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诚信评价方法

既然诚信是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诚信水平有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诚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一个量化的认知。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对诚信进行评价。百度百科对信用评价定义的第一条是:信用评价是以一套相关指标体系为考量基础,标示出个人或企业偿付其债务能力和意愿的过程。

现行的信用评价是对个人或企业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的评判,与我们普遍认为的信用在覆盖诚信所包含的范围上是大大缩减了,从人或企业的社会行为缩至为人或企业的偿付债务,而把非经济性行为如守时、信守承诺、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等道德行为统统都排除在外。因此,现时生活中流行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完整的,需要探究一套更为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人或企业的综合信用水平。

在这一信用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应该包含人(或者组织机构)的所有社会行为,而不仅仅包含人的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

一、诚信评价概述

诚信评价一般是指依据某种标准,通过对与某个人或某一组织机构相关联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后对其做出某种价值性判断。例如,我们常常会说某个人不靠谱,或者说某个公司没信誉,“不靠谱”“没信誉”就是对人(或者组织机构)诚信度的评价。

首先,诚信评价要有标准。诚信是一种社会属性,属于道德范畴,尽管没有严格的客观标准,但还是存在相对的社会标准。譬如,社会要求个人信守诺言,对于自己承诺的事,一定要履行承诺。这些承诺不仅包含在商业活动中,也包含在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商业活动中严格按照合同履约是一种标准,社交活动中按时赴约、热心帮助、信守诺言也是一种标准。我们常说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一种标准,我们就是用这杆秤来衡量他人是不是诚信,是不是值得做朋友。

其次,诚信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断。诚信标准确立以后,就要观察、调查被评价者的社会行为,并将其与诚信标准进行对照分析,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诚信。不经过认真的观察和调查,就难以得到被评价者真实的社会行为信息,就无法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也就得不到评价结果。为此,在观察和调查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系统地收集真实信息,既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妄加推断,一切都要以事实为依据。

再次,诚信评价要有科学的方法。诚信评价自古就有,但大多是属于主观的判断,没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到了近代,西方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始研究诚信,并获得了系列的成果。20世纪,国际上逐步推出了5C要素、3F要素、5P要素分析方法,并推出了著名的FICO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在上世纪末推出的个人征信系统就是参考了FICO体系,结合中国特色的一套诚信评价体系。

最后,诚信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二、现行诚信度的评价或测量方法简介

国际上对形成和影响信用的因素有多种分析方法,如5C要素、3F要素、5P要素等等,主要是从个人的品行、偿付能力、资金、抵押担保及条件等多方面来考察个人的信用状况。如美国信用报告协会要求美国个人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原则上必须遵循Creditscope-2000表格格式,其中包含人口统计资料、流水账信息、公共记录、就业资料和查询资料等;美国著名的FICO评分模型中所关注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五类,包括客户的信用偿还历史、信用账户数、使用信用的年限、正在使用的信用类型和新开立的信用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将个人信用信息指标体系分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公共信息、特别信息和其他信息五个大类;上海资信指标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信息、个人赊购与缴费信息、公共记录信息、查询信息等;深圳鹏远所征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商业信用记录、社会公共信息记录和特别记录等。

纵观全球信用评级系统,有关个体信用评级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FICO体系,三大信用评级机构Equifax、TransUnion和Experian也都采用了FICO系统。

FICO体系的主要评级要素如下:

(1)支付历史(payment history),权重35%。涉及过去的支付违约记录,例如断供房产被拍卖;被催债(如拖欠信用卡被收账公司追讨);罚款(法庭判的或者庭外和解都算);个人破产(这个国内可能没有);因欠税被税务局查封财产等。

(2)债务负担(debt burden),权重30%。是指个人的负债水平,欠债越多,评分越低。FICO具体的算法没有公布。

(3)信用历史(length of credit history),权重15%。是指个人有信用记录的时间,时间越长越好。

(4)信用种类(types of credit used),权重10%。是指个体曾经使用过的信用种类,种类越多(信用卡、房贷、消费贷等等),得分越高。

(5)近期信用查询次数(recent searches for credit),权重10%。申请信用的过程,就是提高杠杆的过程,比如买房买车,要申请贷款,贷款的时候,需要对申请者的信用进行查询,即所谓hard pull。申请一次,会扣一定的分数,对信用分数造成一次负面影响。(当然,FICO也考虑到了你需要从几个不同银行分别申请,最后决定哪家贷款便宜,在短期连续hard pull的时候扣分不是每查一次扣一次,而是会合并。)

