6)每餐食量要适当,不宜过饱,更不能暴饮暴食。由于过饱将加重心脏负担。
(7)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宜过咸。由于食盐中含氯化钠,而钠潴留对于高血压病是不利的。
(8)不过量饮酒,特别是烈性酒,因为酒精一方面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引起强烈的血管反应。出现血管运动障碍,甚至会诱发中风。
十一、发热
发热多见于外感或内伤所致。由外感原因导致的发热,多为高热;而由内伤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平衡失衡出现的发热,通常多为低热。本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由口入气分所致。而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为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情志抑郁、血瘀内停、湿热滞留等因素引起脏腑、气血以及阴阳失调所致。外感发热,多见于外感热性病中,而见高热不退,体温多在39℃以上,无汗或者伴有其他症状。
内伤发热可见于功能性低热、肿瘤、结核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并且多为慢性低热。而低热有虚实之分,凡因气血阴阳偏虚引起的发热,属虚证;气郁、湿郁以及血瘀引起的发热,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治当详察。
方法一
【穴位选配】
主穴:大椎、曲池(双)(图2-16)。

图2-16 发热的有效穴位(一)
配穴:咳嗽重者,加肺俞;恶风或恶寒明显者,加风门;体质虚弱者,加足三里(图2-16)。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艾条距施灸部位2~3厘米,每穴施灸10分钟。施灸时局部皮肤红润并有灼热感,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日灸1次。
方法二
【穴位选配】
(1)大椎、曲池、孔最以及合谷(图2-17)。

图2-17 发热的有效穴位(二)
(2)十宣(图2-17)。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取第1组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或者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同时取第2组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
方法三
【穴位选配】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以及足三里(图2-18)。

图2-18 感冒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个穴,交替使用。每穴灸5~10分钟;
(2)以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个穴,交替使用。每灸3~5壮。均为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或者灸后用三棱针刺大椎、曲池放血3~5滴。
【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当发热时需卧床休息,以利于恢复体力,早日康复。
(2)补充水分:发热时体内水分的流失会加快,所以在可行范围内宜多饮用开水、果汁、运动饮料或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3)尽量避免穿过多的衣服或盖厚重的棉被,由于这样会使身体不易散热,加重发热不适和严重度。
十二、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为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急性病症。若不及时治疗或治不得法,可致死亡。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又分伤暑、暑风或暑厥。多因长期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夏秋季节)作业,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导致气血滞塞而发热。轻者为伤暑,重者为暑风或暑厥。症状为猝然出现头晕、头痛、心中烦乱、无汗、眼发黑、倦怠、恶心、四肢发冷、指甲与口唇乌青,甚则突然晕厥、转筋抽搐、口噤不能言,或壮热、烦躁,或汗出气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不清,或腹痛剧烈、欲吐不出。
方法一
【穴位选配】
主穴阳证取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以及足三里;阴证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阴郄、太渊。
若转筋者,配穴加承山、承筋;暑热夹湿者,加阴陵泉;惊厥者,加后溪、涌泉(图2-19)。

图2-19 中暑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
(1)以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或者2次。
(2)以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灸5~7壮,每日1次或者2次。
(3)以艾条悬起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或者2次。
方法二
【穴位选配】神阙、气海、关元以及涌泉(图2-19)。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隔盐灸,壮数不拘,以苏醒为度。
(2)以艾炷隔姜灸,壮数不拘,以苏醒为度。
方法三
【穴位选配】
主穴:关元、气海、神阙以及百会(图2-20)。

图2-20 中暑的有效穴位(二)
配穴:抽筋者,配穴加承山、承筋以及阳陵泉(图2-20)。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以苏醒为度。
(2)以艾炷隔姜灸,取关元、气海以及神阙穴隔姜灸,壮数不限,以苏醒为度。
(3)以艾炷隔盐灸,限于神阙穴,壮数不限,以苏醒为度。
【注意事项】
(1)禁止过量饮水:中暑后需大量补充水分和盐分,但是过量饮用热水时会更加大汗淋漓,反而造成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的大量流失,严重时会造成抽风现象。如此便是得不偿失。正确的方法应是少量多次,每次饮水量以不多于300毫升为宜。
(2)禁止过量进食:不能吃油腻荤腥的食物,过多的食用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而输送至大脑的血液便相对减少,营养物质也不能被充分吸收,所以应当尽量多吃一些清淡爽口的东西,以适应夏季的消化能力。
(3)禁止偏食辣椒:夏季阳浮于外、阴液不足,而辛辣燥热的食物仅会助热生阳,而且还使肌肤上蹦出几颗小疙瘩。所以,宜少吃辣椒,当然不吃更好。
(4)禁止冷食伤身:身体干渴的时候,冷饮及瓜果类食物让人爱不释口,很可惜,中暑后这两样东西也不能多吃,凉性食品会损伤脾阳。
十三、头痛
头痛指的是颅内外痛觉敏感组织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头颅上半部分的疼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总体而言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穴位选配】百会、太阳、风池、大椎、风门、脾俞以及足三里(图2-21)。

图2-21 头痛穴位图
【艾灸方法】
(1)取坐位,以温灸盒灸法灸百会,每穴3~5分钟。
(2)以温和灸法灸太阳、足三里穴,每穴20~30分钟(图2-22)。

图2-22 灸太阳
(3)取俯卧位,以温和灸法或隔姜灸法施术于风池、大椎以及风门穴,以温和灸法施术于脾俞穴,每穴20~30分钟。
上述操作方法每日1次,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注意事项】
(1)可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的头痛为原发性非占位性头痛(即没有高血压、脑部肿瘤等原因的单纯性头痛)。
(2)头痛的发生多与情绪有关,所以患者应放松心情。
(3)止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4)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头痛。
(5)饮食方面,要尽量忌食巧克力、咖啡等食品。对于经常头痛的人来说,可能是由于体内缺乏镁所致,所以,要多食大豆、全谷食物、海产品、核桃等。
十四、偏头痛
偏头痛是因为脑血管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剧烈性头痛。其疼痛多在一侧,时痛时止,多呈周期性发作。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者数日,以后逐渐减轻而至缓解,常在入睡后完全缓解。本病多见于女性,多在青春期发病,其中部分患者同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男性亦可发生,而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多由于痰浊中阻,或风邪上窜,清阳痰扰所致,病在少阳经,与肝胆有关。偏头痛多痛在一侧。开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患者先有倦怠、嗜睡、忧郁感或眼前出现闪光、暗点,有时还可出现面唇和肢体麻木及失语等。20~30分钟后即发生偏头痛,剧痛难忍,但多可自行缓解。本病多为慢性,可延至数年或者数十年之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穴位选配】
(1)太阳、外关(图2-23)。

图2-23 偏头痛的有效穴位
(2)风府、哑门、风池(图2-23)。
【艾灸方法】
上列两方,临证时任选一方。其灸法如下。
(1)以艾炷灸,每穴灸3壮,每3日灸1次。
(2)以艾条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3日灸1次。
(3)以温针灸,留针时灸3壮,每日1次。
十五、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俗称歪嘴风)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是位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影响,亦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导致急性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面神经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较易发病。
中医称面瘫或口眼歪斜,认为本病多由于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筋脉,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风寒者多有受凉因素,比如冷天坐摩托,夏日对一侧面部吹风扇或空调过久等;风热证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以及牙龈肿痛之后,耳后微痛。起病突然,在发病前可有耳后疼痛症状,很快发生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面部表情动作及随意动作都不能做,漱口、饮水由患侧口角外流;进食时,食物停滞在病侧面颊与牙齿之间,病侧流泪;病侧沟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甚至不能够闭合;病侧口角低;人中偏向健侧;鼓气、吹哨时,病侧漏气;病侧不能皱额、蹙眉。
【穴位选配】
主穴:翳风、颊车、下关、地仓、合谷、阳白、太阳、四白以及迎香(图2-24)。

图2-24 面神经炎的有效穴位
配穴:风热加大椎、曲池;风寒加风池;正气虚加足三里(图2-24)。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每日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灸法治疗此病疗效好。本病在治疗期间,可以配合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等。局部保温、按摩均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水肿减轻,加快表情肌功能的恢复。
十六、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指的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阵发性剧烈疼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其特点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骤发骤停、刀割样、闪电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发病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医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有关,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使气滞血瘀,经络闭塞不通而引起疼痛。
【穴位选配】四白、颧髎、颊车、下关、合谷、后溪以及内庭(图2-25)。

图2-25 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雀啄灸法施术于四白、颧髎、颊车以及下关穴,每穴10~15分钟(图2-26)。

图2-26 灸颧髎
(2)以温和灸法施术于合谷、后溪以及内庭穴,每穴10~15分钟。(图2-27)

图2-27 灸后溪
【注意事项】
(1)在面部特别是眼睛周围施灸时,应选用无烟艾条,并随时注意艾灸的温度,以免烫伤患者。
(2)眼睛周围施灸时应当闭目,于眼睛上覆盖一块消毒的干纱布。
(3)患者应尽量以温水刷牙、洗脸。
(4)只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适合艾灸疗法。
十七、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包括医学上常提到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的玻璃样变,都叫做脑动脉硬化。因为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动脉硬化并不是到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进行性的扩散及加重,多数患者不一定有临床症状,所以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但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由于缺血而软化、坏死,脑细胞变性死亡,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脑卒中而危及生命,即使存活下来,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所以,及早认识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是十分重要的。本病形成的原因很多,依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脂肪与胆固醇代谢失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以及性别、年龄等均可成为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因素。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情志所伤,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抑郁,或生活起居失宜,造成人体阴阳平衡失调,以致气血亏损所致。
方法一
【穴位选配】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太冲以及合谷。痴呆者,加关元、阴谷、四神聪;失眠健忘者,加神门、内关、三阴交;肢体麻木者,加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丰隆、悬钟、八邪以及八风。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艾条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没有灼痛感。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把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以粘住艾炷,放小艾炷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将艾炷去除,更换新艾炷续灸,连灸3~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3)以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穿数孔,在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隔日1次,以7~1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脑动脉硬化。
方法二
【穴位选配】百会、风池、足三里以及悬钟(图2-28)。

