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小结
中国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是伴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距离、跨地区和以大中城市为主要迁入地的人口转移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独特的乡城人口转移过程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体制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农民工进城可分为1949~1958年的活跃期和1959~1976年的回流、停滞期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进城的农民直接被纳入国家城市住房福利体系,获得了市民化的基本资格和条件;后期随国家精简职工、压缩城市户口政策的实施,大量进城农民返回原籍,从此我国开始形成了严格控制乡城人口迁移的户籍体制。改革开放初至21世纪初,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也是乡城人口迁移政策的调整时期。农民工进城在经历了1989年和1997年两次振荡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乡城劳动力大规模迁移的序幕逐渐拉开。在此期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城市中农村劳动力供应发生了由“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历史性转折,包括工资水平、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在内的农民工劳动权益开始得到关注。这一时期的前半段时间(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形态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征,工地工棚、租用农房和借居市民家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的主要住房实现形式;从住房区位上看,这一阶段的农民工大多在城乡结合部落脚居住。第二个时期的后半段时间(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农民工城市住房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正规就业领域农民工集体宿舍的兴起和非正规就业领域农民工“城市聚居村落”的形成。前者是企业大规模用工需求的产物,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但同时也阻隔了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联系;后者是农民工薄弱的经济能力和城市低端住房供应短缺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民工迈入城市社会的过渡形态和空间走廊。2003年至今是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和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形成的时期。随着户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距离、跨地区和以大中城市为主要迁入地的人口转移成为农民工进城的显著特征,也成为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形成的重要现实基础。这一时期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形式继续朝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农民工住房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低端租房市场的发育,租房开始成为大多数农民工城市住房的主要来源。另外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也开始成为部分农民工获取城市住房的可选项。但是,由于农民工支付能力不足、商品房市场价格畸高以及外来群体城市住房保障缺失等诸多因素,农民工仍然难以获得“安居”性住房。现实中大部分农民工住房面积小、卫生状况差、条件恶劣,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而且降低了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已成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制约条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全局,关系着新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实现。求索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之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