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生的三姐 当医生不再是一份事业的时候
三姐是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姐姐,她叫丁连菊,我们都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小时候,我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忙,我在家附近上小学,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还没有下班,我经常去三姐家玩。我管三姐的妈妈叫丁娘,赶上丁娘做好了饭,我就跟着一起吃。世事变迁,老房子早已拆迁,儿时玩耍的居委会向阳院连老照片都没有留下,我们也都生儿育女,而这份友谊和亲情几十年来一直在持续。
我和三姐非常熟悉,虽然成年以后见面次数不多,但是每次见面都会叙旧,了解彼此和家人的近况。三姐在城市长大,上了大学,职业是一名医生,这些距离今天从农村进城务工的打工者都相去甚远。那么我为什么要写三姐的故事呐?
农村土地制度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了打工者“回不去的农村”的境遇,与此平行的,城市社会政策的各种变迁也导致了打工者在城市待不下去的境遇。三姐和丁娘一家人的故事折射了中国城市的制度变迁,这样的变迁影响着城市人的命运,也影响着全国人民的命运。三姐作为个体无力抗争和改变整体结构,但是,她一生坚守职业道德的个人选择不仅对她自己意义重大,对社会和他人也意义重大。
丁娘是童养媳
三姐的妈妈丁娘1927年出生,8岁的时候到丁家给大少爷当童养媳。新中国让丁娘这样遭遇的人获得了解放。所以,无论社会上有什么样的理论和舆论,丁娘永远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制度。
三姐的姥姥,就是丁娘的妈妈,是一个小脚女人,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姥爷,一次姥爷外出做买卖,从此音讯全无,再没有回来,姥姥一个人无法养活一对儿女,就让丁娘当了童养媳。
丁家是做衣服的,有一家服装店,比较富裕。别人很羡慕丁娘嫁入富人家,但是,丁娘自己知道,自从进了丁家的门就没有享过一天的福。每天就是干活,要伺候上上下下家里所有的人。当时东北处于伪满时期,被日本人统治,丁大少爷在外面上学,学校用日语授课。家里人给丁娘缝制了很多漂亮的旗袍,每次听说少爷放假要回来了,就让丁娘换上。穿上旗袍就无法干活,但是那些活还必须干,只能又脱下漂亮的旗袍。16岁圆房的时候在长春饭店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从小到大,三姐经常听丁娘念叨:“真得感谢共产党,如果不是解放,老丁家肯定还会给你爸找二房、三房,因为老丁家需要劳力。”新中国成立后,街道给妇女办扫盲班,丁娘积极参加,丁大爷很不高兴。每次丁娘前脚出去,丁大爷后脚就把门从里面插上。丁娘想起来又会对三姐唠叨:“共产党好,你妈以前不识字,都是因为解放了扫盲了,现在能看书看报。”
家人
丁娘生了五个子女,大哥1949年出生,大姐1953年出生,二姐1955年出生,三姐1957年出生,小弟1960年出生。
大哥初中毕业考上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企机床厂;大姐初中毕业后赶上知识青年下乡,在集体户生活了六年;二姐高中毕业,身体不好,没有下乡,直接参加了工作;三姐高中毕业,下乡一年;小弟高中毕业后考上一所警校。
“文革”的思想教育迷思
“文革”开始的时候,三姐在上小学。“文革”之初,工人阶级占领教育阵地,工人在讲台上反复念诵毛主席的老三篇:《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还有《毛主席语录》一百条,每天上学两小时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玩。大量自由自在的游戏时间,让三姐找到了童年的乐趣,每天或者给家里养的鸡收集鸡草,或者去逮蝴蝶和蜻蜓。那样的学习状态持续了大概两三年,后来就恢复正常了。
