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企业网络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一种特定结构。[6]在过去的100年里,网络的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并出现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其中,部分学者借助网络的视角研究企业,形成了企业网络概念的雏形,认为企业间也是一种彼此依赖、彼此关联的多元网络关系。[7]此后,随着实践领域对“企业网络”的青睐,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关注也逐渐增多,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界定,本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归纳(见表1-1)。[8~20]
表1-1 关于“企业网络”概念的研究

可见,学者们对企业网络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从制度视角解释企业网络的经济社会实质;二是从关系视角强调企业网络的动态性;三是从功能视角揭示企业网络的存在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本书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组织形态相对松散。
企业网络在经济社会中的形态各异,如企业集群、战略联盟、合资企业、虚拟企业、供应链以及技术交换等。诸如此类的各种企业间的联系、合作都可以被概括地称为企业网络。本书认为可以将这些企业组织形态归纳为集群、集团和联盟三类(见图1-1)。

图1-1 企业网络类型
集群层次是基于相关企业集聚带来的区域竞争优势建立的企业网络,[21]强调地理位置上的“集聚效应”,好莱坞和硅谷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两个集群典型。集团层次的企业网络以母公司为中心,通过资本控制或契约形式将若干企业联系起来,内部企业间产权上存在从属关系是其典型特点。联盟层次的企业网络则以组织间的企业联盟为主,是企业通过一定的不涉及产权转移的方式展开的合作,合作伙伴间互相平等又彼此依赖。由此可见,本书研究的联盟是企业网络的一种特殊类型。
二 企业联盟
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R. Nigel和DEC公司总裁J. Hopland首次提出企业联盟这一概念,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番联盟热潮。美联邦贸易委员会统计显示,1990年以来美国国内及跨国性质的战略联盟的数量每年以25%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联盟主要是一些生产型联盟;80年代以后,技术合作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企业谋求缔结知识联盟,技术知识的相互学习成为企业结盟的首要动机;而到了90年代,企业联盟主要是技术型和学习型联盟。对于企业联盟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认识上略有差异,本文总结了四类有代表性的观点。
(1)战略管理角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2002)认为,联盟是企业之间基于非产权关系的长期结盟,旨在更好地协调、拓宽企业价值链。[22]学者Yoshino & Rangan研究指出,联盟是两个或更多企业在长期商业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关系,借助联盟内部企业在资源、技术、产品方面的交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3]
(2)资源整合角度。Teece认为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开展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24]具体形式包括排他性的购买协议、排他性的合作生产、技术成果的互换、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协议、合作协议、共同营销等。[25]
(3)组织性质角度。Williamson认为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市场”二分法的研究范式,是对“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有益补充。作为一种非完全契约状态的组织形态,相对于市场机制,企业联盟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相对于完全企业机制,企业联盟降低了企业内的协调成本。[26]
(4)社会网络角度。Gulati认为联盟是企业间自发联合结成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以合作企业的客观存在和结盟后的相互融合为基础,借助长期稳定的契约,编织关系网络,建立合作阵营,形成某种排他性的壁垒,保证联盟内部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5]
从现有定义可以看出,尽管理论界对企业联盟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方面形成了一致的观点。①企业选择联盟这一组织形式多基于战略层面和长期利益的考虑,而非谋求短期和局部利益;②联盟内部企业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它超越一般企业间的交易合作,又不同于企业内部的控制隶属,这种独特的合作关系在保持合作紧密性的同时,又保证了合作主体的独立自主地位;③企业联盟间的合作是与竞争共存的,联盟内企业间在一些方面开展合作,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可能是竞争对手;④“共赢”是联盟达成的基础,企业通过联盟网络得到比单独行动更多的收益,实现“1+1>2”的效果。
鉴于以上分析,提出本书联盟的概念:联盟是企业网络的一种形式,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在投资、科研、生产和开拓市场等方面开展非产权形式的契约合作,从而建立较为稳固的长期伙伴关系的过程。
三 联盟核心企业
关于企业联盟的研究,相当一部分文献以联盟内企业的均质性为假设前提,认为企业在联盟中的作用及功能是无差异的。[27]然而,在联盟实践中却常常相反,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非均质的,在角色和功能上不可以相互替代,其中有些企业对其他企业及联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联盟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28~29]这些企业被称为联盟核心企业。
对核心企业的界定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目前,部分学者从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国籍等方面界定核心企业,[30]认为核心企业大多是规模大、年龄长的企业。然而,不少学者质疑从规模、年龄等方面界定核心企业的做法,并提出了界定核心企业的新视角,例如,Agrawal等学者。从企业功能角度出发,认为核心企业是处于联盟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对整个网络的构建、运作有更多责任的企业;[31]Newman等学者从企业的识别角度出发,通过企业在联盟中节点的数量、节点联系强度以及节点间信息流量等信息来确定是否为联盟核心企业。[32] Solveh &Zande把企业在联盟中的嵌入性和对网络的掌控力作为判别核心企业的关键维度。[33]也有学者认为核心企业必须在网络愿景上能够引导合作伙伴,具有高的成长率和创新能力,善于吸纳各种资源并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34]中国学者张伟峰和万威武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联盟,发现美国联盟中核心企业多为大型企业,有一定的市场地位;而日本则是将“生产共同体”的核心作为核心企业,强调其在引领联盟创新发展中的作用。[35]
基于已有研究,本书认为联盟核心企业是在联盟网络的发展规划、构建管理、协调控制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发挥较大影响力的企业,是整个联盟网络的中枢节点。
四 企业网络能力
Hakansson等学者在研究企业外部关系管理时发现,不同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有些企业是高手和稳定的实践者,而有些企业则像门外汉,并在研究中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表1-2汇集了学者们在不同视角上对企业网络能力的认识。[36~45]
表1-2 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网络能力的认识

在已有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掌控、利用和开发其外部网络关系,有效管理整体网络和利益相关方,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它是以企业有形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