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 包容性发展的研究回顾

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关于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也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从新古典主义、新制度学派、新增长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而经济增长方式也从综合增长、全面增长、可持续增长演进到包容性发展。2007年,世界银行向亚洲开发银行提交的一份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首先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的概念。2009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包容性发展对中国和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4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主旨演讲,阐述中国对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国在包容性发展方面的实践,正式提出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并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2014年5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强调了包容性发展,表明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发展理念,并且认为中非合作致力于平衡世界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发展。

目前对包容性发展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减少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现实冲突;②包容性发展是应该重视过程,还是应该重视结果;③包容性发展和益贫式增长的联系和区别。

国内外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①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②包容性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将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可以认为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增长、权利获得、机会平等和福利普惠四个基本方面。

二 新型城市化的研究回顾

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中国已开始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来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新型城市化战略在2010年启动,为的是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份经济形势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表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认为我国应当采取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战略,即把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机会平等、实现公共服务均质化、达到共同富裕,作为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战略的主导方向,以迎接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新阶段。

新型城市化的本质是城市现代化,不仅是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且是在整个城市化过程坚持以人为本,集约、统筹、协调发展,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惠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