三姐从小就很好学、爱读书。那个时候很多书都被禁止阅读,找到书很不容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苏联作品都不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是被查抄的书,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书,家里几个孩子抢着读,到晚上妈妈把电灯关上了,三姐就打着手电筒看书。有一次,大哥借到一本描写土改的书,没头没尾,很多事情似懂非懂,三姐还是读得很起劲。
1970年的一天,三姐听到从对面二楼一个房间传来了悠扬的歌声,原来那里搬来了一家小青年,并且秘密成立了一个裴多菲俱乐部,每到周末把窗帘拉上就开始唱一些“文革”之前的歌曲。后来知道,他们是40后,他们的诉求是:“还我十七年文化”,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的那十七年。三姐印象最深的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唱“我的心上人”,三姐不懂那指的是什么,就是觉得歌声优美、小提琴的旋律悠扬。后来,对面窗户不再传来歌声和琴声,听说他们被举报了,被抓起来了。
“文革”噩梦:爸爸成了特务
那是1967年的一天,可怕的武斗刚刚结束,天渐渐黑下来,三姐还在家门外的马路上贪玩,丁娘做了好吃的,说等丁大爷回来再吃,从午饭一直等到晚饭,丁大爷一直没有回来。这个时候,三姐看见一辆大解放汽车开到家门口停下,有人下车问这是不是丁某某的家,三姐问:“你说的是我爸爸,我爸呢?”那个人说:“你爸回不来了!”就带人气势汹汹闯入家中,对丁娘宣布她丈夫的四条罪状:特务、地主、大资本家和出卖抗日联军。当时三姐还想,听妈妈说土改时给我们定的成分是富农,怎么跟造反派说的不一样呢?这时,造反派开始抄家,三姐才知道家里有那么多好东西:留声机、各种绫罗绸缎和妈妈的旗袍。没有抄出任何文字和照片类的东西,原来丁娘看到别人被抄家并因为那些东西获罪,已经提前偷偷把所有照片都烧掉了,包括丁娘唯一一张穿着婚纱的光彩照人的结婚照。
后来知道,在丁大爷的单位,造反派分为两派,工人一派、干部一派,来抓丁大爷的是工人造反派。丁大爷被关押了四个多月,每天参加劳动改造。三姐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太好,但是,当造反派劝说丁娘和丈夫划清界限的时候,丁娘坚决拒绝。丁娘每天把家里最好的饭菜留出来,让三个姊妹带着弟弟去送给爸爸。丁娘除了照顾五个孩子,每天在家给服装厂做针线活到深夜,补贴家用。
丁大爷在春节前被放了出来。1969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正在包饺子,街道委员会主任来了,说“黑五类”丁某某出去请罪。然后,街道的十多个“黑五类”被带到居民委员会办公室附近的一个空场地,站一排,戴着高帽。12岁的三姐战战兢兢地躲在角落里看着:爸爸敲了下锣,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大声说出自己被定的罪状。从此以后,三姐很喜欢看反特电视剧,总想看明白爸爸怎么能是特务呢?三姐追着妈妈问爸爸的出身和往事,进一步了解到,爸爸当初对日本人统治很反叛,用不好好学习日语进行抗拒,爸爸当初被家人安排去日本学医,因为时局变化了就没有去成。新中国成立以后,知道自己出身不好,爸爸每天踏踏实实工作,默默无闻。
从此,三姐成了“兔崽子”了,平时一起玩的同学都不跟三姐好了,三姐在学校受到冷落,也被老师歧视。这个时候,三姐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赵叔叔,他是被下放到农村的五七战士,和三姐的大姐在一个生产队。赵叔叔发现三姐很好学,就想办法帮助三姐转学进入当时长春市最好的中学:长春五中。三姐1972年转学到五中,1977年高中毕业,学校很正规、老师很认真、政治活动不影响正常教学,三姐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优异。三姐最喜欢鲁迅的杂文,爱写作文,老师经常拿三姐的作文当范文。