图2-28 脑动脉硬化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麦粒灸,把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以粘住麦粒大小之艾炷,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将艾炷去除,更换新艾炷续灸,连灸7~9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户外运动,均衡饮食,减少体重,保持心理平衡等。定期监测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应有效控制糖尿病。
十八、疟疾
疟疾是由蚊虫叮咬感染疟邪(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四时皆可发生,且多发于夏季。本病虽以感染疟邪所致,但劳累过度,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亦是造成正虚邪入的内在因素。壮热、寒战、出汗。休作有时,或为一日一发,或为两日一发、三日一发。
【穴位选配】大椎、陶道、曲池、合谷以及疟门(图2-29)。

图2-29 疟疾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在发作前1~3小时施灸,效佳。
(1)以艾炷着肤灸(无瘢痕灸)或者隔姜灸,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2)以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以温针灸,按操作方法每穴灸3壮,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传染源。常用药物主要有羟基哌喹、乙胺嘧啶以及磷酸咯啶等。另外常山、青蒿以及柴胡等中药治疟的效果也很好。以上这些药物要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病情的轻重由医生来对症使用,剂量及用法一般人不易掌握,千万不要自己乱吃。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休止期治疗,即对上一年患过疟疾的人,再用伯氨喹啉治疗,给予8天剂量,以防复发。
(2)彻底消灭蚊虫。主要措施为搞好环境卫生,包括清除污水,发展池塘及稻田养鱼业,改革稻田灌溉法,室内、畜棚经常喷洒杀蚊药等。
(3)搞好个人防护。包括搞好个人卫生,在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觉时最好要挂蚊帐;白天外出,要在身体裸露部分涂些避蚊油膏等,以防止蚊叮。
十九、霍乱
霍乱起病急骤,传染性强,为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病在胃肠,但同胃肠炎有别。外因时邪袭表,内因饮食内伤,内外相扰,肠胃失调,所以吐泻并作;或上郁火积、阴阳不交而致干霍乱,俗名绞肠痧。霍乱则上吐下泻,腹痛胀满;干霍乱则见欲泻不泻,欲吐不吐,心腹胀满,烦躁闷乱等症。
【穴位选配】
主穴:中脘、天枢、神阙(肚脐)以及气海(图2-30)。

图2-30 霍乱的有效穴位
配穴:如肠绞痛者,加太冲;四肢厥逆者,加关元、涌泉;热甚者,加大椎、曲池(图2-30)。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5~10壮,每日1~2次。
(2)以艾炷隔盐灸,以食盐填满脐窝,上置艾炷灸7~10壮,每日2~3次。
(3)以艾条雀啄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2~3次。
(4)以灯火灼灸,通常暴灼2~4次。可宣通营卫,使邪外出而症状减轻。
(5)以太乙神针灸,取中脘、期门以及足三里,各灸5~15分钟。
【注意事项】
(1)休息:重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直到症状好转。
(2)饮食:剧烈泻吐暂停饮食,当呕吐停止腹泻缓解可给流质饮食,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缓慢增加饮食。
二十、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属中医的恶心、呕吐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在临床上,呕与吐往往同时出现,故统称呕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引起。此多因胃腑被外邪所伤;或因饮食不洁,喜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胃阳不足所致;或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或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脏腑病邪干扰所引起的。临床以恶心及呕吐为主症。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情复杂,兼症颇多。如呕吐清水痰涎,喜热饮,口干渴,四肢厥冷为寒吐;呕吐酸苦或者嗳气,喜冷饮,口渴,小便短赤为热吐。急性多突然呕吐,为病;而慢性多时吐时止,反复发作,多并发于其他疾病中,为症。
方法一
【穴位选配】
(1)大椎、中脘、间使、内关以及合谷(图2-31)。

图2-31 急性胃炎的有效穴位(一)
(2)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以及公孙(图2-31)。
(3)脾俞、中脘、神阙、内关、足三里以及隐白(图2-31)。
【艾灸方法】
随证选方,按法施灸。
(1)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痰饮内阻型以及脾胃虚寒型呕吐。
(2)以艾条温和回旋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痰饮内阻型以及脾胃虚寒型呕吐。
(3)以温灸盒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呕吐。
(4)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及痰饮内阻型呕吐。
(5)以灯火灼灸,每次取3~4穴,每穴灼灸一下。中病即止或3日1次。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及脾胃虚寒型呕吐。
(6)以艾柱瘢痕灸,每次取2~3穴,各灸5~7壮,每月1次,可灸3次。灸后贴灸疮膏。此法适用于痰饮内阻型及脾胃虚寒型呕吐。
(7)以艾柱隔盐灸,用食盐填满肚脐窝,上置艾炷灸5~7壮,以腹部有明显温热感并向腹中扩散为度,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呕吐。
方法二
【穴位选配】
主穴:大椎、外关、中脘、期门、膻中、丰隆、足三里、阳陵泉、脾俞、胃俞以及神阙(图2-32)。

图2-32 急性胃炎的有效穴位(二)
配穴:腹泻加上巨虚、天枢;肠鸣加脾俞、大肠俞;遗精加太溪、复溜(图2-32)。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2)以温针灸,每次取5~7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以5~7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每日灸1~2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4)以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把食盐填满脐孔,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每次灸1~5壮,灸至腹部有比较明显温热感向腹中扩散为度。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5)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3穴,各灸3~5壮,3日灸1次,中病即止。
【注意事项】
(1)饮食首先要注意保持规律,不要饥饱不定。食物要少刺激、易消化以及温热适度。
(2)急性发病期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流食,恢复之后可采用半流质饮食至正常饮食。
(3)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
(4)急性胃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二十一、反胃
反胃,又称为翻胃,是指食入不化,脘腹痞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一种病症。西医称幽门梗阻。多由于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损伤脾胃而导致中焦虚寒,食滞胃中,终形成痰凝,气滞血瘀而造成幽门痉挛、梗阻或胃中肿物阻塞所致。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痰涎,吐尽始舒,形瘦神疲,不思饮食,便少乏力;或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不温;或口燥唇干,舌淡苔白或干红苔少,大便不行,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穴位选配】
主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以及中魁(图2-33)。

图2-33 反胃的有效穴位
配穴:气阴两虚者,加梁门、天枢、三阴交;肾阳虚者,加肾俞、气海、关元(图2-33)。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以中魁穴为主。各灸3~5壮,每日灸1~2次。
(2)以艾炷隔姜(或附片或胡椒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
(3)以艾条温和灸成温灸盒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4)以温针灸,每次选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
(5)以灯火灼灸,每次取3穴,各灼灸1下,3日1次。
【注意事项】
(1)远离厨房的油烟味。在厨房煮菜时要记得开启抽油烟机,或是改用微波炉来烹调食物,以减少油烟的产生。
(2)远离较为呛鼻的气味,例如烟味、油漆味以及鱼腥味等。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的空气可使恶心的感觉减少。
(4)穿着宽松的衣物,有助于缓解胃部的压力。
(5)保持心情愉快,可以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分散对于身体不适的注意力。此外,还要避免熬夜和过度紧张。
(6)睡觉时可将枕头垫高,使发生食物逆流的情形减少。
(7)在早晨起床时不要突然起身,应该缓慢地下床。
(8)避免吃油炸、辛辣、油腻、具刺激性或是不好消化的食物。
(9)不要一次喝太多水,可以改为分次饮用,比较不会出现反胃的状况。
二十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的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等病变,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胃痛,或者上腹部不适及胀闷为主,常伴有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呕吐以及反酸等症。本病俗称“心口痛”,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认为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受寒以及劳累等致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濡养,不荣则痛。艾灸治疗,对于急性胃痛1次就可见效,慢性胃痛要坚持治疗2周以上,可隔日1次。
【穴位选配】中脘、足三里以及内关穴(图2-34)。

图2-34 中脘、足三里、内关穴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
(2)以点燃的艾条在穴位上进行温和灸,每穴5分钟,要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
(3)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至病愈为止。
【注意事项】
(1)慢性胃炎忌喝牛奶。慢性胃炎大多数都是由于胃酸过多导致,牛奶不易消化,会产生过多的酸,使病情加重。牛奶开始进入胃内时,能够稀释胃酸的浓度,缓和胃酸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刺激,也可缓解上腹不适暂时。但过一会儿后,牛奶又成了胃黏膜的刺激因素,从而产生更多的胃酸,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2)慢性胃炎忌喝豆浆。中医说豆浆性味偏寒而滑利,凡胃寒、反胃、食后胸部发闷、吐酸者,脾虚易腹胀、腹泻者,夜尿频以及遗精、肾亏者,都不宜饮用豆浆,否则会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急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也不宜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这是由于豆类中含有一定量低聚糖,可以引起嗝气、肠鸣以及腹胀等症状,所以有慢性胃炎及胃溃疡者最好少吃,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3)胃炎忌食辛辣食物。胃炎患者忌食的辛辣食物是指辣椒、葱、鲜姜、蒜、花椒等具有一定刺激性的食物。主要原因是患有慢性胃炎者食用辛辣食物可加重胃炎的病变程度,很可能造成出血、溃疡等并发症,因此应该禁忌食用。
二十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是胃肠道同胃液接触部分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所以亦称消化性溃疡。本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胃心痛以及心口痛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本病在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时,由于饮食不节,饥饱、劳逸无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侮脾而造成气血壅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或气滞血瘀,脉络受损所致;或者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成。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上腹稍偏左疼痛,持续1~2小时之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则痛作,在上腹稍偏右,得食而缓解。凡溃疡病有节律性,疼痛自觉有压迫感、膨胀感、钝痛、灼痛、隐痛或剧痛,通常多呈周期性发作。常伴见黑粪或吐血、恶心、呕吐、吞酸、嗳气。胃俞和膈俞、肝俞穴处出现压痛。
方法一
【穴位选配】
主穴:脾俞、胃俞、中脘、梁门以及足三里(图2-35)。

