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外奇穴常用拔罐穴位
◆头颈部
◎印堂
位置 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能 息风宁神,祛风通窍。
主治 感冒、头晕、头痛、鼻渊、鼻塞、失眠和急慢惊风。

◎太阳
位置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功能 祛头风,通经络,泄肝热。
主治 目赤肿痛、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偏正头痛和牙痛。

◆胸腹部
◎胃上
位置 在腹部脐上2寸、旁开4寸处。
功能 行气宽中,益胃升提。
主治 胃痛、胃下垂和腹胀。

◎提托
位置 在关元穴各旁开4寸。
功能 行气止痛,升阳举陷。
主治 痛经、腹痛、腹胀、疝气、肾下垂和子宫脱垂。

◎子宫穴
位置 在中极旁各开3寸。
功能 调经止崩,升阳举陷。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以及子宫脱垂。

◆腰背部
◎定喘
位置 在大椎穴旁开0.5寸。
功能 止咳定喘,理气宣肺。
主治 哮喘、落枕、咳嗽和肩背痛。

◎胃管下俞
位置 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 理气通滞,益胃养阴。
主治 胰腺炎、消渴、胃痛、胸胁痛和咽干咳嗽。

◆四肢部
◎外劳宫
位置 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功能 消食导滞,通经活络。
主治 手指麻木、五指不能屈伸、颈椎综合征、落枕和小儿消化不良。

◎阑尾穴
位置 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
功能 通滞下积,调理肠腑。
主治 消化不良、胃脘疼痛、急慢性阑尾炎和下肢痿痹。

◎胆囊穴
位置 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功能 缓急止痛,泄热利胆。
主治 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胁痛、急慢性胆囊炎和下肢痿痹。

◎鹤顶
位置 在膝上部、髌骨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功能 祛湿通络,通利关节。
主治 腿足无力、膝关节疼痛、脚气和鹤膝风。

◎百虫窝
位置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侧上端3寸,即血海上1寸。
功能 泄热凉血,安蛔祛虫,祛风止痒。
主治 下部生疮、皮肤瘙痒、蛔虫病和风疹块。

拔罐指南
在进行拔罐的时候,不仅要选用十四经脉的穴位以及经外奇穴,而且要经常选用病变反应局部,病变反应局部包括病理反应的局部以及病变的局部。
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在体表某一部位上出现的反应区域或反应点就是病理反应的局部。例如,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会出现疼痛区域、异常压痛点、麻木区、条索、斑丘疹或者点状小结节等。这些病理反应点(区),经常会在与病脏有关的腧穴、特定体表部位上,与疾病相关的经脉循行部位上或者与病灶相对应的体表部位上出现。在临证时,只要注意观察、总结,就会找出它们的规律。将病理反应局部找准,并使其作为拔罐的施术部位,经常会达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