三姐的中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赶上了“批林批孔”,三姐文笔好,批判文章写得绘声绘色,得到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的偏爱,每当有外地领导参观学校,老师就让三姐参加座谈会。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工、学农、学军。这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的时候,三姐她们被安排到长春市木工厂,在工厂实践中,安排老工人师傅讲忆苦思甜课,吃忆苦饭。学农,是到五中位于双阳的农村分校,这所分校是由老师带领学生从一块空地上亲手建成的,每块砖、每片瓦都凝结着老师和学生的劳动、汗水和喜悦;农村分校除了劳动,也安排上课,结合实践进行学习;如烧砖原理与数理化相结合,语文课与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相结合;更让人欣喜的是,学校开展开门办学活动,让当地的农村学生过来上课。学军,是把军人请到校园进行军事训练。提起在五中度过的中学生活,三姐对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充满回忆。
结识了有一屋子书的人家
有一天,活泼好动的三姐发现,不再飘出歌声的那间二楼小屋搬来了新住户,从楼下就可以看到,屋子里面最醒目的是摆满书籍的书架。三姐去别人家玩的时候,从来没有羡慕过别人家屋子大、家具好、玩具多,而看到别人家书多就很向往。洞察三姐心思的丁娘通过街道委主任认识了新住户的主人:林叔和吕姨,林叔当时是《长春日报》的编辑,吕姨是党校的教师。从此,三姐每写完一篇作文就送去请他们指点,三姐回忆,有的时候,两位老师的批注比作文本身还要长。当面指导的时间经常长达两个小时,狭窄的空间、昏暗的灯光、温馨的教导,持续了四年多的时光,直到三姐高中毕业。林叔和吕姨言传身教,成为三姐人生的指路人,这样的指导和感情持续至今。
学医
1977年,三姐高中毕业,她去派出所把自己的户口起走,报名下乡。三姐当时心性很野、志向远大,想做李四光那样的人,四海为家、奉献自己。三姐被安排到长春市农安县前冈村落户。三姐长得瘦小,又是个女孩子,生产队很照顾她,把她当半个劳力用,主要在集体户食堂做饭,不做饭的时候就去弄猪食。
1977年恢复高考了,分别在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举行了考试,于1978年夏季入学。三姐参加的是冬季那场考试,在丁娘的逼迫下,热爱文学的三姐报考的都是医学院。三姐考试成绩轻松超过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后来阴差阳错,被录取到辽源煤矿学校,是一所中专,学习医学专业。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了两年半,实习半年。学校老师教学认真,经常邀请名牌医院的名医名师来授课,班主任老师教导学生们:“学医是把人命交你!医生工作很神圣!”校规严苛,不许谈恋爱、不许跳交谊舞,三姐专心致志地学习。当时,三姐在校实习期间去的地方是辽源矿务局职工医院,医疗水平是很高的,开颅手术都能做,学生去实习的时候,有机会做阑尾炎、包皮切割等小手术。
三姐(左一)在辽源煤矿学校和同学合影,1980年
1980年,三姐中专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医院内科,一干就是七年。当时,三姐的志向就是:成为像林巧稚那样的医生。三姐第一年工资32元(每月),转正之后36元。三姐后来在职工医大参加了四年的半脱产学习,当时入学需要参加正规的入学考试,三姐考取全长春市第36名,经过四年苦读,获得了医学大专学历,工资随之涨到40多元。1987年离开医院的时候工资一个月60多元。
白衣天使,1982年
1981年,三姐谈恋爱了,男友是一位军人,来自唐山农村,入伍后上了军校,毕业后留校成为教官。三姐长得漂亮,心地善良,追求者不少,为何选择来自农村、家境贫寒、学历比自己低的男友?原来,三姐当初答应和男友交往是为了搪塞众多的追求者,三姐对男友说:“我要继续进修学习,我要实现医学理想,十年之内不打算结婚。”男友的回答是:“无论多久我都等!”男友的真情感动了三姐,1983年1月两人结婚了,同年11月,儿子降生了。结婚和育儿都没有阻挡三姐刻苦学习和热爱工作的劲头。
失望之下:离开医院、回归家庭
三姐在医院工作期间属于年轻的医生,也不是同行中学历高的,但是三姐的医术和态度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很多患者专门找三姐看病,要求住在三姐负责的病房。医生少,患者多,医生的工作很累,但是再累三姐也面带笑容。三姐和丈夫旅行结婚到北京,三姐给自己买的礼物是《医学心理学浅谈》,这是一本让三姐受益终身的书,三姐认识到,患者60%的情况下是心理疾患,这更坚定了三姐微笑服务的理念。一些重病住院的病人这样评价三姐:“小丁大夫一进屋,不吃药都好一半!”那个时候一周休息一天,如果遇到病房有重患,即使是休息时间三姐也骑自行车去医院关照一下。在三姐心中,患者比自己的家庭还重要,因为三姐始终记着学医的时候老师的教导,以医生为职业的人必须如此。