图2-3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穴位(一)
配穴: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脾胃不和者,加肝俞、阳陵泉、太冲;瘀血阻络者,加膈俞、公孙(图2-35)。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7~9壮,直到局部皮肤温热。每日灸1~2次,15日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7~9壮,每日灸1次,15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直到胃脘部发热。每日灸1次,15次为一个疗程。
(4)以温针灸,每次取2~4次,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二
【穴位选配】中脘、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内关、公孙以及章门(图2-36)。

图2-36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4穴,各灸5~7壮,每日者隔日灸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4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3)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三
【穴位选配】中脘、内关、足三里、肝俞以及胃俞(图2-37)。

图2-37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或隔附片)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或针刺后加隔姜灸。
(2)以用艾条温和灸(或悬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3)以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忌冰冻及过热饮食。饮食温度适中,饮茶、汤不宜过热。
(2)忌食太荤、太油以及煎炸食物。饮食中以易消化食物为主,肉类炒煮要熟,蔬菜不要半生。
(3)忌食大量味精、酸辣以及过咸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味重会刺激胃酸分泌,少量的生姜和胡椒可以起到暖胃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4)忌饮食无律无度。避免饥饿痛,宜少吃多餐,疼痛时可吃一两块苏打饼干。
(5)忌饮酒、浓茶和咖啡。尤其是酒,对胃刺激过大,会使溃疡恶化。
二十四、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指的是胃窦黏膜脱入十二指肠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属中医胃脘痛、呕吐范畴。本病好发于30~60岁,尤以30~40岁壮年人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内伤、久病不愈以及药物等因损伤脾胃;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而致脾胃功能紊乱,升降失和而形成气滞,寒凝或湿热中阻所引起。X线钡剂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发幽门梗阻时则痛剧,胃脘痛,左侧卧位则痛缓解。
方法一
【穴位选配】中脘、神阙、内关以及足三里(图2-38)。

图2-38 胃黏膜脱垂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3~5壮;其中神阙穴,以食盐填满脐窝,上置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5~7壮。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出现温热感为度。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4)以温针灸,每穴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
方法二
【穴位选配】胃俞、中脘以及足三里(图2-39)。

图2-39 胃黏膜脱垂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或悬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3)以温针灸,每穴每次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患者要注意少食多餐,少食辛辣食物,禁烟、酒、浓茶等,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要适当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减少机械性刺激所造成的胃蠕动增加的各种因素。解除患者精神因素,从心理上解除对此病的恐惧。
二十五、胃下垂
胃下垂是因为胃支持韧带的松弛或胃壁的弛缓,以致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下的病症。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体形瘦长、腹肌不结实者,腹压突然下降,多次生育使腹肌受伤。临床可见食欲减退,形体消瘦,腹部胀闷、疼痛,饭后饱胀感更明显,自觉有下坠感受或者腰带束紧感,伴有恶心、头晕、嗳气、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心慌、失眠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检查见下腹部膨隆,上腹部平坦,腹肌松弛,肌力降低,稍压可触及腹内动脉搏动,常有振水音。胃肠钡剂造影则有助于确诊。
本病属中医学“胃下”“胃缓”“腹胀”范畴。认为多由于中气下陷、胃肠停饮、肝胃不和所致。
【穴位选配】百会、脾俞、胃俞、中脘、梁门、气海、关元以及足三里穴(图2-40)。

图2-40 百会、脾俞、胃俞、中脘等穴
【艾灸方法】
(1)以温和灸。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2)以隔姜灸。艾炷如花生仁大,每穴3~5壮,每日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3)以隔盐灸神阙。艾炷如花生仁大,每穴3~5壮,每日1次,以1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少食多餐,不要吃生冷刺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饭后不宜散步、骑车,可平卧休息片刻。
(2)加强营养,坚持腹肌锻炼,纠正不良体位。可以坚持做胃下垂保健操,如仰卧起坐、仰卧挺腹臀部离开床面、仰卧踏车、仰卧抱膝摇、仰卧双腿直腿抬高、仰卧单侧直腿抬高。
(3)可服用补中益气丸等配合治疗。
二十六、胃扩张
胃扩张,又称叫做“胃胀”。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功能不足,胃壁弛缓,失去收缩能力所致;或由慢性胃炎或腹膜炎愈后之转变;或胃生溃疡;或幽门部之狭窄;或邻近脏器之压迫等因所造成。症状为胃部胀垂,食欲缺乏,或易于饥饿,空腹时发生胃痛、吞酸、嗳气,或有呕吐、便秘、小便量少。胃部触诊见胃之下缘降至脐下,在仰卧时可看出心窝部稍低陷,而脐之上部膨隆胀大,如果振动之,则发生振水音,肌肉日瘦,营养益少,成为顽固难愈之疾。
【穴位选配】上脘、中脘、气海、至阳、膈俞、脾俞、胃俞以及足三里(图2-41)。

图2-41 胃扩张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上各灸10~15分钟。每日1次,以15天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或附子饼)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壮,每日或隔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胃扩张通常都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因此,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
(2)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功能受损,所以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过热饮食,能烫伤胃黏膜,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患者最好避免。
二十七、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节,胃肠功能紊乱,加之精神长期受到恶性刺激,导致高级神经失去正常的平衡所致,每遇精神刺激而诱发。症状为胃脘部有灼热感,上腹部不定位的疼痛、嗳气、反酸、腹胀、恶心、呕吐以及食欲减退,有时便秘或腹泻,甚至全身乏力等。但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方法一
【穴位选配】胃俞、大肠俞、肝俞、中脘以及足三里(图2-42)。

图2-42 胃神经官能症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3)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二
【穴位选配】胃俞、肝俞、足三里以及内关(图2-43)。

图2-43 胃神经官能症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4穴(两侧交替用),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隔日灸1次。
【注意事项】
(1)要适当的加强锻炼,锻炼身体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病情的好转,锻炼可以使患者精神放松,使精神不至于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能够有效缓解外界的压力,这无疑对神经系统,对于病情的发展是有利的。
(2)饮食调理,患者可以多些吃含优质低蛋白的食物,如鱼、鸡蛋、瘦肉、牛奶等,可以多吃些含维生素多的水果及蔬菜。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葱、大蒜、辣椒等。
二十八、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中医称为呃逆,俗称打呃,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状。本病大多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就是病势转重之预兆。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同脾、肾、肝关系密切。多因受寒凉刺激而干扰胃气;或因饮食过急,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胃气;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中气虚损所引起。亦可因肾气不纳,造成气逆上冲动膈,而作呃逆连声,其病较重。症状为呃逆连声。证有轻重之分,若偶然发作,大多轻微。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止者,其证多重。如果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其证尤重,治当详察。
方法一
【穴位选配】膈俞、脾俞、胃俞、中脘以及足三里(图2-44)。

图2-44 膈肌痉挛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各灸5~10分钟,直到局部皮肤微现红润为度。每日施灸1次,中病即止。
方法二
【穴位选配】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以及膈俞(图2-45)。

图2-45 膈肌痉挛的有效穴位(二)
配穴:阳虚加关元、气海;胃寒加梁门、神阙、脾俞、胃俞(图2-45)。
【艾灸方法】
(1)以温灸器灸,据以上穴位,采取不同体位,每穴灸20分钟,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度。每日灸1次。
(2)以艾条雀啄灸,每次每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6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三
【穴位选配】
(1)膈俞、天突、膻中、中脘、梁门、内关以及足三里(图2-46)。

图2-46 膈肌痉挛的有效穴位(三)
(2)膈俞、巨阙、期门、天枢、内关、丰隆、太冲以及内庭(图2-46)。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4穴,各灸3~5壮(或者10~20分钟),每日灸1~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及气滞痰阻型呃逆。
(2)以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型呃逆。
(3)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及气滞痰阻型呃逆。
(4)以灯火灼灸,每次取1~2穴,各灼灸一下,3日1次。此法适用于气滞痰阻型呃逆。
(5)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气滞痰阻型呃逆。
【注意事项】
(1)保持心情舒畅,忌烟酒,忌食生冷,以减少发作。
(2)若遇到顽固性的膈肌痉挛,需到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二十九、冠心病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常因情绪激动、劳累以及受寒等因素诱发。疼痛发作时,患者有濒死的恐惧感觉。休息及服用硝酸甘油等后可缓解。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内伤七情、过食肥甘等造成气滞血瘀、痰浊凝滞,均可使心阳痹阻,经脉不通而发病。
【穴位选配】内关、膻中以及心俞。(图2-47)

图2-47 冠心病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仰卧位,以温和灸法灸内关穴5~8分钟,有通脉止痛及宁心安神的功效(图2-48)。

图2-48 灸内关
(2)仰卧位,以温和灸法灸膻中穴5~8分钟,可宽胸理气及宁心安神。
(3)俯卧位,以温和灸法灸心俞穴5~8分钟(图2-49)。注意时间不要过长,防止压迫胸部及心脏。灸心俞穴可通心安神、镇静止痛。

图2-49 灸心俞
上述诸穴每日灸1次,以6次为一个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灸心俞穴时如感到胸部或者心脏不舒服时应立即停止艾灸,慢慢转身平躺或先侧身再慢慢坐起来。
(2)平时可自我推拿内关及膻中穴。
(3)有心绞痛发作史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4)饮食要清淡,忌高糖、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类食品。忌暴饮暴食,忌饭后马上睡觉。
三十、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无此病名,属中医的咳喘、痰饮、心悸以及水肿等病范畴。本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脏病,故简称肺心病。治疗颇费时日。多因外邪犯肺或者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日久不愈,肺气渐虚,久则影响心脏,必导致心脉瘀阻,心气心血不足而引起。再则人为整体,五脏之气相干,又必累及于肝、脾、肾等脏,互为因果,为病尤危。症状为咳喘、心悸气短、发绀、呼吸困难、头痛、乏力、纳差、腹胀、水肿、尿少等,甚则痰蒙心窍则昏迷或者引起肝风内动等症。至晚期则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表现。
【穴位选配】肺俞、脾俞、肾俞、天突、中府、膻中、巨阙、气海、尺泽、内关、神门、足三里以及丰隆(图2-50)。

