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农门:农民子女的职业非农化与身份市民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全书结构安排

具体而言,本书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我国改革发展基本过程及其对农民子女社会流动的机会结构的可能影响进行历史性的、探讨性的描述和概括。行文中强调改革过程中政治分层体制的废除、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市场化改革、经济的发展(乡村工业的发展、私营经济发展)、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城市发展、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等体制与制度变革对农民子女社会分化和流动机会的影响,特别强调非均衡改革过程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与身份市民化两个过程的不同影响。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不同就业队列的职业代际流动水平的比较来反映改革不同时段的职业流动水平与社会开放程度的差异,并通过辅助数据和二手数据对流动水平的变化进行支持和验证。

第三章试图对职业流动的模式进行简化和概括,并通过对不同就业队列的比较描述职业流动模式的变化。通过以上两章,我们对总的社会流动情况、职业代际关联程度有所认识,同时对农民子女所处社会的开放程度及农民子女在这一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有一个相对认识。

第四章转向对个体层面的分析,探讨家庭背景因素、个体教育水平以及其他人生经历等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影响。我们首先将参与非农职业作为一类事件来研究,然后考虑不同职业的差异,对不同具体职业的获得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到对农民子女获得具体职业有影响的因素与机制。

第五章从体制分割、市民地位的角度探讨农民子女的社会地位分化与流动问题。主要依据工作单位性质、劳动雇佣关系形式以及户籍性质来判定农民子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市民化程度,对职业地位进行补充测量。着重分析农民子女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分化机制及其在不同队列中的差异。

第六章对农民子女综合性的社会地位获得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修正的地位获得模型分析农民子女社会流动过程中教育和家庭背景的作用。

第七章对可能影响农民子女出路的其他宏观过程与因素进行简单探讨,对文章的不足进行自我批评,为后续研究提供启发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