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通证:重新定义未来商业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通证——嵌入区块链中的自私基因

郭宇航

星合资本董事长、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理事长

2016年年初,我刚刚加入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当时仅有几人来到达沃斯,在北欧的冰天雪地中,和全球同仁探讨区块链的前景。那一年,点融的技术部门正在研究区块链,商讨其改善供应链金融效率的可能。

那时在我的脑海中,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由于其不可篡改等特性,有可能实现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事情。虽然在当时我已算是理性乐观派,但事后区块链发展仍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2018年去达沃斯区块链论坛时,同行之人已经有四十多位,数倍于前年。现在无论在上海的机场、酒店或者咖啡馆,谈论区块链的人随处可见。

远超预期的原因,在于以太坊引入了智能合约、引入了通证。截至目前,虽然大家对通证及其本质未达成共识,但全球依然有超过2100种通证已上交易所,中国活跃的通证交易者大约为400万人,而且这两个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

比特币开启的区块链时代已有9年,以太坊开启的通证时代才刚刚开始。正是通证,在更短的时间里,让区块链走进了千家万户。究其原因,通证契合了驱动万物进化的自私基因,通证就是区块链的自私基因。

有了通证,区块链生态中的权、责、利有了被量化的可能。可被量化正是秩序的起源,量化的程度越高深,秩序的基础就越牢固。通证甚至重新定义了私有制。在物理世界,私有制是需要证明的,比如用房产证证明这座房子是我的。但是在比特世界,通证并不需要自证,它本身就是凭证。

关于通证,我们实践很多,但是思考很少。我一直不认可将Token翻译成“代币”, “通证”显然更为精确。在区块链生态中,通证的价值远非“代币”可以概括,通证是多维信息的集合,它包含了产权、信息、关注、回报和财富。但是关于通证的内涵和外延,我则知之甚少,但却充满好奇。

没有革命的理论,哪来革命的行动?在人间一日、币圈一年的节奏下,我们在通证实践上已经越走越远。但是关于通证的理论思考,却是相对缺乏。

面对实践和理论间的巨大鸿沟,我很欣喜地看到杨昂然和黄乐军的新作《区块链与通证》。他们对通证经济及区块链治理都做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并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兼具综述和原创精神的作品,对于加深我们对区块链及其变革的认知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更期待从这本书开始,能有更多富有思辨及人文精神的区块链书籍上市,让区块链及通证的概念被更多人理解、接受和实践,从而走向共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