1983年开始,医院的氛围发生了变化,医生看病、开药和经济收入挂钩了,医生给患者开多少药,直接与医生以及科室的提成挂钩。三姐不适应,看不惯,三姐从来都尽量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特别是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三姐直接向院领导提出质疑,但是领导告诉三姐:“医院现在需要挣钱,因为财政部现在只管60%的开支,剩下的40%需要自己挣出来。”
三姐认识到,医院这样的环境自己已经无法适应了,三姐不忍心用多开药来挣提成,护士跟着她也少拿钱,还拖累了科室的创收。每次一开早会,别人开了2000元的药费,三姐最多开到1000元。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抗争就如同蚍蜉撼大树,三姐非常痛苦,不得不告诉自己:事业不需要我了!后来,丈夫所在的军校幼儿园需要一名保健医生,三姐毅然决定:放弃理想、回归家庭,到丈夫和儿子身边工作。就这样,1987年三姐开始担任幼儿园保健医生,1995年当上幼儿园园长,一共在军校幼儿园工作了十年。后来三姐在军校计生办和军校医院门诊工作,直到2012年退休。
拒绝民营医院的高薪聘请
三姐退休了。丈夫依旧身强力壮,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庭不需要牵挂太多,三姐希望把自己一生积累的学识,特别是医学知识贡献给需要的人。三姐在2005年考取了国家认可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她同时具备内科专业医师职业证书,有处方权。三姐一直认为,心理咨询和医学治疗必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这样的心愿之下,三姐受邀去一家民营医院应聘,老板承诺很高的薪酬,三姐把薪酬降到一个月6000元,觉得已经足够高。第一天上班,老板一方面对三姐所说的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满口答应,另一方面带三姐参观了医院投入巨资购买的各种先进仪器设备:脑电仪、脑血流仪等。三姐立刻明白了,老板期望她多给患者做仪器检查,每项检查费用都比较昂贵。三姐认为,患者一个小时最少支付200元的心理咨询费,这已经很高了,她实在不忍心用可做可不做的仪器检查来提高个人和诊所的收入,当机立断,谢绝聘任,三姐离开了尚未落座的专家咨询室。
去实现梦想和承诺
吕途:“三姐,你一辈子都那么重视理想和价值的追求,而最后放弃了事业,回归家庭,不觉得遗憾吗?”
三姐:“我觉得很值得。丈夫一直深爱我,几乎支持我的所有选择。我培育了思想正直、身体健康的儿子,教育他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我们并不富裕,但是一直家庭和睦,包括孝敬和爱戴文盲的婆婆。回归家庭是不得已的选择,当事业和社会大环境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很庆幸家庭可以成为港湾。我的事业没怎么成功,但是我至少养活了自己。”
吕途:“三姐,你一辈子爱读书,但是,如果没有目标,读书又有何用?”
三姐:“我一直有写作梦。我很高兴退休,因为退休之后年轻时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1997年12月12日,我的精神导师吕姨去世了,那时候我儿子十岁,我告诉儿子:‘你吕姥姥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儿子问:‘什么是精神财富?’我告诉儿子:‘物质财富就是钱和有形的财产,精神财富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忘不了你吕姥姥的那些东西。’儿子说:‘妈妈,那我不要物质的,你就给我多留点精神的吧。’那个时候儿子十岁,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情景。我必须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今年儿子结婚,一分钱都不要我们的,我给儿子写了一封两万字的信:吾儿结婚。给林叔看了,林叔给予高度评价,鼓励我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