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89章 子张19.24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看来是口无遮拦,到处说孔子的“坏话”,子贡听见了,很恼火说,“叔孙州仇这个人真是闲的无所事事,徒生是非,他不应该对仲尼妄加诋毁。别人贤能,犹如山地丘陵,是可以被超越的;而仲尼,犹如日月,独一无二,无法被超越。如果有人要自绝于日月,这对日月之光辉是不会产生影响的。但却可以看清楚那些自绝于日月的人有多么不自量力。”

子贡对孔子的敬仰,可谓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哈哈。

颜回对老师孔子的赞美,见子罕篇,9.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公西华对老师的赞美,见在述而篇,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与众弟子们之间的师生感情,是真挚的,孔子是用自己做人道德的力量感化了弟子们,所以性格特点各异的弟子们都很敬仰他们的老师。这就是孔子的特别之处。

虽然我也不曾“眼见为实”,但从读《论语》中能感受到。当然有些人感受到的是:孔子弟子们对老师的美誉、赞誉,是怀有其他“功利目的”的,并非发自内心肺腑。持此观点的有李零教授。如果口伐争论,似乎意思不大。姑且算是以“我小人”之心度“李君子”之腹哇。

再来看看邢昺如何说:

此章亦明仲尼也。“叔孙武叔毁仲尼”者,訾毁孔子之德也。“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者,言无用为此毁訾,夫仲尼之德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者,子贡又为设譬也。言他人之贤,譬如丘陵,虽曰广显,犹可逾越;至于仲尼之贤,则如日月之至高,人不可得而逾也。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者,言人虽欲毁訾夫日月,特自绝弃,于日月其何能伤之乎?故人虽欲毁仲尼,亦不能伤仲尼也,多见其不知量也。多,犹适也。言非不能毁仲尼,又适足自见其不知量也。

○注云“适足自见其不知量也”者,据此注意,似训“多”为“适”。所以“多”得为“适”者,古人多、祇同音。“多见其不知量”,犹襄二十九年《左传》云:“多见疏也”,服虔本作“祗见疏”,解云:“祇,适也。”晋宋杜本皆作“多”。张衡《西京赋》云:“炙炮夥,清酤多,皇恩溥,洪德施。”施与多为韵。此类众矣,故以“多”为“适”也。

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就有以“叔孙武叔”为代表的人“毁仲尼”。335年后司马迁出世(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从太史公笔下,我们能看出孔子在汉初之前,关于“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艺”的文献著述,是首屈一指的,学者宗之。而且并非是国家机器强制意识形态使然,而是华夏文明文化的自然选择。

当时读书人为什么“宗”孔子,因为孔子思想要义是“天道”大于“王法”。为政者本身并非“金口玉言”“金科玉律”,为政者要受到“德”的规范,为政要合乎“道”。“道”并非是“周礼”,周礼只是“礼”的范畴,孔子并非如有些没文化的文化人所说要开历史倒车回到“西周”,西周“礼乐”制度只是外在的政治形式,“仁道”才是本质核心。孔子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感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制度,是用于文而化之“人”的,假如人不愿意“做人”,不愿意“为仁”,那么就和任何礼乐制度和非礼乐制度都没关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人民大众经过德育、礼育,自觉具有耻辱感,人格感。不认为靠“严刑峻法”,靠严格管制人民、限制人民,会产生好的人类社会,因为一旦放松管制,人们就会做出丧失人格的无耻的事情出来,甚至群体性竞相无耻。孔子遗憾自己没有赶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三代之英”尧舜禹时代,于是对复兴“天下为家,小康社会”的汤文武之治充满期待。孔子的这些思想,是有不朽生命力的。虽然千百年来,“毁仲尼”的历史文化小丑从来没有断绝过,跳梁来跳梁去。

对了,请记住,他们的祖师爷叫“叔孙州仇”。真是白瞎了谥号里那个“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