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1卷/2018/No.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在民主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影响下,民众的权利意识与结社热情被唤醒,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与发展起来,并逐渐在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陈成文、李冰仙,2004: 177~179;杨丽等,2015: 5~12);与此同时,尤其是在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公众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公众多元的需求,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亦受到批判与反思,“治理”成为学界的新兴焦点。治理理论强调打破政府“一家独大”的传统做法(菲利普·施密特、赫宁,2016: 1~26),引入包括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其中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学者们的关注点。由于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特征,在公共事务中有效地弥补了国家与市场的诸多不足。本文所采用的“社会组织”这一称谓源于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取消‘民间组织’的叫法,启用‘社会组织’概念”(胡锦涛,2007: 4~5),但是为了尽可能还原文献,文中个别地方会出现“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等称谓。

近年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作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诸多研究聚焦点互为交织,厘清其中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方向有助于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可能的启发。而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另一种可能,即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利用Cite Space工具通过文献的共被引关系来挖掘整个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大主题下的脉络图景,进而廓清其研究基础,探索研究热点。Cite Space是一个用于探测科学文献发展趋势及模式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工具设计基于“科学知识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基本假设,而科学知识是由不同领域的科学文献样本数据源所表征的,从而进一步推论,源自正文及参考文献所形成的网络可以展现出科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并反射出研究域的整个图景,而网络结构的变化会反映隐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结构的变化(肖明等,2011: 91~95)。目前国内利用Cite Space工具的论文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且其研究专注于某个具体的技术发展,如纳米技术、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前沿(程景民、李欣彤,2017: 128~132;侯剑华、刘则渊,2009: 23~30)、航空航天工程前沿(梁永霞等,2008: 303~312)以及碳排放(张苗等,2017: 933~937)等,公共管理领域应用较少。本文希望能够借助Cite Space工具挖掘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