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低碳、节能、绿色、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起开展了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城市低碳发展实践路径。厦门市自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各项决策部署,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抓手,按照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要求,率先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在创新低碳发展模式上可圈可点。厦门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均衡、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良好。但面对与日俱增的减排压力和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厦门市如何进一步挖掘减排空间、落实“达峰”目标、提炼低碳城市治理亮点、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值得我们不断发问和继续探索。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厦门市政府合作开展的院地合作项目成果,“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旨在助力厦门总结“厦门模式”,突出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挖掘增长动力,强化示范效应,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思路与路径,打造低碳城市的靓丽名片。
承接“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的研究任务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迅速成立了研究团队,潘家华所长任课题组长,庄贵阳研究员为课题执行组长。根据项目研究计划要求,项目团队明确了研究进度及关键时间节点,要求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研究团队先后三次赴厦门开展实地调研,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多次组织团队成员及相关专家进行讨论,举办了包括中期研讨会在内的多次研讨会。同时,项目组积极与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保持联系,就项目总报告和智库专报的撰写进行沟通,认真听取和总结专家意见,力求总结出低碳发展的厦门模式,为厦门市的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具有战略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思路与对策。在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按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组通过国家智库专报提交给中宣部两篇报告供决策参考,还向厦门市政府提交了促进厦门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厦门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不断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低碳发展令人瞩目。经过多年发展,城市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但要继续深化低碳发展、实现减排目标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例如,从产业结构实现减碳的潜力缩小、从能源结构实现减碳的难度增加、针对性的低碳政策仍待完善等,同时,在认知减碳、管理减碳和结构减碳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有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为了深化城市低碳发展,突破低碳转型瓶颈,亟须以创新性思维,推动厦门市的低碳发展创新。
“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总结了厦门低碳城市建设的七个方面经验,对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自评估报告进行了很好的提炼,有助于厦门市对自身低碳城市发展的认识和定位,也有助于今后低碳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问题聚焦。项目分析了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和基础条件,并从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和管理六个方面阐述了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介绍了芝加哥、哥本哈根、新加坡、台湾等城市的低碳发展经验和对厦门的启示,最后从方向和路径、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项目列举了大量低碳发展国际(地区)案例,既有从城市层面推进低碳发展的案例,也有从具体领域对标和总结的经验,为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经验借鉴。项目借助数据图表等量化指标对厦门和国际(地区)城市在低碳领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有助于厦门市了解其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定位和水平。项目还提出了今后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可开展的创新项目,如“街区制”“低碳诊断系统”“低碳标准化建设”“快速慢行系统科学规划”“低碳细胞工程”“低碳+工程”等,可以结合厦门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岛外新城建设、碳排放智能管理云平台建设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等项目进行落地和推进,可操作性强。
站在新起点上,推动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对深化低碳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厦门低碳发展模式”、发挥低碳城市试点示范效应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意义非凡。这有助于厦门率先探索中国城市在推动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模式,提升国际地位,也有助于实现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目标,激励更多城市提出更具雄心的减排目标,提升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的软实力。
评审专家指出,福建省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厦门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如何发挥试点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情况,提炼出了低碳发展的“厦门模式”,总结出了低碳发展的“厦门经验”,供其他城市参考借鉴和学习。项目成果内容充实,分析问题较深入,对于推动厦门市低碳发展创新、深化低碳工作、发挥低碳城市试点示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市创建低碳创新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综合、集成、创新性的工程,需要从生态、科技、社会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整体考虑与谋划,为了继续打造“厦门低碳模式”,应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进行规划和分析,强化深化引领低碳城市建设工作。
问题导向型创新:针对目前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建立和完善厦门市低碳城市发展框架,出台更多支持低碳发展的针对性立法,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减排责任,将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针对当前低碳发展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问题,进一步引入非政府背景的各种力量,形成多元多层推动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态势;推动政府由管理、审批型向服务、监管型转变;加快低碳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使厦门成为低碳创新发展资源的集聚地。
需求导向型创新:福建省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其战略定位中,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厦门市生态环境基础优良,低碳工作开展较早,应该积极发挥在省内的引领作用,将一些先进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并加以复制和推广。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制度创新高地,厦门市应当进一步建立能够促进低碳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为相关的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树立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旗帜,发挥厦门市对全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效应。
目标导向型创新:厦门市有望在2020~2022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为了完成这些具体的目标,厦门市还应完善关于减排战略的数据收集、更新和信息分享机制,并将厦门市的碳排放峰值目标上升到立法层面,通过行政力量确保该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项目团队撰写。潘家华承担了项目研究报告的整体框架设计,带队前往厦门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组织专家评审讨论,并完成写作大纲、前言和部分报告的撰写,以及全书三次统稿与再修改工作。庄贵阳细化和丰富了写作大纲,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全书第一、二、三章由薄凡、庄贵阳撰写;第四章由薄凡撰写,第五章由李萌撰写,第六、八章由罗栋燊撰写,第七、九章由张莹撰写;第十章由薄凡撰写,第十一章由张莹撰写,第十二章由李萌撰写,第十三章由沈维萍撰写;第十四、十五、十六章由罗栋燊、庄贵阳和潘家华撰写。沈维萍做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工作。
在项目研究和本书写作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给予全程指导,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在调研、座谈和资料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蒋兆理、徐华清、邹骥、周宏春、黄全胜、康艳兵、王遥、陈莎、张丽峰、王文军等参加了项目专家咨询会,对书稿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张超编辑在出版过程中认真负责,确保项目成果的高质量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