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打假
“真他X的冷啊!”
尽管早有准备,出门的时候加了好几件衣服,但是在三九天的室外站了将近两个小时,秦谊只感觉自己的四肢都已经彻底冻僵,有一种不再属于自己的麻木感。至于秦谊身上,则已经落满了雪花,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雪人一样。
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雪也下得很大,差不多下了能有二十公分的厚度,不过比起程门立雪那俩哥们可是差远了,宋代的一尺大概有三十公分,他们可是坚持到下了三十公分的雪。
“这是在用生命作秀啊!老樊,你怎么还不起来?我都快坚持不下去了!”
可能是因为冻得太狠,秦谊甚至感觉脸上正在轻微的发烫。汉代可没有抗生素,感冒死人可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别折腾来折腾去,曹操吕布关羽还没给自己绿帽子,自己先把自己折腾死了。
也就在秦谊在那里通过胡思乱想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时,一辆华丽的马车从远处缓缓走来。眼见有人要从这边路过,秦谊也是非常识趣得给这辆马车让了一下道。一开始秦谊还能通过这种程度的互动获得一些热量,但现在他已经被冻透了,活动这么一点儿根本没有任何的效果。
“小郎君,这么冷的天在这里干什么啊?赶紧找个地方避一下雪吧!”马车的车夫可能是看到秦谊还算是识趣的面子上,忍不住提醒了一下秦谊。
“我约好了今日拜访老师,但是老师好像睡着了,我便在这里等着老师醒过来再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严格来说,这个赶马车的粗人,其实并不是秦谊属意的观众,但本着一名演员的修养,秦谊还是按照早已经想好的台词表演了一番,不过冻得有些厉害,秦谊这话说得有些不利索。
当秦谊说完这话之后,马车车门却是被推开,一只掀着帘子的手出现在马车御者旁边,这是一只老年男性的手,因为秦谊透过漫天的飞雪看到了这只手上面的老年斑。
御者赶紧把马车停了下来,然后将脑袋伸进了马车之中,不一会儿便把头送车里面缩了回来,然后对着秦谊躬身说道:“我家老爷乃当朝少府,有请郎君到车中一叙!”
我勒个去!这竟然是少府这种实权部长级高官的马车!当听了这个御者的话之后,秦谊脑袋也是嗡得一声,自己这是撞大运了吗?炒作竟然一下子便被这种实权高官给看到。
当朝少府是谁呢?南阳人阴修。
穿越前的秦谊是不知道红朝国资委老大叫什么名字,但现在的秦谊作为大将军府内小吏,虽然只是一个临时工,但却是把主要的大佬们都给记住了,毕竟少府一职可是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之一。
不过秦谊对当朝少府的了解也就这些,知道他的名字和籍贯,再就是他曾经在颍川干过一段时间的太守,这还是阴修到大将军府拜会何进时秦谊听宋晨说的,作为世家子弟的宋晨,对这些官员的工作经历可比秦谊要熟很多。
说起来,这个阴修其实和秦谊那个破落户的老师樊立都是四姓小侯之后,他们南阳阴氏因为祖上出了一个让光武帝念念不忘的阴丽华而成了汉室外戚,但是比起已经败落的樊氏,南阳阴氏依旧是现在响当当的顶级士族,这是人比人气死人。
现在被一个部长级高官看到了自己尊师重道的行为,秦谊也是心中大喜,他这次的表演虽然定位为炒作,但是很有可能最后的结果是根本炒不起来,因为他秦谊还有另外一个当事人樊立,都不是那种有话语权的人物,秦谊也是担心最终能够炒作成什么程度。
毕竟强如刘玄德,打黄巾、战袁绍混了十来年都没有混出个名堂来,等救援北海之后被天下名士孔融那么一吹,这才拥有了后来那么高的声望。
现在遇到一个九卿级别的高官,如果能够把他忽悠住,借他的口给自己宣传一波,秦谊想不出名都难。
而成功忽悠了荀彧给自己出主意的秦谊也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这阴老头的智力撑破天也就80,能忽悠住智力95的荀彧,再忽悠一个80的还不是手到擒来。
想打这里秦谊也是赶紧打扫了一下身上的雪花,对着御者微微一笑,然后从他身边爬上马车钻进了后面的车厢里。
少府这种实权九卿的马车果然不简单,秦谊在外面还没看出来,这里面可算是别有洞天,地方非常大,坐上四个人完全没有问题。此时此刻,一个五十余岁身着华服的老人正在那里闭目养神,并且完全没有睁开的意思。
秦谊曾经远远见过一次阴修,眼前这个老者的确是阴少府,不是什么冒牌货,也是赶紧在车上向阴修行礼道:“下吏大将军府书令史秦谊见过阴公!”
