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先进11.15
11.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中的文学科的二位先进代表。
子贡问老师(因对老师说话,所以提子张、子夏的名,而不是字):“我的两位师兄弟中,颛孙师和卜商,哪个更贤能呢?”孔子说“颛孙师过于贤能,卜商则尚未达到贤能”,子贡点点头说:“了然,还是颛孙师更了不起”。孔子摇摇头说了句:“NO,过如同不及。”
“过犹不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生活哲理和历史哲理的一句名言。思想和行为的激进与保守,“左”与“右”,从来都伴随着、甚或困扰着中国历史发展前行的步伐。孔子思想很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中庸”,在特殊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中庸之道”曾一度被批判,斗争哲学大行其道。从中庸的角度,狂热激进就是“过”,消极保守就是“不及”,有时“过”的结果实际危害性比“不及”还要大。比如过去我们为了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而尝试进行激进式的革命,结果却走向了良好愿望的反面。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更替,切记凡事恰当、适宜为好,“过犹不及”。
《注疏》:此章明子张、子夏才性优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者,师,子张名。商,子夏名。孰,谁也。子贡问孔子曰:“子张与子夏二人谁为贤才?”“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者,孔子答言:“子张所为过当而不已,子夏则不及而止。”言俱不得中也。“曰:然则师愈与”者,愈犹胜也。子贡未明夫子之旨,以为师也过则是贤才,过于子夏,故复问曰:“然则子张胜于子夏与?”与为疑辞。“子曰:过犹不及”者,子贡不解,故复解之,曰:“过当犹如不及。”俱不中理也。
《集解》: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道以中庸为至。贤知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则一也。尹(焞)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
孔子的很多论断、总结,都来自生活实践,不是“先验的”生而知之,而是“经验的”学而知之,“过犹不及”是非常有价值和深远历史、现实意义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