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分析

首先,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见表5-1),北京和郑州两个城市的中学生在民族国家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倾向方面的表现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一方面,中学生的爱国意识更趋理性化,尤其是在回答爱国情感的相关问题中,很多中学生都选择了“其他项”,这些文字表达在统计分析中无法得到显示,但是其中很多观点更能体现出当代青少年的理性情感和真知灼见。关于这方面的分析,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中提及。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两个城市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以爱国认知为例,在测量民族特性时,我们问及“您心目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选择“缺乏公德心”的北京中学生占24.2%,郑州中学生占28.3%,选择“自私”的北京中学生占20.2%,郑州中学生占22.3%。不可否认,一个国家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并非都是积极的、正面的。目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中国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国人民的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发展却相对趋于滞后,这也正是我国现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城市中学生的选择,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的不满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确看到了我国公民素质不足的方面。而对青少年来说,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一问题,避免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目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表5-1 国家意识

其次,关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本研究主要以每个城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接待海外旅游人数这两个指标为依据,通过相关数据比较,得出北京的全球化程度较高,郑州的全球化程度较低。因而,我们推断,两个城市中学生在全球意识方面会有明显差别。

分析结果却说明,两个城市中学生全球意识的表现也趋于一致(见表5-2),只是在全球认知方面略有差别。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所选的两个样本框都是中心城市,而且出于便于量化的考虑,我们衡量全球化的指标相对来说有些单一。事实上,最能显现全球化程度的指标是信息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而这一指标比较难以量化,因此,本研究所反映的全球化对城市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

表5-2 全球意识

如果我们的这一分析成立,就可以推断出,信息的传播对中学生全球意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也涉及了相关的问题,包括“你浏览过国外网站吗?”“你的家人有出国经历吗?他们会经常向你讲述有关国外的事情吗?”其中北京中学生浏览过国外网站的占50.2%,家人有出国经历的占45.2%,会经常向他们讲述有关国外事情的占18.4%。郑州中学生浏览过国外网站的占48.2%,家人有出国经历的占42.0%,会经常向他们讲述有关国外事情的占12.7%。本道题在问卷调查中属于漏斗题,很多学生没有看明白这道题,也就没有回答,因而,这道题在统计中缺失值较高,有效百分比也就相对较小。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高。中学生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网络的钟爱,这样,他们就在获取信息方面占据优势,从而也就奠定了全球认知方面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亲人讲述出国经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他们的视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北京和郑州两个城市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程度并无明显差别。因而在统计分析时,本研究撇开了城市的分类,从总体上说明中学生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关系。

表5-3显示了中学生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相互关系,代表相关程度的伽玛系数(Gamma value)的大小在0与1之间,越是接近1,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强。代表总体显著水平的Approx. Sig<0.05,就说明相互关系显著。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伽玛系数为0.545,显著水平为0.000)。

表5-3 中学生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关系

二 中学生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各主要变量的交叉分析

为了比较全面详细地体现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之间的相关程度,我们对两者包含的主要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共有九组关系。

1.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各变量的关系分析

(1)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城市中学生的国家认知与全球认知的伽玛相关系数为0.392.这说明两者是成正相关的(见表5-5),中学生爱国认知程度越高,全球认知的程度也越高(见表5-4)。也就是说,中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比较深入了解的同时,也会关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乃至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全球问题。一方面,他们对国内情况的认知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渴望对中国以外的国家,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更多的认识。以对世界经济的了解为例,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就考察了中学生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看法,有45.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有52.5%的学生不仅看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很审慎地认为“跨国公司的过度发展会导致其控制中国经济”的结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完全持否定态度。中学生有这种比较客观的判断,应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如我们也考察了中学生对国家政治和世界政治的看法。有80.2 %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政治制度优越”。为了了解中学生对世界政治的认知特点,我们以美国的“9 ·11”事件和俄罗斯的人质事件做对比,观察他们在对不同国家发生恐怖主义事件的认识态度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赞成这两种事件都“是全人类的悲剧,各国应该共同努力抵制国际恐怖主义”的占所调查中学生比例的75.9 %。也就是说,无论以国内还是国外的事件为背景,他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态度基本上是一致和积极的。

表5-4 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

表5-5 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

(2)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分析

从分析的数据来看,中学生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情感)也呈正相关(伽玛系数:0.141,显著水平:0.005)(见表5-7),但是相关程度不算高(见表5-6)。本章第一部分的实证分析告诉我们,中学生全球认知程度越高,对于全球的认同情感也越高。但是,由于地域的关系,国家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青少年对国家的认知应该先于他对全球的认知,因而就会影响其对全球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个体对国家哪些方面的情况感兴趣,处于好奇的心态,相应地也会想知道不同国家或全球在该方面的总体发展情况。而有关全球意识的情感方面又是建立在全球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是通过全球认知间接作用获得的,相关程度相对小一些。

表5-6 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

表5-7 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

(3)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分析

从本章第一节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指标,中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和全球行为倾向表现出更高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不仅维护国家利益,而且关注全球利益。从行为倾向上看,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从分析数据来看,民族国家认知与全球行为倾向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伽玛系数:0.271,显著水平:0.000)(见表5-9)。民族国家认知的程度越高,全球行为倾向的程度也越高。我们认为,民族国家认知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是否具有理性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中学生正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比较正确和理性的认识和对全球问题的了解,才会在责任意识方面兼顾到全球利益。因为在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解决全球问题是每个国家都应承担的责任。在提及全球环境这一问题时,有83.8%的中学生都选择了“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也许可持续发展在他们那里是懵懂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祖国是伟大的,日益强大的中国应当在国际舞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表5-9 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