图2-50 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麦粒大的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7日,再行下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3~5穴,取小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急性发作时,在百会穴灸3~5壮,每日灸1次。
(3)以艾炷隔盐灸,急性发作时在神阙穴隔盐灸3~7壮,每日灸1次。
(4)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7日。
【注意事项】平时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感冒,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如打太极拳、散步等较柔和的运动,平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新鲜。生活有规律, 注意心情舒畅,中午最好睡午觉,戒烟,被动吸烟也不可以,有痰时要主动咳出来,不要随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有条件的话可在家里备一台吸氧机。吃饭时要注意少食多餐,不要吃太咸的东西,尽量不要给心脏增加负担,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健胃或助消化的药物,还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三十一、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中医称心悸,古谓惊悸、怔忡。心脏收缩的频率或心脏节律的异常,心跳异常,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者有脉搏跳动参差不齐的一种症候,统称之为心律失常。各种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贫血等均能引起心失常,还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病变或单纯性功能障碍。临床一般呈阵发性,随情志波动劳累过度而发病。多由于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或心脉被痰瘀痹阻;或运动过量;或受惊吓;或痰热内蕴,痰火上扰心神所致。症状为心慌、心跳、心烦,甚至有紧张之感,或伴有气短、倦怠、眩晕、健忘、失眠、呼吸急促,或胸部有压迫感等症。
方法一
【穴位选配】
主穴:心俞、巨阙、内关以及神门。
配穴:善惊者,加大陵、胆俞;自汗气短者,加足三里、复溜;多梦者,加肾俞、太溪;腹胀便溏者,加脾俞、上巨虚、天枢;形寒肢冷者,加气海、关元等。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5~6穴,各灸20分钟,每日灸1次,以7日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4~5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以5~7次为一个疗程。
(3)以灯火灼灸,每次取3~6穴,各灼灸一下。通常3日灸1次,重者日灸1~2次,以5~6次为一个疗程。施灸时避开原灸点。
方法二
【穴位选配】心俞、巨阙、内关、少海以及阴郄(图2-51)。

图2-51 心律失常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姜(或附子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上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3)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
(4)以灯火灼灸,每次取心俞、内关一侧穴,各灼灸一下,隔日灼灸1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平时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感冒,适当地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但也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
(2)生活有规律,中午最好睡午觉,戒烟,注意心情舒畅,有痰时要主动咳出来,不要随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
(3)吃饭时要注意少食多餐,尽量避免给心脏增加负担,不要吃太咸的东西,也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健胃或助消化的药物。还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
三十二、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特别是以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属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无论男女都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多因忧思过度,精神紧张,或受强烈的精神刺激而造成肝阴暗耗,肝阳偏亢;或嗜食肥甘厚味食物;或过度吸烟、饮酒,以致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终形成肝阳偏亢;或素体阳盛,阳盛则阴虚,加之精神因素影响而引起肝阳上亢,甚至出现痰火上扰;或老年人肝肾两虚,水不涵木而导致阴虚阳亢的病理表现。临床所见,尤以阴虚阳亢型为多见。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呈波动状,和精神紧张和劳累过度有关。初期情绪易怒,面赤、头痛、头胀或眩晕等阳亢症状。如血压继续升高,常伴有四肢发麻、头晕耳鸣以及心烦失眠等阴虚阳亢症状;到后期还可出现五心烦热、心悸、头晕、失眠、神疲懒言和腰膝酸软等阴虚或阴阳两虚之证。严重者还可造成动脉硬化或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方法一
【穴位选配】百会(图2-52)。

图2-52 百会
【艾灸方法】采用艾条雀啄灸,由远处向百会穴接近,当患者感觉烫为1壮,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端向百会穴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为1壮,如此反复进行10次为10壮。两壮之间应间隔片刻,防止起疱。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
方法二
【穴位选配】血压点(位于第6、第7颈椎棘突间旁开2寸处)、涌泉。
【艾灸方法】
每取一侧穴,两侧交替用。
(1)以艾条雀啄灸或温和灸,先上后下,各灸5~10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灯火灼灸,上穴各灼灸一下,3日1次。
上法灸毕,即外贴涌泉穴。
方法三
【穴位选配】①足三里;②神阙;③足三里、内关;④曲池、太冲、足三里、风池(图2-53)。

图2-53 高血压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
方①以艾炷瘢痕灸,连续灸5~7壮,灸至穴上可见到小疱为度,3~5日1次,通常灸3~5次即效。方②以艾炷隔药饼灸3~5壮,隔日1次;或以艾条悬灸,15~20分钟,每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方③以温针灸,每穴每次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方④以灯心灼灸,每穴灸1壮,每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病。
附记:临证应用,可任选一方或交替使用。坚持施灸,多获良效。
【注意事项】
(1)运动:运动除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减少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以及改善睡眠。
(2)心理平衡: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心理表现为紧张、易怒以及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者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者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3)自我管理
① 定期测量血压,至少1~2周应测量一次。
② 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者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避免血压反跳。
③ 随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注意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④ 降压不能操之过急。
三十三、低血压
目前,低血压还缺乏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认为,成人动脉血压<90/60mmHg为低血压(老年人动脉血压<100/60mmHg即为低血压)。因为血压偏低,血流缓慢,脑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导致供血不足而引起缺血、缺氧,病情轻微者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以及晕车船等;严重者可见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低血压常见于3种情况:①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没有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通常认为与遗传和体质有关。②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者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以及心悸。直立性低血压可由疾病(如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等)、药物(如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久病卧床、体质虚弱导致。③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抗抑郁药、降压药、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等。
【穴位选配】百会穴(图2-54)。

图2-54 百会
【艾灸方法】
(1)取俯伏位。
(2)点燃艾条,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灸治30分钟。
(3)每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至眩晕消失为止。
【注意事项】
(1)适当加强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由于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身体素质,当加强锻炼;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依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以及健身操等。
(2)调整饮食,进行食疗。每餐不宜吃得过饱,由于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者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由于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者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使血液黏稠度降低。
三十四、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指的是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等)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言。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症状表现复杂或无症状,但通过化验血液等检查手段则可诊断。因为本病易造成微循环障碍,故其危害和防治均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穴位选配】神阙、关元、足三里、丰隆、脾俞、肾俞、阴陵泉以及三阴交(图2-55)。

图2-55 高脂血症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温和灸法或者温针灸法施术于神阙、关元、足三里以及丰隆穴,每穴10~15分钟(图2-56)。

图2-56 灸神阙
(2)患者取俯卧位,以温和灸法施术于脾俞及肾俞,每穴10~15分钟(图2-57)。

图2-57 灸肾俞、脾俞
(3)以温和灸法施术于阴陵泉及三阴交,每穴10~15分钟(图2-58、图2-59)。

图2-58 灸阴陵泉

图2-59 灸三阴交
以上操作方法每日1次,1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宜清淡、低脂、低糖、少酒。
(2)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继发性血脂增高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注意监控血脂。
三十五、关节炎
关节炎分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病。《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寒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三气杂至,非寒不成,虽有风有湿亦附于寒而已。又寒从阳化热,遂成热痹。种种不一,皆因从化之故也。又三气杂至,非虚不受,故《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本虚标实而以标为急,邪客关节,痹阻不通,不通则痛,遂成斯疾。关节炎皆以痛、酸、麻、重为主要临床特征。或者有屈伸不能,活动受限,或关节变形;或红肿灼热。其痛多游走不定,或固定不移,或沉重胀麻。
方法一
【穴位选配】大椎、命门、阿是穴以及相应经络线(图2-60)。

图2-60 关节炎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
以艾条温和灸。
(1)全身酸痛、麻木者,可用固定式艾条熏灸器长时间熏灸大椎穴,每次2小时以上,当灸感到达命门穴以下,加熏灸命门穴;再等待灸感抵病痛关节以下,加熏灸病痛关节处的经络穴或压痛点(阿是穴)。灸后病痛范围会逐渐缩小,再按照下述办法施灸。
(2)在背部或者有不适感处先找出痛点,再以点燃的艾条在痛区巡回熏灸(没有压痛点则在肤温降低区,或功能障碍的关节处熏灸,在灸时若有特殊感觉直往体内钻,钻得最快,最深的点就是该病区的反应点)。长时间熏灸反应点,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3)若病痛只在一条经络的某一节段,则这一节段上的任何一点,接近艾火马上就产生条状灸感,而灸其他任何经络的任何节段都不会出现此现象。若条状灸感不趋向肢端方向,则改灸有感线的上端(近心端),灸感即会下行。沿着这条有感线相距约3寸处各灸5分钟,灸至不再有炙感出现的地方,便为完成一次灸治。每天可以灸3次,逐日灸下去,有感线会自上端起逐渐缩短,病痛也跟着逐渐好转。
方法二
【穴位选配】腰阳关、腰俞、命门、至阳、神道、悬枢、中枢、灵台以及大椎(图2-61)。

图2-61 关节炎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以艾炷隔姜灸,取艾绒50克,小茴香、没药、皂角刺、冰片各2克。共研末,拌匀,捏成塔状艾炷。每次取5穴,各灸5壮,以皮肤红润而不起疱为度。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同时配服中药。
内服药基本处方:青风藤、九节兰(即接骨金粟兰)、海贝藤各20克,皂角刺、雷公藤、乌梢蛇各10克,生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湿热型加忍冬藤、生石膏各30克,土茯苓20克,川萆薢10克;风热型加麻黄、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各10克,淡竹叶15克;寒湿型加胆南星、淡附片、细辛各10克,土茯苓20克;虚寒型加炮姜、淡附片、川芎、白芍、胆南星各10克,全蝎3克。
【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
(2)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避免受寒、受风、受湿。
三十六、痹症
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不通则痛,所以本病以疼痛为主症。本病范围广泛,包括现代医学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关节周围纤维组织炎等各类关节炎、痛风、肌纤维组织炎、神经根炎、骨质增生、风湿肌肉痛等病症,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与关节炎配穴方可互相参用。病因与关节炎一样,同因风寒湿气杂至,合而为痹所引起。邪客之处,痹阻不通,遂成斯疾。临床以关节部或者局部肌肉处以痛、酸、重、麻或肿胀为特征。其疼痛以游走不定为行痹;固定不移为痛痹;伴灼热红肿为热痹;沉重疼痛为着痹;隐痛麻木为虚痹。甚则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关节变形等。
【穴位选配】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图2-62)。