芝麻信用评价体系的指标系统如下:

(1)身份特征(15%),包括个人的学历、职业、职位等等。

(2)信用历史(35%),主要看支付宝账户历史和征信系统的数据。

(3)履约能力(20%),主要看余额宝数据。

(4)人脉关系(5%),包括支付宝钱包绑定、通讯录导入的人脉信息。

(5)行为偏好(25%),主要是消费行为,即看淘宝系统的消费模式。

三、个人社交信用的评价方法

纵观当下流行的信用评价体系,包括国外FICO体系、我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以及芝麻信用体系,它们基本上只关注人们(机构)社会行为中商业交易活动中的支付行为,而忽略了人们(机构)的其他社会行为,特别是个体的社交行为。由于评价方法不能覆盖被评价对象与信用相关的各种要素信息,这样的信用评价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是不是诚信(或者靠不靠谱),主要关注的是该人在日常社交活动中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不是符合社会对该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期待,是不是能够积极履行对他人的承诺等等,商业行为中的支付行为只占很少的比重。另一方面,诚信度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历史性指标,只有与之共同成长、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和家人对主体最了解,个体在某次商业活动中支付行为违约可能是当期个体支付能力有限,或者是由于信息不及时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个体主观上并没有不诚信的故意,因此,不能以个体某一次商业活动中的支付不及时行为就得出该人不诚信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评价个体的诚信度的基础应该针对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来评价,而不应该单单评价个体的商业行为中的支付行为。

由此可见,

个人的诚信度=个体全部社会行为的诚信度=个体的社交行为诚信度+商业交易行为的诚信度

这里的商业交易行为诚信度测量方法可以参考当前社会流行的诚信度测量方法,比如参考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指标。

1.社交行为信用评价维度

社交行为诚信度是个体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诚信相关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坦诚度、热情度、社交习性、履约行为四个维度。

坦诚度。坦诚度主要表现在社交活动中是否能与朋友以诚相待,当有困难时是否愿意以恰当的方式让朋友共担,有资源时是否愿意与朋友分享等等。

热情度。当朋友有困难时,能否积极主动给予帮助,特别是有能力帮助朋友时,是否积极主动地伸出友谊之手。一般人认为,热情度与诚信度没有直接的关联,实质则不然。因为体现诚信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动机就是主体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履行责任,能够积极主动履行责任才能称得上是诚信,被动应付根本就称不上诚信。这是因为在社交活动中,求助者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确定被求助者是否有能力去帮助自己,只有被求助者自己知道能不能帮助朋友,他可以选择帮或者不帮。如果他选择热情地帮助求助者,则说明他内心非常坦荡,愿意将自己的资源与朋友分享,帮助朋友解决问题。反之,如果是一个不诚信的人,极大的可能是他会告诉朋友“对不起,我没能力帮你”。

社交习性。是恪守本分还是喜欢夸夸其谈,是铁骨铮铮还是阿谀奉承,是有一说一还是东拉西扯,是在社交活动中判别一个人是否诚实的重要标准。诚实的人在社交活动中一定是恪守本分,实事求是,而不会夸夸其谈,吹牛拍马。而不诚实的人则相反,他们善于见风使舵,一切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无利绝不起早。

履约行为。履约行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言必果”。社交中的履约行为包括是否按时赴约,口头承诺的事是否完全照办等等。社交活动中的履约行为不同于商业交易中的履约行为,具体表现在:

口头承诺。日常社交生活中,熟人朋友之间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所做出的承诺不会像商业行为那样签署正式的协议,一般都是口头承诺,对违反承诺(违约)也不会有明确的惩罚。守信用的人对口头承诺也会非常认真,答应朋友的事,不管大小,都会信守诺言,按时保质保量履行承诺。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不会严肃对待社交中的承诺,所以经常信口开河,无所不能,遇到真有朋友请托时,只能尴尬面对,久而久之,在朋友圈内便留下“不靠谱”的印象。