2.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各变量的关系分析

表5-8 国家意识(认知)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

(1)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分析

通过爱国情感与全球认知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关系也是呈正相关的(伽玛系数:0.141,显著水平:0.005)(见表5-11)。爱国情感的流露是通过自豪感、归属感和民族自尊心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在对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两个指标的测量上发现城市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逻辑上是相当矛盾的。这一逻辑矛盾表现为,既“羡慕和向往西方国家的优越环境”,同时又赞成“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源于学生对国外情况的了解,而这又得益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当今中国,信息的开放和流动程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要了解中国以外的情况非常便捷。在这一点上,最值得强调的两种技术形式是电视和因特网。电视实现了图像传播的大众化,使本民族的成员能够跨越“想象”的边界,直接了解自己同胞以及其他族群的形象和生活;因特网则增加了个人获得的信息量并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性。这样,通过多渠道的了解,“发达国家制度的完善”、“良好的人文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等都符合中学生直观上渴望美好事物的心理。而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他们又更加渴望祖国的强大,希望更多人学习汉语、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没有表现出弱化趋势,总体水平仍比较高,而且理性程度有所提高。这一点是在测量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时,通过问卷中的定性资料得出的。当问及“听到国外人批评中国人的反应如何时”,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在回答其他选项中他们认为“会气愤,但也会分清对与错”“正确的虚心接受,不正确的,与其辩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与其讨论,了解我国的不足之处”。

表5-11 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

表5-10 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

(2)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分析

如前所述,中学生爱国情感仍然比较强烈。当提及“我非常热爱我的祖国”时,有78.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成”。与爱国情感有所不同的是,全球意识表现在情感方面还是相当模糊的。相对于国家实体来说,全球或世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好把握。我们只能从作为一名世界公民的自豪感方面来测量,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学生占70.0%,这个结果已经相当乐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城市中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人类整体意识。

分析显示,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在情感方面也是紧密联系的(伽玛系数:0.303,显著水平:0.000)(见表5-13)。从全球认知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学生们在全球层面上的知识获取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而才会有对国家事务和世界事务比较客观的判断。这种判断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爱国情感的盲目性,同时对全球化发展的正面成果的认可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更加博爱的情感。所以,具有爱国情感并不表示排外,也并不能表示不喜爱其他国家,不具有世界公民的情怀。

表5-13 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

表5-12 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

(3)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分析

这一组变量的相关程度相对来说较高(伽玛系数:0.416,显著水平:0.000)(见表5-15)。应该说,中学生爱国情感程度越强烈,就会越看重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但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自尊心,与关注全人类利益的行为倾向并不冲突,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表5-15 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

表5-14 国家意识(情感)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

3.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各变量的关系分析

(1)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与全球认知也是相互联系的(伽玛系数:0.351,显著水平:0.000)(见表5-17)。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问卷中的定性资料予以解释。全球认知包括对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的了解。在对世界政治的认识方面,也包括对自己国家与其他各国关系的了解和判断。而在中国,中日关系可谓典型。当我们问及中学生“对抵制日货的看法”时,许多同学都从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各抒己见。认为“中国应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现在的经济是全球性的,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合作的增加,一个产品已经不能单纯地打上某国的标志,抵制日货在很多方面得不偿失”“国与国应平等对待”、“要相互交流”等。我们认为,这一部分中学生正是基于对两国关系的了解,才会有比较冷静的判断。而反映到爱国行为倾向当中,就不会那么偏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全球认知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可以避免或者弱化他们的狭隘和极端民族意识。

表5-16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

表5-17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认知)的关系

(2)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分析

中学生的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情感)的正相关程度不高(伽玛系数:0.221,显著水平:0.000)(见表5-19)。中学生全球意识表现在情感方面,除了具有初步的世界公民意识外,还表现在他们认同的多元上。他们对“我既爱自己的祖国,又喜欢其他的国家”持赞成和比较赞成态度的占69.0%。而这种情感并没有消解中学生的爱国意识。

表5-18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

表5-19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情感)的关系

(3)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分析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果是最为特殊的。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的程度相对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程度要低(见表5-22、表5-23)。而它们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在9组关系中却是最高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以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说个人利益也不是很确切,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肯定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可以说,他们表现得更务实,不会冲动地说“我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而是说“有限的贡献,但仍为国家着想”“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尽力做些事”,等等。所以在爱国行为倾向方面他们的选择和回答比较多样化。

表5-22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

表5-23 国家意识(行为倾向)与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关系

在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权衡上,中学生表现得比较理性化,在两者利益没有明显冲突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后者,有83.4%的人认为“地球只有一个,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城市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全球政治参与意愿。在这方面,我们给出一个假设,“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在网上进行公开投票”,愿意参与的学生占73.6%,参加的原因选项中占比例最高的是“想投出正义的一票”。中学生这种积极的政治参与意愿说明,他们对类似于联合国的超国家组织有了一定的认同。因而中学生的认同是向多元的趋势发展,但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的程度相对较低,但是在特定的领域却表现得相当活跃,即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方面。在问及“你认为自己能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做些什么”时,选择相关正面选项(如“从自身做起,维护首都形象”“想成为奥运志愿者”)的占82.3%。这也体现了中学生在体育领域的民族国家认同更加强烈,也许是由于这个领域的竞争是公开的,而且得到了升国旗、奏国歌等象征符号的支持。因此,中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和爱国行为倾向在不同领域的表达程度会有所不同。

表5-20 中学生国家意识(行为倾向)的程度

表5-21 中学生全球意识(行为倾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