图2-62 痹症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以艾炷隔大头菜蒜泥灸,在选定的穴位上,将咸大头菜片置于穴位上,再放指头大的大蒜泥一摄,中间以手指按一窝(深度应使咸大头菜面露出),蒜泥即成一圈,圈的中间放置点燃的艾炷1枚。施治时,一要注意艾火不可熄灭,若熄灭,需及时点燃,不使火力中断。如果患者感觉灼痛难忍,可把咸大头菜片掀起一点,或将艾火略为减弱,防止发生烧伤或灸疮。如果有烧伤,可于治疗完毕后按烧烫伤处理。二要随时观察灸部皮肤,一旦呈现紫红色即可停止灸治。治疗完毕后,再敷料轻轻擦拭皮肤,并喝热茶(或者热水)一杯,以助热力。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注意事项】
(1)防寒保暖。
(2)适当运动,不要劳累。
(3)合理饮食,少吃寒冷、刺激性、过咸、油腻食物,平衡营养。
(4)尽量避免情绪激动。
三十七、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指的是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若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会出现患侧下肢肌肉萎缩,或者出现跛行。坐骨神经痛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痛等病症。
常在外伤、体力劳动或者受凉后起病,多为单侧也有双侧,典型表现为一侧腰部、臀部疼痛,并向小腿后外侧、大腿后侧、足外侧放射。走路和改变体位加剧,平卧时病腿抬高受限。施灸腧穴定位。
【穴位选配】委中、阳陵泉、承山、志室、秩边以及环跳(图2-63)。

图2-63 坐骨神经痛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下肢疼痛,活动或者受凉后加重,持续钝痛或者伴阵发性加剧,加剧时为烧灼痛或刀割痛,夜间尤甚,肌肉麻木不仁。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紧。
以艾炷直接灸,每次3~5壮,每日1~2次,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温针灸,每穴留针15~25分钟,每日1~2次。以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2)一侧腰腿作痛,疼痛绵绵不已,屈伸不利,下肢麻木,痛点固定,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多弦涩。
以艾炷直接灸,每次5~7壮,每日1~2次;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温针灸,每穴留针10~15分钟,每日1~2次。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3)下肢疼痛,咳嗽、喷嚏以及用力排便时加重,伴小腿麻木、发凉,畏寒喜温。苔薄白,舌质淡,脉沉或细。
以艾炷直接灸,每次3~5壮,每日2次;艾条回旋灸,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温针灸,每穴留针5~10分钟,每日2次。以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注意事项】
(1)注意身体保暖,避免风寒和潮湿的环境。
(2)处于急性期的坐骨神经痛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最好睡硬板床。
三十八、胁痛
胁痛指的是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胸壁两侧从腋下至第11肋间肝胆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疼痛。《黄帝内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为一种患者常见的自觉症状,主要与肝胆疾病有关。可见于肝、胆、胸膜等急慢性疾病及外伤、肋间神经痛等病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而导致肝胆湿热,或失血伤阴,久病体虚以及外伤等因而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络不通。胁痛常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或窜痛,食后尤甚,一般轻者多可忍受,并伴有胸闷、口苦咽干、嗳气、食欲缺乏;重者则疼痛如刺如绞,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或辗转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或伴发热、黄疸等症状。治当详察。
方法一
【穴位选配】肝俞、期门、膻中、膈俞、支沟以及阿是穴(图2-64)。

图2-64 胁痛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中病则止。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中病则止。
(3)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
方法二
【穴位选配】肝俞、期门、阿是穴(图2-65)。

图2-65 胁痛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1)以艾炷隔王不留行灸,取王不留行末适量,用青皮浸液调制成厚约为0.2厘米小圆饼置于所选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各灸7~9壮,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
(2)以艾条温和灸,每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3)以温针灸,每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
三十九、黄疸
中医所称之黄疸,包括现代医学之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胆石症、胆囊炎、溶血性黄疸、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导致黄疸之因虽多,但总因是内外相引,湿热相搏,由气入血所致。因为体质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论治虽有从脾、从肝之说,实因肝脾互累,但终不离肝之位。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小便深黄如浓茶。黄疸先由眼巩膜发黄开始(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如见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如酱油,并见高热烦躁,神昏,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多为急黄。又因病因不同,所以伴随症状亦异,治当详察。
【穴位选配】
(1)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阴陵泉以及太冲。
(2)脾俞、胆俞、至阳、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便溏薄者,加天枢;神疲畏寒者,加气海、命门(图2-66)。

图2-66 黄疸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上列2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2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灯火灼灸,每次取2~5穴,方(1)采用阴灯灼灸法,方(2)采用明灯爆灸法。每穴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可连续灼灸至退黄,或者7次为一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阳黄和阴黄。
(3)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日。
【注意事项】应吃营养价值高的蛋、牛奶、果汁等食品,忌食辣叔、榨菜、大蒜、丁香、肉桂、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
四十、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属中医学的胁痛、黄疸、湿阻以及虚证等病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程缠绵,较难根治。多由急性肝炎失治或者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成。病由实致虚,终成肝郁脾虚,肝肾不足,脉络瘀阻等虚实夹杂的病理表现。症状为肝区(或胁)作痛,头晕乏力,面色少华,肝大,口苦,胁胀或脘腹胀满;或形体消瘦;或纳谷不香;或睡眠不佳。化验检查有肝功能异常。
方法一
【穴位选配】膈俞、肝俞、脾俞、右期门、承满、天枢以及足三里(图2-67)。

图2-67 慢性肝炎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3穴,以小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
方法二
【穴位选配】肝俞、胆俞、期门、中脘、足三里以及三阴交(图2-68)。

图2-68 慢性肝炎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3)以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行下一个疗程。
方法三
【穴位选配】内关、孔最、膈俞、肝俞、胆俞、脾俞、右期门、天枢、足三里、承满、行间(图2-69)。

图2-69 慢性肝炎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以米粒大艾炷着肤直接灸,各灸5~7壮,直到以局部皮肤灼热红润,但不起疱为度,隔日灸1次。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隔日灸1次。
【注意事项】
(1)重视饮食调节,忌烟酒,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进食新鲜及清淡的饮食。
(2)不要多度劳累,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四十一、肝硬化
肝硬化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早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肝腹水)两大类。早期其证较轻,晚期其证较重。属中医臌胀、癓积范畴,是中医内科四大证之一,治疗颇难,至于晚期(中医称单臌胀),治疗十分困难。多因肝、脾、肾三脏受病而导致气滞、血瘀、水蓄以及蛊毒所致。肝硬化是由慢性肝炎等转化而成。终形成肝郁脾虚,脉络瘀阻,水湿内停等病理变化。久病及肾,则肾亦伤。诸因互累,臌胀由起矣。早期则见食欲缺乏,乏力,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面色萎黄,面颊、上胸、背部、两肩及上肢出现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手掌发红(叫做肝掌),肝大,表面光滑,脾脏亦有轻、中度大,进而诸证进一步加重,形体消瘦,疲乏无力,腹胀痛,面色灰暗,肝脾大,然后肝脏由大缩小,质地较硬,腹壁和脐四周静脉曲张。腹部膨大,击之如鼓,鼓之有声者为气聚;鼓之成实者为水停。前者为气、血、蛊,后者为水,所以中医又有气臌、血臌、蛊臌、水臌之分。病之早期(即前三臌),多属肝脾,至晚期(即水臌)腹水形成,病属肝、脾、肾三脏受害,病多危重。
【穴位选配】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阳陵泉以及三阴交(图2-70)。

图2-70 肝硬化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每穴各灸5~7壮,每日或者隔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10~15分钟。每日1~2次,以10~2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严格忌酒、戒烟。
(2)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3)参加各项活动要量力而行。
(4)保证营养,科学饮食。
(5)防微杜渐,预防各种感染。
四十二、急慢性肠炎
急慢性肠炎属中医泄泻、腹泻范畴。一年四季、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多因湿邪所侵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急性者多因湿邪侵袭、寒凉内犯或饮食所伤导致,且以实证居多,慢性者多由于脾胃虚弱或肝木侮土,或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等因所致。病在胃肠,但与肝肾有关。症状为腹痛、肠鸣以及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数十次),稀便,甚至泻物如水样,但没有脓血和里急后重之证。外邪(寒湿或暑湿)、饮食所伤,多为急性肠炎,且发病急骤;脾肾不足,多为慢性肠炎,并且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方法一
【穴位选配】神阙、关元(图2-71)。

图2-71 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以艾炷隔盐灸,先将艾叶搓绒,做成16个似鸽蛋大小圆锥形堆,备适量盐。使患者仰卧屈膝,取盐填2穴位上,稍高于皮肤2毫米,直径大于艾炷底平面,点燃艾炷,分别放在2穴盐层上。待患者感到灼热时,另换艾炷,如此每穴灸8壮。每天灸1次,急性肠炎,通常灸1~2次即愈。
方法二
【穴位选配】
(1)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以及公孙(图2-72)。

图2-72 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穴位(二)
(2)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以及太溪(图2-72)。
【艾灸方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选用32号1.5寸毫针刺入。其中天枢、关元用艾炷隔附子饼灸,各灸2壮,留针20分钟,每周3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三
【穴位选配】中脘、神阙、关元、天枢(双)以及足三里(双)(图2-73)。