无法律强制性。社交生活中承诺的事务,一般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例如,朋友约了晚上6点聚会,有人偏偏7点才到;同事请求帮忙填写一份报告却偏偏忘了,这样的不守约行为并不会带来法律上的惩罚,但长久下来,朋友对该人的诚信度肯定会有负面的看法。

琐碎小事。社交生活中涉及诚信的事务一般都是琐碎的小事,并不会涉及重大经济或社会责任。但即使是琐碎小事,对请托者可能非常重要,如不能守约,可能对请托者带来伤害。尽管这样的伤害涉及经济利益不大,但对感情伤害却很大。

频度高。社交生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诚信的行为融合在这些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发生的频度极高。

从上述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测量个人的诚信度,不仅要测量个人的商业交易行为的诚信度,还要测量个人的社交行为的诚信度,两者的结合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体的诚信度。相比于个人的商业交易行为,个人的社交行为更广泛,更丰富,更能客观反映一个人的真实信用水平,所以,社交行为的信用指标在个体的综合信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比商业交易行为的信用指标更大。

社交行为诚信度的评价主要是定性化的评价,很难严格进行定量化评价。尽管是定性化评价,我们仍然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对个体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价。为了提高评价的精准度,我们可以将构成诚信度的各种社交行为特征因素分成十个等级,从一到十,一代表该特征因素的最低值,十代表最高值,例如:

为提高社交行为信用评价的可信度,还可以增加不诚信社交行为发生的统计数据,这样,对某个个体的社交信用评价就变成了朋友圈朋友主观评价加不诚信行为客观评价,对评价的可信度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2.社交信用评价的置信度

社交圈中不同类别的朋友对特定对象的评价会带上感情色彩,对好朋友的评价会给高分,对一般朋友的评价打分会较低;利益关系也会影响打分,利益一致时打分会偏高,有利益冲突时打分会比较低;交往频次也会影响到信用评价,交往频次高的人,对被评价对象了解更全面,更深刻,社交信用评价值就更可信,而交往频次低的朋友,由于对对方并不完全了解,单凭一两次的交往,给出的评价的客观性就存在一定的疑问。所以,朋友圈内不同类别的朋友、存在利益关系或利益冲突的朋友、交往频度不同的朋友给出的社交信用评价的置信度是不同的,需要给出不同的置信度水平,以提高信用评价的科学性。

一般而言,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交往最密切,了解最多,但由于家庭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真正能做到“大义灭亲”的人不多,故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交信用评价一般会偏高。同学、同事和部分邻里关系之间的交往频度尽管低于血缘关系,但由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像家庭成员之间那么紧密,故这三类人群之间的社交信用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其置信度也最高。一般的熟人之间,由于交往频度低,且大部分是事务性的交往,情感交往少,彼此之间了解也不深刻,故其社交信用评价置信度较低。

社交信用置信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0代表百分之百不可信,1代表百分之百可信。具有较高置信度的人际关系给出的社交信用置信度取值在0.6~1之间;具有中等置信度的人际关系给出的社交信用置信度取值在0.3~0.7之间;具有较高置信度的人际关系给出的社交信用置信度取值在0~0.4之间。

3.社交行为信用评价模型

一个人的社交行为信用评价,应该通过他的社交圈中的人来对该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评价。

设定社交信用评价指标包括坦诚度评价指标、热情度评价指标、社交习性评价指标以及履约行为评价指标,设定待评估用户一共有n个人脉关系,其中第i个人脉关系对待评估对象的置信系数为ki(0<ki≤1)。假如第i个关系用户对待评估对象的坦诚度评价指标为C1i,第i个关系用户对待评估对象的热情度评价指标为C2i,第i个关系用户对待评估对象的社交习性评价指标为C3i,第i个关系用户对待评估对象的履约行为评价指标为C4i,则该待评估对象的第j个维度的信用值为:

再对社交特性评价指标Cj(j=1~4)赋予权重,例如,C1的权重为20,C2的权重为35,C3的权重为15,C4的权重为30,最终便可以计算出C的社交信用值为:

C=20×C1+35×C2+15×C3+30×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