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汉语文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文法学研究的崎岖山路上,如果说退休以前是“路途修远”而“上下求索”,那么退休以后就是“反顾游目”而“往观四荒”。反顾往观,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为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两位老前辈。

一位是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人黎锦熙。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为对象的系统而完整的语法学著作。其最大特点是首创以“句本位”为指导思想而建立起一个新的文法体系,认为该体系“退而‘分析’,便是词类的细目;进而‘综合’,便是段落篇章底大观”。并且首次明确了单句的六大成分及其内部关系,即六大成分确定为三个层次:“主语,述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副词附加语——附加成分”;具体分析时则采用“中心词分析法”,一举找出句中的各个成分。这个语法体系及其析句方法,至今在教学及研究中仍被广泛使用,是有很大影响的传统语法学的典型代表。

另一位是进一步完善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史存直。他在研究方面长期坚持传统语法学观点,1970年即写成《关于汉语语法体系》的长篇论文,提出了一个与各家语法体系都不尽相同的新体系。1982年出版《语法新编》,进一步把他的一整套语法观点具体化了。先生认为,建立语法体系必须注意三项根本原则:句本位原则;形式与内容对勘而以形式为纲的原则;句法与词法对勘而以句法为纲的原则。他一再强调,“研究语法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用词造句的种种格式”。经过多方比较,他认为黎氏吸收了西洋“学校语法”以形式为纲的优点,未陷于烦琐。不过,由于黎氏“未看清汉语和印欧语的基本差别,因而未能彻底摆脱西洋语法的影响”。于是先生对黎氏的体系进行了若干修正。其要点是:一、把黎氏六大成分的三个层次改为两次划分,即“主要成分(主、谓)”和“次要成分(宾、补、定、状)”;二、析句时把主语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提示主语”;三、把宾语分为“受事宾语”与“关涉宾语”。先生逝世十周年后的2005年,其遗著《文言语法》于中华书局出版。正如潘文国教授于该书序言所说:“先师之《三论》《新编》《句本位》三书,均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之论述,今见《文言语法》,当可知先生于古今汇通尤倾过全力。先生以其所力主之‘句本位’理论,贯穿始终,复益以中外异同之比,及古今相承之意,其心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