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

按照传统的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其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是其出发点。在其一系列著述中,马克思对这两种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进行了公正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对其不同的形态从“类型”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和划分,切中肯綮地指出其症结:唯物主义体系中的“纯粹唯物主义”坚持客体至上原则,特点是“敌视人”,“直观唯物主义”坚持自然至上原则,关注的只是人的自然性、生物性,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坚持观念至上原则,追求绝对化了的“理念”或“自在之物”,“主观唯心主义”则坚持自我至上原则,追求个体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既不是从观念、精神、自我出发,也不是单纯从客体、自然、物质出发,而是从它们之间关系的现实表现和变化发展出发,从实践出发的。因为实践不是凝固的点,不是僵化的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一种过程、一种活动。实践是人的世界或现存世界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同时,人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这是对僵持于本原问题上抽象的还原论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