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常用的艾灸疗法
一、艾炷灸
将艾炷直接或者间接放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的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
1.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于皮肤上点燃施灸的方法,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施灸时先把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大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把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或者病变部位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红起疱。点燃艾炷后,患者通常会因烧灼感到剧痛,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也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部位,再依前法灸之,通常灸7~9壮。由于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形成灸疮,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瘢痕灸具有扶正固本、祛痰平喘、防病养生、消痞散结的功效。
本法适用于虚寒证,而实热和虚热证、头面颈项部位、糖尿病患者及血液循环差的人不宜使用。每次用穴不宜过多。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以及瘰疬等慢性顽疾,对日久不愈的皮肤溃疡、疣、痣、鸡眼及局限难治的皮肤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以作为预防高血压及脑卒中的保健疗法。
(2)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又叫做非化脓灸,属于温热灸法。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或病变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把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更换艾炷再灸。通常可连续灸3~7壮,灸至皮肤出现红润而不起疱为度。无瘢痕灸适用于虚寒性疾患。
2.间接灸
间接灸指的是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以及隔胡椒灸等。
(1)隔姜灸
把鲜姜切成直径为2~3厘米,厚为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以通气,然后将姜片放在应灸腧穴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灸至施灸部位发热、皮肤潮红为度。隔姜灸有发汗解表、开宣肺气、消痞化湿、温中止呕、解毒的功能。常用于因寒湿而致的腹痛、呕吐、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隔姜灸见图1-1。

图1-1 隔姜灸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紫皮独头蒜最好),切成厚度为0.5~1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放在应灸腧穴部位,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施灸。每穴每次可灸5~7壮,每隔2~3日一次。隔蒜灸具有杀虫、解毒、消肿止痛以及散结的功效,此法多用于治疗疮毒、瘰疬、腹中积块、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可清热解毒、拔脓止痛。也有用于夏天蚊虫叮咬所引起的红、肿、痒的症状。
(3)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者于盐上再置一片薄姜,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仅用于脐窝部位施灸,可以连续施灸,不拘壮数。此灸法在盐与艾炷之间加姜片的作用是避免受热的食盐爆起烫伤皮肤,加之生姜有散寒发热之功效,可以加强灸法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绕脐痛、腹痛、久泻久痢,有回阳、救逆以及固脱之力,但需连续施灸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隔盐灸见图1-2。

图1-2 隔盐灸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末,以黄酒或沸水调和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部位上,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灸至皮肤潮红为止。由于附子性味辛、甘,大热,隔附子饼灸具有温阳补火、温肾壮阳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等命门火衰所引起的病症。隔附子饼灸还具有祛腐生新、促进疮口愈合的功效,可用于久溃不敛的疮疡、痈疽以及瘘管等外科疾病,还可用于身肿、面黑如尘的皮肤色素沉着。
(5)隔胡椒灸
将白胡椒研成末,加入适量面粉,以水调制成2毫米厚的饼,把饼的中央按成凹陷,内放丁香、肉桂、麝香制成的药末,把凹陷填平即成。施灸时将制好的胡椒饼置于所选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此灸法具有散寒、祛风以及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胃寒呕吐、面瘫、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等病症。
二、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把艾绒制作成艾条在腧穴上或患病处进行熏灼的艾灸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两种方式。
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置于距离穴位有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按照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及齐灸。
(1)温和灸
顾名思义就是指火力比较弱,刺激比较小的一种较为“温和”的灸法,也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灸法。施灸时把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烧灼痛为宜,通常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2次,通常7~10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种病症或慢性病,还常用于保健灸。
