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城市人口基本保持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约为56∶44。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在农业经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村经历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之后,乡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乡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下发了18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中1982—1986年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可以说谱写了中国改革进程的5个辉煌篇章,因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所以,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而2004—2016年的连续13个中央一号文件,可以说是统筹城乡进程中的13座新丰碑。中央持续把支持“三农”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连续出台13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之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这无疑凸显了旅游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旅游业界应积极响应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乡村旅游真正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瞩目。旅游业界更是对文件中提出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度关注,并就如何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展开热议。
一、站位更高,意义更大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改革、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站位更高,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建筑风格规范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二是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年人均收入,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三是能直接为农副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刺激农业经济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更能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让农民就地实现城市化,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回乡就业问题,推进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整体改善乡村面貌。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乡村旅游发展还可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可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让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不离土、不离乡,实现脱贫致富;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句话,乡村旅游是做增量,与其他产业是互促并进的关系。
二、内容更细,政策更实
与以往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旅游的内容,单列一条,且条文内容更加细致、政策措施更加实用。
文件首次提出要使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此外,还提出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将乡村旅游细化为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等内容。
文件首次明确鼓励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乡村手工艺等;首次提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提出了房屋、土地、森林、文化等农村资产资源的旅游发展利用方式;提出了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等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财政金融具体措施。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有条件的农村景区化、资源产品化和农民就业多元化。同时强调“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 ⋯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这些举措都将快速改变当前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面貌,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文件的一个重点是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基础建设。同时,文件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以缓解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明确乡村旅游不再是农业部门或旅游部门单个部门的事情,呼吁多部门共同参与,让农业、旅游、住建、文化、林业等部门都能从中找到工作抓手和着力点。
三、主动作为,推动发展
文件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部门,旅游部门要积极贯彻文件要求,把乡村旅游作为“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作为,全面参与乡村旅游的全过程、全链条,使乡村旅游办起来、办下去。要与农业等部门精诚合作、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应当在引领消费新热点、扩大消费导向、促进旅游投资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要立足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特色优势,从市场需求入手,把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引领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机制;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休闲旅游理念,加强自主创新,探索特色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注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打造。
旅游部门要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协调作用;要以旅游为切入口,加强研究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要坚持乡村旅游与农产品生产、乡村生态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绿色高效发展模式;要将“乡”和“村”共同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开放空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乡村公共服务的主客共享。
乡村旅游发展涉及部门众多,旅游部门需要主动作为,协调各方,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要主动承担一些查漏补缺工作,重视人才培养、服务标准制定、市场营销等工作,更好地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此外,乡村旅游发展尤其要注意平衡工商资本参与和农民权益保障的关系。相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规则,确保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乡村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它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使乡村转化为重要的游憩地,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明的进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的都市圈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大批较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因此,在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形成了“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已超190万家,年接待旅游人数已近10亿人次,经营收入达3500亿元,并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2015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带动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的“十三五”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被置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重要的地位加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