图2-73 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
以艾炷无瘢痕灸。
(1)艾炷制备:将陈艾叶、细辛以10∶1的比例混合捣蓉,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其高约为2厘米,底直径为2厘米。
(2)方法:先把施灸穴位涂以少量京万红软膏,以增加黏附作用并可防烫伤,再放上艾炷点燃,为艾炷烧剩2/5左右,当患者感到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通常灸1~4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之后,复查粪便,真菌阴性者停灸观察,阳性者继续施灸。
方法四
【穴位选配】
(1)大肠俞、神阙、天枢、大横、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以及合谷。
(2)大肠俞、中脘、天枢、足三里。肾虚加百会、肾俞、命门、章门、关元、太溪;脾虚加脾俞、胃俞、关元、水分(图2-74)。

图2-74 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穴位(四)
【艾灸方法】
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
(1)以艾炷隔姜(或附子饼、胡椒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7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方(2)以10次为一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虚泻。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方(2)以10次为一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虚泻。
(3)以温灸器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
(4)以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者10~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寒湿泄泻。
(5)以灯火灼灸,在天枢、长强、隐白穴各灼灸一下,3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虚泻。
(6)以太乙神针灸,每次取3~5穴,各按灸5~7次,隔日或者3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虚泻。
方法五
【穴位选配】
主穴:中脘、神阙、天枢以及足三里(图2-75)。

图2-75 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穴位(五)
配穴:纳呆加脾俞、胃俞;肾虚加肾俞、脾俞、关元、大肠俞;水样便加阳陵泉(图2-75)。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以7~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用黄豆或者枣核大的艾炷,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炷隔盐灸,将食盐(研细)填满神阙穴(脐窝),上置枣核大艾炷,灸5~7壮,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4)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以麦粒大艾炷,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
(2)防止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生蒜、浓咖啡、芥末等,还要防止饮食过硬、过酸、过辣、过热、过咸、过冷及过分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温和食谱,除去对胃肠黏膜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创造黏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细、软、碎、烂。烹调办法多选择蒸、煮、炖、烩与煨等。
(3)注意酸碱平衡。胃酸过多时,可多用牛奶,豆浆或者带碱的馒头干以中和胃酸。
(4)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以及胃黏膜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所以若有吸烟史应戒烟或少吸烟。
(5)平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四十三、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结肠黏膜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医无此病名,通常认为似属久泻、痢疾,也有认为属肠风、脏毒者。发病年龄以20~40岁居多。多因感受暑热、寒湿或内伤,或者饮食生冷,胃肠受损,运化传导失常,湿热蕴结,下注大肠,脏气不利,气血凝滞,夹湿热伤及肠络所致;或脾虚湿以内生,直迫大肠导致。腹泻每日数次至十数次,粪便伴脓血和黏液,大便性状异常,便血、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腹痛多为隐痛或下腹绞痛。肠镜检有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
【穴位选配】
主穴: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以及上巨虚(图2-76)。

图2-76 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穴位
配穴: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公孙;肝旺脾弱者,加肝俞、阳陵泉、行间;肾虚者,加肾俞、命门(图2-76)。
【艾灸方法】
(1)以艾炷瘢痕(化脓)灸,在足三里及上巨虚穴各灸5~7壮,每月灸1次。
(2)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7~9次,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日。
(3)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
【注意事项】
(1)少吃粗纤维食物,粗纤维食物指的是每百克食物含粗纤维2克以上的食物。因为大量的粗纤维食物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更会加重病情。所以,应尽量限制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萝卜、白薯、粗杂粮、干豆类等。疾病活动期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可制成菜水、菜泥、果汁以及果泥等食用。不要用大块肉烹调,要经常用碎肉、肉丝、肉丁、肉末和蒸蛋羹、煮鸡蛋等形式。
(2)慎吃海鲜:中医把海鲜列为“发物”是有一定道理的,海产品中的蛋白质易造成过敏,加重炎症反应,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定要慎重食用海鲜。疾病活动期也不建议喝牛奶和乳制品。
(3)忌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禁忌辣椒、芥末以及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大蒜、生姜、生葱。也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尤其夏天要避免食用冷饮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
(4)不宜吃油腻食物:溃疡性结肠炎的腹泻常会伴有脂肪吸收不良,严重者伴有脂肪泻。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应采用低脂食物及和少油的烹调方法。对伴有脂肪泻者,可采用中链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和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应尽量少油,并经常采用蒸、煮、焖、氽、炖以及水滑等方法。
四十四、痢疾
痢疾又名滞下、肠澼。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为肠道传染病。依据临床表现,本病虽有赤痢、白痢、赤白痢之分,皆是湿热为患,或兼暑湿热毒。多由于饮食不节、不洁,伤及脾胃,气血凝滞,湿热熏蒸,化为脓血。虽有虚寒,然必素体虚弱,痢下过久,凉泄太过,由湿热转化为虚寒,痢疾初犯,断无虚寒。症状为下痢频行不畅,赤白黏液,里急后重。又以赤多为赤痢,白多为白痢,赤白相兼为赤白痢。
【穴位选配】
主穴:神阙、天枢、上巨虚、气海以及关元(图2-77)。

图2-77 痢疾的有效穴位
配穴:寒湿痢加阳陵泉;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休息痢加脾俞、肾俞、血海(图2-77)。
【艾灸方法】
(1)以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2~3次。慢性者,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姜(或隔蒜)灸,每次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以5~7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炷隔盐灸,每日隔盐灸神阙穴1次,每次灸5~7壮,以10次为一个疗程。
(4)以温灸器灸,每次取2~4穴,每次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2次,以5~7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患者宜吃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质以及高维生素的食物。忌吃油炸类、易胀气、生冷坚硬及变质、辛辣刺激性食物。
(2)重型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肠蠕动及肠痉挛,勤洗手,便后冲洗,保持肛门清洁。
四十五、腹痛
腹痛其病变范围较广,指的是在肚脐以下耻骨以上的整个部位发生疼痛者,概称之为腹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为病;或由各种急、慢性肝、脾、胃、肠、胰腺、腹膜炎症及胃肠痉挛、消化不良、功能紊乱、消化道肿瘤、盆腔病变、阑尾炎、寄生虫病、膀胱炎及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腹痛,为症。多因外感风寒、暑、湿;或过食生冷、内伤饮食;或情志失畅、气滞血瘀所引起;或由其他疾病引起。腹痛病位有大腹、小腹以及少腹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治当详察。
方法一
【穴位选配】
(1)中脘、神阙、天枢、合谷以及足三里(图2-78)。

图2-78 腹痛的有效穴位(一)
(2)脾俞、胃俞、中脘、章门、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以及三阴交(图2-78)。
【艾灸方法】
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寒凝、虚寒型腹痛。
(2)以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隔盐灸3~10壮,每日灸1次,直到治愈为止。此法适用于寒凝腹痛。
(3)以艾炷隔姜(或隔附子饼)灸,每次取2~3穴,各灸3~5壮,以肢温痛减为度。每日灸1次,直到至治愈为度。此法适用于寒凝腹痛。
(4)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4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直到治愈为止。此法适用于寒凝及虚寒型腹痛。
(5)以温针灸,在足三里、天枢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直到愈为止。此法适用于寒凝腹痛。
(6)以雷火神针灸,在下脘、大横、气海、足三里、公孙穴施灸,每次各灸3~5下,每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寒凝和虚寒型腹痛。
(7)以温灸器(盒)灸,每日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直到愈为止,此法适用于虚寒型腹痛。
方法二
【穴位选配】神阙(图2-79)。

图2-79 腹痛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直到艾炷隔盐灸,先取食盐5~10克(研细炒),艾炷(或用烟丝)数壮。令患者仰卧露脸,取食盐铺匀于脐眼(神阙穴),厚约为0.3厘米,直径2~3厘米,上置艾炷1壮,点燃。待烧至刚有温热感时用汤匙压灭其火(注意不宜烧得过度和压得过猛,防止烫伤),脐部有较明显的烧灼感,向腹中扩散,从而使艾灸温通经脉的效果加强了。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壮,以痛止为度。
方法三
【穴位选配】阿是穴、中脘、关元、足三里穴(图2-80)

图2-80 腹痛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
(2)以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1~2厘米,每次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3)每日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
【注意事项】
(1)排气、腹泻过强时,应少食糖和易产生发酵的食物,如薯类、豆类以及牛奶等。
(2)柿子、石榴、苹果均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腹痛可适量食用。
(3)腹痛患者多是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特别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和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四十六、腹胀
腹胀一般单纯性腹胀甚少,多见于其他疾病(如急性肠炎、胃病、肝病、小儿疳积、术后等)或与腹痛并见。病因比较复杂,多与宿疾或术后有关。概括而言,多由湿热、食积、气滞所致,其证多实,但也有久病虚胀。食后胀甚者,胀多在肠胃;二便通调者,胀多在脏。腹胀时轻时重或食后胀甚;或遇情绪变化而加重,矢气稍舒;或与腹痛并见。腹胀通常多有兼证。
方法一
【穴位选配】
(1)中脘、天枢、足三里以及上巨虚(图2-81)。

图2-81 腹胀的有效穴位(一)
(2)建里、天枢、足三里、太白、关元以及中脘(图2-81)。
【艾灸方法】
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
(1)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
(2)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3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3)以温针灸,每次取2~3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以5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二
【穴位选配】天枢(双)、上巨虚(双)以及中脘(图2-82)。

