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书法五千年
从远古到两汉
闻名中外的甲骨文
发现与研究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因病在药物“龙骨”上发现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文化价值。
先秦时代的人习惯占卜,专职的贞人可以从龟甲或兽骨的裂纹上判定吉凶,然后记录在甲骨上。这种占卜的记录,也叫卜辞,因为是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便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多见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人不管多大的事,都要占卜,如祭祀、征伐、田猎、年成、疾病、旅行、天气、生育等各个方面,都要先求神鬼天命。甲骨文多是殷人占卜的遗物,所以它也叫占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文字、殷契。
1933年,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按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方法、字形、书体等十个标准,将甲骨文分期为五个时期。这些标准中,与研究书法有关的包括:贞人,即书家;字形,即文字点画结构;以及书体,也就是书法体势和风格。
刻辞卜骨/商
牛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传),英国伦敦市大英博物馆藏。
甲骨文一般是刀刻的,或刻好后填朱,个别是用朱、墨所写而未刻。也就是说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或者先写后刻。甲骨文线条刚劲有力,有直线、曲线;单刀,或者双刀。往往是中粗端尖,点画起止仍用方圆方法,直画中略有曲意,线条点画丰富多彩。字形为长方,以对称、横竖、斜角线条居多,方圆曲直线条组合意味深长。
特征及风格
甲骨文的句子构成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差异不大,包括主、谓、宾,还有修饰语。《说文解字》中提出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就有体现。它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者属文字的构造规律,后两者则是文字的使用方法。
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分期,总结为五个时期:第一是商王盘庚至武丁时期,风格最为突出,也最为精细。
武丁是商诸王中最杰出的帝王,执政时国势旺盛。那时的甲骨文字契刻有力,手法粗放刚峻,大字雄浑粗犷,小字端庄俊秀。
刻辞卜骨/商
甲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结构和布局
甲骨刻辞,有的是契刻者先把字中的横竖笔画分类,再旋转骨片契刻,即先刻文辞中所有字的竖画,再旋转骨片90度,原来的横画也按上面的方法刻。武丁时的卜辞为了突出美观,刻完后,再涂上朱或黑色。这种契刻方法规范了甲骨文字的横竖笔画,也促使汉字慢慢形成方块布局。甲骨文中许多篇章的字与字、行与行的布局上都有大处着眼、构思缜密的特点。有横看成行,纵看成列的感觉,就像军阵,方正严谨,如《殷契卜辞》第165片的干支表。还有纵无行、横无列的,纵横交错,浑然一体。
刻辞卜甲/商
牛甲,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