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风险的议题
风险这个词最早来自中世纪,与航海时期的安全有关,被用于指代会给航程带来重大危险的暗礁(Luhmann, 1993)。因此,在中世纪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风险这个词被用于代表自然界中的危险事件,例如风暴、洪水或流行病。在风险一词的含义中不包括人为的错误或责任。因此,人们只能努力判断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作出应对以降低风险的危害(Lupton, 1999)。自17世纪开始,随着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风险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到19世纪风险的概念得到了引申,不仅仅指自然的部分,还加入了人类、人类的行动、人类与风险的关系,还有风险与社会之间的联系(Ewald, 1993)。在现代化社会中风险的含义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风险代表一种可能性,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不同选择时,可能获得也可能失去,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面对危机。在现代社会中与金融相关的风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投资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但同时也面临资金受损的危险。这一类的现代社会中对于风险的定义也恰恰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风险作为一个外来的词语,在中国的语境中更多地展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在当代社会,也就是西方学界所谓的后现代社会中,风险更多地展现出其恐怖、危险,以及会带来坏处的一面。也就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理论中讨论的那样,在现代化发展到后现代阶段,人类社会更多面临着风险坏的一面。
勒普顿在名为《风险》一书中指出了社会科学中关于风险的两种研究视角。一种是科学技术视角,这种视角认为风险是真实而客观存在的。而另一种是社会建构主义视角,这种视角关注风险所反映出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社会文化视角强调风险被理解和协商的社会文化背景。”(Lupton, 1999)这一视角强调风险的社会建构性,认为风险不能完全独立于信任系统和道德地位而被客观认识。当我们测量、定义和管理风险的时候,总是无法脱离其后的背景知识和话语体系。因此,风险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强调人类在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世界,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定义和认知风险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传播的过程对于风险认知的重要性。但是风险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并不反对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它只是对风险形成的背景文化和社会作用进行强调。本书的研究也正是致力于强调大众认知风险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