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结论部分,总体上阐述问题提出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十一章为结论与展望,重在梳理研究的重要结论,指出本书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二章从认识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耦合观——系统间耦合衍生的复合生态型理念及其运行,方法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的测度等,时空性——快速城镇化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四个角度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耦合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分层分类综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构成论研究多,生成论研究少;概念界定不一,研究方法重叠;理论成果难以与实践对接等问题。
第三章界定并明晰本书研究中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等概念,具体比对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追溯耦合、系统耦合及协同等概念的形成、内涵的深化及外延的扩展;阐述耦合系统已有的存在形式,环境—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最后,总结了耦合系统研究中的方法论指导,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等系统科学理论体系。
第四章具体包括耦合关系的确定、耦合效益的分析、耦合原则和耦合系统运作模式;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组成结构、生成要素、特征和功能;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含义、特征、条件和目标。
第五章从Logistic方程的引入、耦合系统熵变模型的建立、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的建立三个角度展开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演化机理论述。运用逻辑斯蒂曲线方程将区域耦合系统分为倒退型、循环型、停滞型和组合Logistic曲线增长型。引入耦合熵的概念,将耦合熵进一步分为耦合规模熵、耦合速度熵和耦合结构负熵,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熵变模型。最后构建了四个子系统多个序参量的协同演化模型,以两个序参量为例建立了系统演化模式和方向。
第六章通过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指出数据包络分析DEA适合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纵向和横向决策单元的多输入、多输出、多目标评价。定义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四个子系统内部、两个子系统之间、多个子系统之间、耦合系统的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和协同发展效度,围绕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建立了DEA输入、输出指标集。
第七章选择DEA模型、模糊数学理论,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评价了河南省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时间序列上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1990—1993年、1998—2004年、2007—2008年、2010年几个时间段内耦合系统的发展效度、协同效度、协同发展效度均为1,而1995年、1996年、1997年、2009年几个年份是协同有效、发展非有效,1994年、2005年、2006年几个年份是协同非有效且发展非有效。空间序列上评价结果将河南省18个地市的耦合系统协同发展分为四类,第一类地区有郑州、开封、鹤壁、漯河、周口、济源,其DEA效率值等于1,表明此类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耦合、协同发展状况很好。第二类地区商丘、许昌、平顶山DEA效率值介于0.9281—0.9382,此类地区协同发展良好。第三类地区有焦作、南阳、安阳、濮阳、洛阳,属于中级协同区域,第四类地区有信阳、驻马店、新乡、三门峡,属于初级协同区域。
第八章提出河南省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经济系统坚持“三化协调战略”、“产业带动战略”,三化协调的关键点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关键是构筑创业就业、培训、安居“三位一体示范区”。产业带动战略主要实施路径有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承接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区转型升级。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推动河南省社会保障改革。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第九章综合运用DEA模型和模糊数学理论,从纵向和横向两层面入手,评价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态。纵向结果表明内蒙古1990—1992年、1995—1996年、1999年、2001—2004年、2007年、2009—2010年几个时间段内耦合系统发展有效、协同有效、协同发展有效;而1993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几个年份是协同有效、发展非有效; 1994年、1997年、2005年、2006年、2008年几个年份是协同非有效且发展非有效;横向结果表明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在全国31个地区中居第四类,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仅为0.5146,处于初级协同状态,资源投入、环境投入冗余率高,未来应积极采取协同发展模式。河南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在全国31个地区中居第四类,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仅为0.4857,处于初级协同状态,环境投入、经济投入冗余率高,社会、生态系统产出不足率高,未来应积极采取协同发展模式。
第十章从战略层面、路径选择和实施措施三个层次阐述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对策。战略层面应构建科技支撑下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导入耦合分区原则进行治理;路径选择上应立足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耦合生态旅游和产业旅游,构建“大金三角”和“小金三角”产业旅游区;实施层面提出生态移民过程中创业园、安居园、培训园的“三园互动”机制,避免落后地区产生习得性困境。
(二)本书的创新点
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创新性探索:
第一,研究重点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诸要素及多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耦合效应、耦合原则、耦合介质、耦合运行模式等,探索耦合形成的内在机理。国内外较多文献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构成论层面,缺乏生成论透析,从构成论的角度侧重于对系统要素、组成结构的分析,而缺少对系统内在机制、运行机理、要素与要素结合界面、介质等内容的探讨。同时,对两两或者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协调度研究较多,多系统(三个以上系统)研究较少,即使部分文章考虑了多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侧重于其中某两个系统或者以两个系统间的研究进行替代。
第二,引入耦合熵的概念,进一步细化为耦合规模熵、耦合速度熵和耦合结构负熵。在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演化机理分析中,导入熵的概念,将“耦合熵”作为一个尺度衡量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耦合演化过程的有序程度,建立了耦合熵计算公式。具体考虑耦合系统形成时的规模、速度、结构,将耦合熵进一步细化为耦合规模熵、耦合速度熵和耦合结构熵,耦合规模熵衡量系统规模在内外环境中的适宜度,耦合速度熵反映耦合过程中速度不同产生的无序度,耦合结构熵也称耦合结构负熵,反映结构的有效性及其对有序度的影响,相应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包括系统内部、系统与环境之间熵流的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熵变模型。
第三,提出构筑科技支撑下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功能区、“大金三角”、“小金三角”产业旅游区、生态移民的“三元互动”机制,力求理论与实践创新,并已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进行试点。生态经济功能区不同于生态功能区,在内蒙古建立生态经济功能区旨在解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经济结构失衡、生态型无碳化、零排放生产问题和技术进步下产业高端化的“三个问题”,完成内蒙古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追随型经济,向先导型经济、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和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的“四个转化”,最终实现构筑中国北方绿色长城、打造东北亚经济网络中心、建成国家生态型能源重化工高端产业基地“三个目标”;界定了产业旅游的概念,提出构建“呼—包—鄂”大金三角产业旅游区和“乌海—阿拉善—蒙西”小金三角生态产业旅游区;提出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尝试构建创业园、培训园、安居园的“三园”,实现安居、培训与创业的结合等彻底消除生态贫困的有效途径;提出内蒙古等落后地区要谨防发展过程中的“习得性困境”。
[1]贺丰果、刘永胜:《减少雾霾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政策建议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期。
[2]严俊乾:《论国家治理视域下的雾霾问题》,《世纪桥》2014年4月20日。
[3]曹风中:《可持续发展城市判定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3期。
[4]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第20页。
[5]以上相关数字均来自世界守望组织(World watch Institute)所编写的《世界现状2006》(State of World 2006),www.worldwatch.org。
[6]潘岳:《说说我们的“环保民生指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月20日,http:// news.xinhuanet.com。
[7]资料来自全球能源网,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ep/423625.shtml。
[8]根据201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在“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9]深圳新闻网:《联合国报告称2011年世界人口将破70亿》,http://www.sznews.com,2011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