(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和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每次灸10~15分钟,直到施灸部位出现红晕。适用于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病、晕厥、脱肛、慢性腹泻等疾病的防治或某些小儿急慢性疾病的保健。
(3)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对准,距离皮肤2~3厘米,并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每次灸20~30分钟,直到施灸部位出现红晕。回旋灸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施灸部位,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大的病症,如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皮肤浅表溃疡、带状疱疹、骨性关节炎、压疮、面神经炎的防治。
(4)齐灸
① 多条艾条齐灸法:在施灸时,取2~3条艾条同时点燃一端,对准应灸腧穴部位皮肤1~2厘米施灸。若为3条,则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无名指各夹持一条,左手拇指、食指夹持一条。现多改用温灸器操作,简便易行。
② 单艾条施灸法:把单条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选定的腧穴施灸,再在腧位循经路线上,每个腧穴上各1厘米处再进行施灸。每次灸10~15分钟,直到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临床上适用于风寒湿痹症及痿症的治疗。
2.实按灸
常用的实按灸有雷火针灸与太乙针灸。
(1)雷火针灸
雷火针灸为一种药物艾条灸。之所以叫做“雷火针”是因为这种灸法效力强大。它采用的药物艾条是由沉香、木香、乳香、茵陈、干姜、羌活、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研成细末,掺入艾绒中,卷成爆竹状,外涂蛋清。最后用桑皮纸糊6~7层,防止药气泄漏。使用时在施灸部位铺上10层左右棉纸或者棉布5~7层,取药艾条两条,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只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腧穴,紧按在棉纸或者棉布上,稍留1~2秒,使温热之气抵达皮肤,直到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艾条,待热减后再次按压。反复灸熨5~7次,灸20~30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腹痛、痿症及泄泻等病的防治。
(2)太乙针灸
太乙针灸也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艾条灸,由于其疗效好,制作奇特,所以古人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很神奇的名字“太乙针”。《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太乙针的制作及用法。将人参125克,穿山甲(土炮)、参三七克各250克,山羊血60克,千年健、钻地风、肉桂、川椒、没药、乳香、小茴香、苍术各500克,甘草1000克,防风、蕲艾各2000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备用。把干净细软的艾绒150克平铺于40厘米见方的棉皮上,然后取制好的药末24克掺入艾绒内,卷成爆竹状,外用桑皮纸糊6~7层,避免药气泄出。这样制成的艾条就称为“太乙针”,有的医书上称为“太乙神针”,意寓为太乙针有神奇疗效。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头点燃,以数层棉布包裹,趁热按熨于施灸部位。待冷后,再烧再熨,反复灸熨5~7次。还有一种施灸方法,就是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铺上数层棉布,然后将点燃的药艾条的一端隔着布紧按在施灸部位上,一按即起,反复按熨。若艾火熄灭,则重新点燃再次按熨,通常按熨7~10次为度。本法适用于治疗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痿症、虚寒证及各种痛症。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千金方》中将温针灸称为“烧针尾”,因为这种灸法是在已经刺入穴位的针柄上捻上艾绒并且点燃,使之既有针刺的功效,又有药物治疗的作用,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艾灸的病症。它的原理是将热力利用辐射和针身的直接传导经穴位传入体内,因此其温通经脉、宣畅气血的作用更强,补泻之力也强于单纯的针或灸,对于久病、重病、体虚者十分适用。使用时要注意保护皮肤、衣物及床上用品,以免艾绒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还要嘱咐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艾绒脱落以及弯针、断针的发生。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为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临床上常用的有温灸盒、温灸筒和温灸管等。
1.温灸盒灸
温灸盒是一种木制的方盒,内部中层是细铁丝网(金属纱窗),其距离底边约4厘米。施灸时,先将温灸盒置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然后将截成2~3厘米长的艾条小段置于铁丝网上或者将艾绒平铺于铁丝网上点燃施灸。温灸盒热力强,灸治面积大,多用于腹部及腰背部疾病的灸治。
2.温灸筒灸
温灸筒为用金属制成的圆筒灸具,其底部及四周有许多小孔,筒内套有小筒,小筒的四周和底部也有小孔。在施灸时,将艾绒或艾条小段装入温灸筒的小筒里,点燃后,待其烧旺再将盖扣好,然后置于施灸部位上来回熨烫,以施灸部位皮肤发红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温灸筒灸具有便捷、安全以及实用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多用于治疗妇女、儿童以及惧怕灸治者。病变部位表浅、面积比较大的疾病用此法治疗效果最好,如腰背痛、腹痛等。
3.温灸管灸
温灸管是一种特制的管状灸具,古代用苇管或者竹管。现在临床上用金属制成的一节管状器或两节管状器。施灸时,取大艾炷置于管灸器半个鸭嘴形处,点燃后用胶布封闭温灸管内端,插入耳道中,直至施灸时耳内有温热感,每次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治疗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