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8月15日晚上:成都—北京;

8月16日晚上:北京—成都;

8月17日晚上:成都—北京。

这是某两日我的日程表。日不暇给又分身乏术,一周上万千米的飞行已习以为常,一年内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距离也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了。时间是稀缺资源。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工作、家庭、休闲与睡眠之间分配好时间?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于你于我,它是价值观的表达;于家于国,它则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是一门科学,研究居民如何使用时间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可为制定正确、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然而,尽管国际上关于时间配置已是相对主流的研究领域,而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却面临数据的严重缺失。这也正是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撰写《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一书的初衷。

时间数据的学术价值。时间利用调查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成熟于20世纪中后期,是研究人们生活方式、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逐步展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逐渐上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国内因缺少大范围、多活动类型、不同群体的调查数据,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寥寥。3年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杜凤莲院长就上述问题与我做了探讨,并由此设想就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做一个全国性的大调查,最终得出了这份报告。我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这不仅是因为杜凤莲院长的想法体现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感,还因为该报告的发布将弥补中国学术界对非市场活动和时间配置方式等问题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时间数据的现实意义。关注时间问题,是关注改善民生,关注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每天,老百姓需要工作多长时间,耗费了多少时间浏览手机,有多少时间用于夫妻间交流,又有多少时间用来陪伴孩子与父母?《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了中国居民的劳动与休闲时间,反映了智能手机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还勾勒出中国式夫妻关系,这些都将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一书由内蒙古大学主导、西南财经大学和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学者参与完成。2017年,通过“中国高校数据调查共享平台”,项目组在除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份进行了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时间利用调查与传统的调查模式有很大区别,为确保调查的顺利实施,项目组在调查技术和执行过程中都克服了诸多障碍并完成了大量创新,如时间调查问卷的访问界面形式与传统电子问卷不同,项目组在问卷上通过时间控件添加了日历安排表;在具体的访问过程中,项目组区分了家庭与个人,使主访和陪访能够同时进行,并且支持在线和离线家庭成员信息同步;整个调查系统的设计能对家庭成员在特定维度上进行甄别,并保证完成2/3的家庭成员访问量。时间利用调查收集的数据客观、细致、全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最终成为高校数据联盟数据库的内容。

高校数据联盟是由我发起并于2017年正式成立了数据调查共享平台。除内蒙古大学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和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之外,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加入了该平台。各方在调查执行策划、技术革新、数据使用及数据库建设上进行资源共享和运用,并在各自的特色领域开展了调查研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真实进步调查、暨南大学的中国家庭就业调查、浙江大学的农村家庭调查、北京大学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南京审计大学的基层治理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公共事务满意度调查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普惠金融调查等。我们致力于用数据来讲出中国的故事,让政府用我们的数据来制定政策,最终让数据造福百姓生活。

最后,感谢《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为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是为序。

甘犁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