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的后果——对接纳性的影响
一 接纳性结构验证
根据已有研究(吴鲁平等,2010)的建议,接纳也是一个包含了两个子成分的结构。对外来移民的接纳5个项目为移民接纳;对外国影视、文化、进口物品、国际大公司、外国人买土地、国际组织、尊重感受7个题目为接纳外国。本研究以此理论为依据,以日本的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如图4-4所示,验证模型拟合指标如表4-7所示,根据上文所述标准,该结构可信。

图4-4 日本公民接纳性两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4-7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标准两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

二 国家认同对接纳性的影响
国家认同标准、国家自豪感及其各两个子成分对接纳性的影响回归分析如表4-8所示,其中,由于已有重要人口学变量可能会对接纳性造成影响,因此,此处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由表4-8可知,日本公民对族群标准的重视毫无疑问地干扰了对移民和对外国经济组织及国际组织的接纳。尽管日本国家的认同标准中的族群标准既包括了一般国家的公民也接受的族群标准,还包括了在一般国家中被看做是公民标准的语言和国籍,但是,还是证实了以往研究(Hjerm, 1998;吴鲁平等,2010)的结论。因此,本研究说明,在日本,除了对祖先、出生地、生活地、宗教信仰的认同可能会带来对移民和外国人的强烈排斥外,对语言和国籍等的认同也会带来对外的强烈排斥。在西方国家中,若更多地坚持以语言和国籍作为标准判断谁是“自己人”,则是相对积极的公民标准的象征。此处的差异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
表4-8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及重要人口变量对接纳性影响回归分析

注:标准化回归系数β的含义是:国家认同标准、国家自豪感、重要人口学变量,每增大1个单位,对接纳他国及国际组织、接纳移民的影响程度就增加或减少β个单位。
也应当看到,日本公民对另一种标准——公民标准的看重却未引发显著的对外排斥。该结论证实了以往研究中关于公民标准对宽容、接纳的正向预测力的结论(Kunovich, 2009)。另有研究(Smith, 2001)认为,国家领土和民族宗谱两类模型是由来已久的,其中,前者源自西方,代表一种政治团体的利益,他们关心的是共同的制度、权力责任以及领土等,自由选择和民主自主是这种制度的核心。民族宗谱则是非西方模型,其源自非西方的世界,他们重视的是民族的利益,关心血统、出生地、生活地等利益是否为他人所侵占。很显然,重视国家领土模型者一定会重视公民标准,他们关心的是自由民主和通过努力使自身身份发生变化。因此,对其的重视不应当对移民和外国人的接纳度产生影响。需要注意是,在本研究中,我们证实了日本人的公民标准中只包含了“尊重政体和制度”“心理感觉”这两个部分,也许这也是公民标准这一概念的核心意义。

图4-5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及重要人口变量对移民接纳的影响

图4-6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及重要人口变量对外国人、外国公司及国际组织的影响
除认同标准外,对日本的骄傲自豪之情也对接纳移民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本公民对其国家的政治越感到自豪对他族的偏见就会越少,该结论也与以往的研究(Smith & Kim, 2006; Raijman, 2008)有一致之处。这可能反映出自信的心态会带来包容和接纳(吴鲁平等,2010)。此外,日本公民对本国文化领域的满意度并没有对接纳度带来太大的影响,这与美国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也是因为,同美国一样,日本国家文化自豪感水平整体也较高,可能导致天花板效应。
通过对日本的国家认同两个方面及其各两个子结构的分析,不难看到,日本,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的东方国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其国家认同确实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色。
第一,日本的“东方”标准?
在日本的认同体系中,一些西方移民大国常用的无民族传统意义的标准被他们看做是具有民族传统意义,而且得到了相对更多的重视。同时,对更加强调自由民族意义的公民标准的重视度却严重不足,日本在25个国家中几乎处在最不重视的国家行列。
这是否就是所谓的“东方”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呢?对于日本而言,其概念体系中的“语言”“国籍”与“血统”“生活地”等具有同样的意义。对于美国人而言,一个族群标准强的人,不会将“讲英语”纳入其标准体系,因为凡是移民到其国内的人们基本都是会讲英语的。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国内没有那么大量的移民威胁,所以,日语、国籍也就成了日本民族的同义词。
此外,日本公民对公民标准的过低重视也让人们不禁联想,日本这个国家是否仍然有着民族主义的倾向性。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出这样的推论,但是,也应当以此为契机,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国家或者非欧洲国家的认同状况进行多方位了解,以获取更全面的评价。
第二,自信心改变的“真相”。
日本公民的自豪感处在一个比较矛盾的状态,对文化自豪感排名位居世界前列,但对政治和经济的自豪感却相对较低,在25个国家中居于后位。这说明在日本公民的心中,其文化远比政治方面表现得更为优秀。
一般而言,对国家的自豪感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弱。我们相信,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有可能接触到更优秀的国家,而这种对比恰恰是自信心改变的更直接的原因。这可能就是自信改变的真相,这一规律在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也都存在着。同时,美国却由于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不仅没有陷入“学历越高者越不欣赏祖国”的怪圈,相反却激发了更多高学历者对美国的欣赏。因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论,即包括日本公民在内的所有公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与别国的对比之上的。对于日本,那个隐藏在背后的比较基准点可能就是美国。也许这才是各国公民建立自信心自豪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