图2-82 腹胀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各5~10分钟,每日灸1~2次,灸至局部皮肤潮红、证减为度。
【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食用高纤维食物,如土豆、面食、豆类以及花菜、卷心菜、洋葱等蔬菜,它们都很容易在胃肠产生气体,从而造成腹胀的出现。
(2)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炒豆子及硬煎饼等硬性食物都不容易消化,所以在胃肠里滞留的时间会比较长,产生较多气体而引发腹胀。
(3)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进食太快或者边走边吃等不良习惯,会很容易吞进不少空气;此外,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导致大量空气潜入胃部,引起腹胀。
(4)克服不良情绪。焦躁、忧虑、悲伤、沮丧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会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产生过多的胃酸,其结果也会使胃内气体过多,导致腹胀加剧。
(5)注意锻炼身体。每天应当坚持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且可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
(6)适度补充高纤维食物。高纤维食物并非只会引起腹胀,有时恰恰相反,在摄入高脂肪食物后,高纤维食物有减轻腹胀的功效。原因在于高脂肪食物很难被消化、吸收,因而在胃肠逗留时间往往比较长,而如果有纤维加入,受阻塞的消化系统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7)注意某些疾患。对某些疾病来说,腹胀或许就是先兆或者是症状之一,包括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膀胱瘤等。
四十七、肠梗阻
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叫做肠梗阻,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展快、病情重,病情复杂多变。
本病多由肠腔内外各种因素如蛔虫、粪便、食团、结石肠套叠、腹腔或肠壁肿瘤,以及肠麻痹、肠痉挛等引起肠内容不能通过而发病。属中医“关格”“肠结”“腹痛”范畴。由各种原因而致胃肠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吐、腹痛、腹胀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梗阻发生的急缓、部位的高低、肠腔堵塞的程度有密切关系。阵发性剧烈腹部绞痛为普遍现象;呕吐在梗阻之后很快即可发生,然后即进入一段静止期,再发呕吐时间视梗阻部位而定;腹胀通常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出现,低位梗阻显著;在完全性梗阻发生后排便排气即停止。早期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后可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以及四肢发凉等休克征象。
【穴位选配】
主穴:足三里、天枢、支沟以及下巨虚(图2-83)。

图2-83 肠梗阻的有效穴位
配穴:腹痛加三阴交、气海;呕吐加内关;肠鸣腹胀加太白(图2-83)。
【艾灸方法】以针灸,每次选3穴,每天施灸2次;或着肤灸。
【注意事项】肠梗阻为急腹症,在采用非手术疗法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丧失手术时机而影响预后。
四十八、便秘
凡排便间隔过久,每次排便量极少,干硬并困难者,均属于便秘。膳食中纤维质太多,会引起痉挛性便秘;肠道部分或者全部阻塞,发生阻塞性便秘;食物中缺少粗纤维,新鲜蔬菜和水果进食量太少,饮水不足,脂肪量不够,又可引起无力性便秘。便秘可使有毒物质被人体再吸收,时间长了还有可能引起直肠癌,对身体危害极大,所以便秘不是“小疾”,而是“大病”。中老年人便秘多是因为气血不足、阴津亏损所致,饮食调理比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更易于接受,而且没有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多因排便动力缺乏,或津液枯燥所致。
【穴位选配】天枢、支沟、足三里以及上巨虚穴(图2-84)。

图2-84 便秘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暴露施灸部位。
(2)以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厘米,高1.5~2厘米的圆锥状艾炷,点燃灸双侧天枢穴,各灸5壮,约20分钟。
(3)用艾条回旋灸灸上肢和下肢支沟、足三里以及上巨虚穴,每穴7分钟。
(4)每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便秘忌食刺激性食物,如烟、咖啡、酒、浓茶,以及各种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胡椒粉、辣椒、咖喱等。便秘患者膳食中应避免刺激性食物,这是因为长期吃刺激性食物,一是会使大便干燥,加重便秘;二是会造成肠痉挛,使痔静脉充血、水肿,引发痔疮。因此便秘者应给予少渣的半流质软食,食物不宜太冷或太热,适当多用些植物油,可以润肠通便。
(2)便秘禁忌喝浓茶。老年人经常性地大量饮用浓茶极易出现很多身体不适状态。茶叶中的鞣酸不但能与铁质结合,还能和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导致便秘的产生。对于患有便秘的老年人来说,喝浓茶可能会使便秘更加严重。
(3)便秘忌不食纤维素食物。常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杂粮、芝麻、薯类、蔬菜及水果等,纤维素为最佳的清肠通便剂,它在肠道内吸收水分,吸收毒素,促进通便。
四十九、肾炎
肾炎又称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通常来说,慢性肾炎多属中医阴水,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急性易治,慢性难疗。病变三脏(肺、脾、肾),基本在肾。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急性肾炎多由外邪犯肺,肺失宣降造成,日久不愈,三脏必虚,“穷必归肾”而致慢性肾炎。或者先由三脏病变,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复感风邪所致。起病较急,水肿始自眼睑,次及头面与全身,多伴寒热、咳喘或者腰痛,尿检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蛋白或血压增高,或咽喉肿痛,多属急性肾炎。或全身水肿,肢冷畏寒,腹水膨满,重在脾虚;水肿重在下部,腰膝酸软,动则气喘,则重在肾虚;或周身肿胀,胸腹胀满,腹水明显,重在三焦壅滞等。
【穴位选配】
(1)肺俞、膀胱俞、列缺、曲池、合谷、三阴交以及风池(图2-85)。

图2-85 肾炎的有效穴位
(2)脾俞、肾俞、膀胱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以及气海(图2-85)。
【艾灸方法】
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每日灸1次,各灸3~5壮,慢性者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炷隔葱姜灸,每次取4~6穴,取葱白适量捣烂如泥,分别敷穴上,再上放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之,各灸5~7壮,每日灸1次,慢性者以10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条温和灸,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
(4)以温针灸,每次取4~6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以5~7次为一个疗程。
(5)以灯火灼灸,每次取4~6穴,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直灸至肿消为度。
【注意事项】
(1)劳逸相宜:肾炎患者平时慎起居,劳逸相宜,适冷暖,顺其自然,提高和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肾病综合征常易继发感染,应减少同外界密切接触,预防交叉感染,并注意皮肤卫生。慎用或禁用各类对肾脏有毒的中西药物,防止加重肾脏损害,导致肾衰竭。
(2)注意天气变化:肾炎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注意气候变化,应及时增减衣被,避免着凉。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抗病能力增加。
(3)肾炎患者应加强护理:肾炎患者应详细记录24小时液体进入量,观察腹泻、呕吐、出汗情况以及胃肠道外补液与尿量的关系。饮食调整在水肿期间宜控制水、盐的摄入;当蛋白尿明显而肾功能正常时,宜加蛋、奶、鱼以及肉等优质蛋白质食品。
(4)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受凉、受寒,避免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感染立即就医。
五十、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系指的是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的总称。属中医淋证范畴。本病多见于女性,尤以初婚女性发病较多,男性亦有之,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多因湿热下注,蕴结下焦,使之膀胱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多由大肠埃希菌、链球菌以及葡萄球菌侵犯尿路,引起尿道、输尿管、膀胱、肾盂等发炎所致。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腰痛或伴有发热、周身不适以及下腹坠胀等症状。
【穴位选配】百会、脾俞、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水道、中极、三阴交、太溪、京门(图2-86)。

图2-86 泌尿系感染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多用于劳淋、膏淋、冷淋。
(2)以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
(3)以艾炷隔附子饼灸,可在肾俞、关元、足三里以及太溪穴施灸,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乳糜尿。
(4)以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满脐窝,每次灸5~10壮,每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冷淋。
(5)以艾炷隔知柏地黄丸灸,取知柏地黄丸(大丸)切成薄片,以针刺数孔。每次取2~4穴,将药片置穴上,上放艾炷,点燃,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血淋。
(6)以艾炷隔补中益气丸灸,取补中益气丸(大丸),切成薄片,用针刺数孔,每次取2~4穴,将药片置穴上,上放艾炷,点然,各灸3~5壮,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气淋。
(7)以艾炷隔山药灸,取鲜山药用盐水浸泡10分钟后,取出切成0.2厘米薄片。每次取3~5穴,把药片置穴上,上面再放艾炷,点燃,各灸4~8壮,每日灸1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
(8)以艾条温和灸,急性尿路感染,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前列腺肥大,在关元、会阴以及足三里穴各灸20分钟,每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9)以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灸1次,7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注意清淡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最好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帮助起到消炎的作用,而且还可帮助修复泌尿道上皮细胞。
(2)在出现泌尿系统感染之后要注意不能食用蒜、葱、生姜、韭菜、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食用狗肉、羊肉、兔肉以及一些油腻的温热性的食物,这样可以防止炎症的加剧,而且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也有很大帮助。
五十一、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是指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等部位的结石症,可引起肾绞痛及血尿。其中肾及输尿管结石约占80%。肾结石可见腰部持续性钝痛,但有时呈阵发性绞痛,疼痛向背和下腹部放射。多发生于20~40岁男性,单侧多见。输尿管结石可见阵发性剧烈绞痛,沿输尿管向下放射至会阴和大腿内侧,常伴有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及大汗出。膀胱和尿道结石可见小便淋漓不畅,或者尿流突然中断,伴有尿痛及血尿,疼痛可放射到会阴及阴茎处。如果结石阻塞尿道,则会发生急性尿潴留。多发生于10岁左右男孩及患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脏腑不和,脾失健运,湿热下注,或平素多食辛热肥甘,造成湿热内蕴,煎熬尿液成石。
【穴位选配】肾与输尿管上段结石,取肾俞、三焦俞、气海以及天枢;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与膀胱结石,取肾俞、膀胱俞、次髎、中极、水道、阴陵泉、三阴交、委阳以及太冲(图2-87)。

图2-87 泌尿系结石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以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比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且短促,以达消散邪气的功效,每穴灸约5分钟,如果皮肤产生小水疱,任其自行吸收,但要防止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以艾炷灸:在穴位涂上大蒜汁以粘住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以吹火使艾炷燃烧加快,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去除艾炷。通常灸3~10壮,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3)以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穿数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隔日1次,以7~10天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控制动物蛋白及糖的摄入
(2)应多饮水,稀释尿液。
(3)适当活动,以免骨骼脱钙。
五十二、尿失禁
尿失禁指不能控制排尿,造成尿液淋漓不尽,不自主外溢,或在咳嗽、喷嚏等腹压增加时有少量尿液外溢。多见于经产妇、体质虚弱及年老的妇女,男性老年人若体质虚弱或患有前列腺肥大时也可发生本病,其他也可见于老年动脉硬化,大脑皮质支配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或者尿道括约肌受损、手术后疼痛等原因,造成膀胱收缩无力或膀胱、尿道括约肌松弛。
本病属中医学“尿漏”“尿崩”范畴,认为由肾气虚弱、膀胱气化失职、开阖不利,或膀胱湿热、经气受损、通调无权所引起。
【穴位选配】中极、关元、三阴交以及膀胱俞穴(图2-88)。

