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战略的内涵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这一战略构想有如下背景。
第一,战略的提出根植于中国同“丝绸之路”沿途各国悠久的历史联系,也顺应了各国共谋发展的现实需求。丝绸之路连接的两头,一是欧洲经济圈,另一头是亚太经济圈,中间是经济发展不太好的“塌陷”地带。沿途各国和地区渴望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第二,我国西部崛起甚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打通能源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能源、土地及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国发展必须摆脱马六甲海峡困境,另辟蹊径,突破能源瓶颈。第三,“东突”等“三股势力”不断制造事端,分裂新疆,妄图破坏我国来之不易的安定发展局面,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通过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维护和巩固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增强区域互信。第五,应对西方各种“丝绸之路”计划或战略的回应之策。近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相关各方都提出了不同的版本“丝绸之路”计划,试图在中亚这个连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战略的内涵就是习主席强调的“五通原则”:一是政策沟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消除合作中的政策壁垒,协商制定合作规划和措施。二是道路联通,是指公路、铁路、口岸、航空、电信、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互联互通。三是贸易畅通,改善同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提高双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四是货币流通,扩大本币结算和本币互换合作,推动本地区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五是民心相通,继承和发扬中国与中亚世代友好的精神,搞好同中亚国家在人文领域的合作。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