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一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我国青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在实现社会科学理论与青年主体两者结合上,跨出了明显的一大步,这是本书最大的优点和学术价值。后续研究如能以偏重于建设性反思的新型现代性为理论框架,在青年主体方面增加代表性和覆盖面,并注意增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就会更加有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郑杭生
本书以国内外大量经验事实为证据,充分论证了青年价值变迁中出现的全球化与后现代化趋势,无论是对青年价值观研究,还是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本书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研究者依据中国经验数据提出的概念工具或理论命题,如“价值结构的多重性”(即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化价值观同时并存于中国青年的价值结构之中)、“全球价值观与国家价值观之间具有共生关系”等,凸显了中国青年价值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变迁的非线性等具有本土化意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全球化和后现代化理论中某些理论预设或命题的超越与创新,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青年的价值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景天魁
在任何国家,青年都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行动最为积极的一群。尤有甚者,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而言,青年一代既受到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着变迁的进程;他们的所思所为典型性地标志着社会变迁的发展及其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所忧所喜、所恨所爱还会在未来的年代里形塑社会变迁的指向和归依。在这个意义上讲,理解青年就是理解迄今已经发生的社会转型,理解青年就是理解我们社会的未来!
吴鲁平所编撰的《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一书,立基于实证调查的资料,依托于理论思考的洞识,试图对当下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做出全景式描述,并对其间所显露的基本特性、内在含义以及源流脉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初步的解释。书中的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说了同一主题,既启发着我们进一步展开思考,又供给了展开深入思考所必需的实证材料,因而值得我们精研细读。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张小劲
《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一书围绕青年价值观这一核心主题,跨越时空,对比了多国青年的价值观变迁,探讨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机制。视野高远且聚焦,剖析全面而深刻,为读者勾画出了不同国度青年的价值观发展形态与特点的清晰图景。该书基于国际化比较,着力揭示了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多元特点,这既丰富了价值观领域的研究内容、拓展了研究思路,又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改革极具参考价值。大量的实证调查,国际化数据库的利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等,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也为后续的有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姚梅林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会随着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本书通过跨文化的对比,分析了中国青年价值观的现状;同时探讨了在后现代价值观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行为方式;更可贵的是,本书的作者总结提出了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上的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陈英和
《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一书以全球化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为主线,以定量和定性实证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托,沿着空间、时间线索梳理各国、各类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和特点。该书不仅呈现了不同国家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概貌,还对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各类背景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丰富、完善了青年价值观的有关理论。值得称赞的是,本书对中国青年价值结构多重性的着力刻画为全球化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为后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佐证,同时又凸显了中国青年特有的价值风格。
——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教授 严文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