图2-88 尿失禁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20~30分钟,每日2次,以3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半个枣核大,每日1~2次,每穴5~10壮,以3~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对于精神、神经性尿失禁及肌张力低下、尿道炎症者疗效好;对大脑、脊髓器质性病变引起者疗效差;对泌尿生殖器官畸形造成的遗尿无效。
五十三、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肾单位受到破坏而减少,造成肾脏排泄调节功能和内分泌代谢功能严重受损,造成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和并发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恶化,肾单位进行性破坏,造成残存有功能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与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慢性肾衰竭严重时称尿毒症,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肾脏损害并进行性恶化,当发展到终末期,肾功能仅为正常10%左右时,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状。因为肾功能损害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按肾功能水平分成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以及尿毒症终末期等。
【穴位选配】气海、中极、关元以及神阙(图2-89)。

图2-89 慢性肾衰竭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鳖甲隔盐灸,在以棉布做成的帽状灸具中,先放置200克盐,盐上再扣放鳖甲壳1枚,然后将用艾绒做成的大艾炷置于鳖甲壳上,点燃后整体置于需要灸治的部位上。每次灸1~2壮。
【注意事项】
(1)慎起居,注意休息,保持居室卫生,适时增减衣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呼吸道、口腔、皮肤以及泌尿道等感染。
(2)限制蛋白质摄入,可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食物,如鸡肉、鱼、瘦肉以及牛奶等,应少食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坚果等,因其含非必需氨基酸多。为了限制植物蛋白摄入,可部分采用麦淀粉(澄面)作主食,以代替大米。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禁食生冷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肾衰竭患者注意盐分的控制,肾衰竭时无法排出水分、盐分,容易造成水肿和加重高血压,患者一天应不超过食用5克的盐分,并应限制高钠食品,如加工罐头、腌熏制品、泡菜、酱菜、咸菜及速食品。
(3)保持情绪稳定,克服悲观情绪。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多同患者交流,使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五十四、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本病早期多无症状,病情发展到后期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并伴有疲乏无力等。多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者。其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或心火偏亢,灼伤肺阴,以致口渴多饮;或化燥伤津,脾胃积热,遂致多食;或肾精亏耗,以致尿多而混。艾灸疗法可以养阴润燥清热。
【穴位选配】大椎、胰俞、神阙以及关元(图2-90)。

图2-90 大椎、肾俞
【艾灸方法】
(1)以温和灸法或艾炷灸法施术大椎穴5~6分钟。可解表清热,通调督脉(图2-91)。

图2-91 灸大椎
(2)以隔姜灸法灸左右两侧胰俞穴,每侧3~5壮(图2-92)。

图2-92 灸胰俞
(3)以温和灸法或者温灸盒灸法施术神阙穴,10~15分钟(图2-93)。

图2-93 灸神阙
(4)以温灸盒灸法灸关元穴,10~15分钟(图2-94)。

图2-94 灸关元
上述操作每日1次,以10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宜长期坚持。
【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劳累。
(2)限制饮酒。
(3)不宜食用动物脂肪,不宜食用含糖的糕点,不宜多食含糖多的水果,西红柿可多吃。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五十五、肥胖症
肥胖症主要指的是“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指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其消耗的热量,导致脂肪成分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形成的肥胖。由各种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肥胖不在此列。肥胖除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由于饮食过多,摄入高蛋白质、高脂肪及高糖食物,并缺乏运动造成体内热能摄入与消耗不平衡,形成脂肪堆积而发胖。肥胖不仅增加了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也给肥胖者本人的生活及心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负担。
(1)症状见形体臃肿肥胖,饮食不多,肌肉组织松弛,少气懒言,嗜睡倦怠,动则汗出,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穴位选配】中脘、天枢、关元、大椎、脾俞、命门、三焦俞、足三里、上巨虚、丰隆、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曲池以及阳池(图2-95)。

图2-95 肥胖症的有效穴位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每次25~30分钟,隔日1次。以艾炷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或隔日1次。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5天。
(2)症状见饮食倍增,形体肥胖,肌肉组织结实,口渴口臭,胸满痞闷,便秘溲赤。
【穴位选配】大椎、三焦俞、命门、地机、三阴交以及阳池。
【艾灸方法】以艾炷隔姜灸,每次5~6壮,每日1次。以艾炷隔蒜灸,每次5~6壮,每日1次。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5天。
五十六、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指的是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头面部等)出汗过多。醒则汗出为自汗,睡则汗出为盗汗。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亦可由于情绪波动(如恐惧、惊吓等)或体虚等因所致。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则自止为盗汗。或者遇精神紧张时汗出尤甚。病多缠绵难愈。
方法一
【穴位选配】取左阴郄穴(图2-96)。

图2-96 自汗、盗汗的有效穴位(一)
【艾灸方法】以艾条熏灸器灸,灸5分钟后,灸至感觉自阴郄穴沿手少阴心经上传到心前区;20分钟后,阴郄穴处无感觉,而心前区则感热如火灼,约40分钟,此感消失而停灸。
方法二
【穴位选配】气海、关元、复溜以及阴郄(图2-97)。

图2-97 自汗、盗汗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以艾炷无瘢痕灸,在以上穴位以药用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至汗止为度。
方法三
【穴位选配】百会、肝俞、阴郄、三阴交以及后溪(图2-98)。

图2-98 自汗、盗汗的有效穴位(三)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或者用艾炷无瘢痕灸,各灸3~5壮。每日1次,至汗止为度。
【注意事项】
(1)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
(2)多吃含水分丰富的食物。
(3)多吃含钾等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五十七、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属中医气瘿范畴。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常见内分泌疾病。尤以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多因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脾虚聚湿生痰和痰气交结,蕴结于颈项及上客于目所引起。肝郁化火,痰气伤阴,或下灼肾阴,或横逆犯脾而致。症状为甲状腺(颈项)肿大、目突,常伴有易饥多食、消瘦、心悸、怕热、急躁、易怒、口燥咽干,久则还可导致多种并发症。
方法一
【穴位选配】
(1)风池、肝俞、肾俞、阴陵泉、太冲以及神门(图2-99)。

图2-99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有效穴位(一)
(2)风门、脾俞、命门、天突、内关、手三里以及三阴交(图2-99)。
【艾灸方法】
每用一组,交替使用,按法施灸。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二
【穴位选配】风池、风门、肝俞、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以及阴陵泉(图2-100)。

图2-100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有效穴位(二)
【艾灸方法】
(1)以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交替使用),每穴灸3壮,每日或者隔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2)以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1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少吃辣椒、生葱及荔枝等辛辣“热气”食品;少饮浓茶、咖啡以及高浓度白酒。
(2)补充充足的水分,每天饮水2500毫升左右,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3)适当控制高纤维素食物。
(4)病情减轻后适当控制饮食。
五十八、癫痫
癫痫,俗称为“羊痫风”,指的是一时性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阵发性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遗传或原因不明)与继发性两类,后者可由大脑病变引起。过度疲劳、饥饿或者过饱、强烈的情绪刺激和酗酒等均可诱发。实证见发作时患者突然尖叫一声并意识丧失而倒地,开始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并且两眼上翻,持续数秒,口吐白沫,持续1~3分钟后抽搐突然停止。患者呈昏睡或者昏迷状态,经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清醒,醒后对发作毫无记忆。苔白腻,脉弦滑。虚证见发作日久,反复发作,精神萎靡,抽搐强度减弱,失眠,面色不华,食少,腰膝酸软。
【穴位选配】
主穴: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以及丰隆(图2-101)。

图2-101 癫痫的有效穴位
配穴:夜间发作加照海,白天发作加申脉;发作时加取百会、神门;持续发作昏迷不醒加涌泉(图2-101)。
【艾灸方法】着肤灸,隔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以10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癫痫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精神紧张、悲观失望等可促使癫痫发作。过重的体力劳动、剧烈的体育运动可诱发癫痫。饱餐或者饥饿以及一次性大量饮水也可诱发癫痫。
五十九、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呈隐匿起病,缓慢进展。震颤麻痹的病变原因是大脑和中脑的黑质纹状体变性,导致神经介质多巴胺减少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其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因为颅脑损伤、脑炎、脑动脉硬化及一氧化碳、药物中毒等,产生与震颤麻痹类似的症状,这些统称为“帕金森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中医学称之为“颤振”“颤症”“振掉”等,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阳气虚衰、筋脉失其以及濡养与温煦而致病。主要症状是肌震颤、强直和情感性与随意运动减少。气血不足见乏力,易疲劳感,并伴头晕眼花,劳累后加重,爪甲不荣;肝肾亏损者年龄较大,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血瘀经隧患者病史长,有不同程度的头部外伤史,肢体震颤严重,病人常年卧床。
【穴位选配】
主穴:四神聪、脑户、风府、风池以及大椎;头针区取舞蹈震颤控制(图2-102)。

图2-102

图2-102 帕金森的有效穴位
配穴:上肢震颤加内关、曲池;内脏虚弱加肝俞、脾俞、肾俞;下肢震颤加足三里、三阴交(图2-102)。
【艾灸方法】以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分钟,每日1次,以30日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帕金森病患者常由于情绪变化而加重病情,所以心情舒畅有利于控制疾病。服用镇静剂不宜过量,否则会加重症状。饮食要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避免血管硬化。此外,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和积极的思维、语言活动能减缓及控制本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