而在听了秦谊的自我介绍之后,本来眼睛闭着的阴修也是马上睁开了眼睛,上下打量了一番秦谊。
虽然也是锦衣玉食养起来的,但五十岁的阴修看上去却很是显老,就是说他六七十了也有人相信,双眼的眼神已经有些浑浊,但是在望向秦谊的时候依旧让秦谊产生了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紧张感。
被这么一看,本来自信满满的秦谊突然感觉自己像是泄了气一样,他能够忽悠住荀彧是因为知道荀彧的政治倾向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荀彧的同志,但是面对着这么一个完全看不出深浅的老人,秦谊终于有点儿发虚了。
“秦书令,大冷的天你在这外面待着干什么?我之前好像听你说了几句,但是没有听清楚,心中好奇所以请您上来一叙。”
秦谊吞咽了一口口水,这才正色说道:“下吏曾经在太学中学习过,以太学博士樊立樊文渊为师,今日大将军府中休沐,谊特意前来向文渊先生请教问题,只是文渊先生不想竟然突然睡着了,我不忍打扰先生,便在这里等着老师醒过来再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比起后世的公务员好像还差点儿,但是比起996来说却是不错的福利。秦谊也是和樊立说好了,选择了这么一天休班的下雪天来完成自己的炒作。
“如此说来,秦书令倒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好学生,这件事情倒是能够大书特书一下,让后世铭记一下,定然成为一个美谈,流芳千古!”听了秦谊的话之后,阴修微微一笑,淡淡说道。
阴修这话说得很平淡,完全听不出其中蕴含着什么特别的情绪,但是秦谊却是被这么一个九卿的气场给压制得难受异常。
隐约之间,秦谊觉得阴修似乎对自己的行为不是很信任,正欲为自己辩解几句。却是在张嘴的那一瞬间,秦谊突然记起了阴修的一段做官经历,他是在颍川做过太守的。想到这里,秦谊再也不敢隐瞒,赶紧伏在车厢地板上对阴修扣头行礼道:“下吏出身边鄙但却想着能够做出一番事业,便与太学中的博士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想要炒作一番,以此来博取名声积累声望!下吏知错了!”
看着秦谊这一开口便全都招了,阴修也是稍微有点儿意外,但之前那张平静的脸上总算是露出了一丝笑意:“既然你已经做好了沽名钓誉的打算,为什么到了我面前却把自己的打算一口气全都说了出来?”
“下吏并不太擅长说谎,虽然之前早已经积累了许多说辞,但是面对阴公心中有愧,竟然半句也是说不出口!”
秦谊可不是良心发现,而是突然记起了阴修曾经做过颍川太守,而给他出主意养望的荀彧便是颍川人,谁知道阴修和荀彧是不是认识,万一从荀彧那里听来了自己想要养望的事情,自己岂不是越描越黑。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荀彧和阴修有什么PY交易,但是秦谊却不敢赌,一旦赌输了自己在阴修这种老牌士人中的名声那就彻底臭了。索性便全招了吧,有这么一条小辫子抓在阴修手中,说不准阴修还能提携一下自己,使功不如使过啊。
“对了,你叫秦文合是吧?”
“对,下吏表字文合!”阴修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也是让跪在地上的秦谊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自称有“称名不称字”的习惯,所以秦谊一直都没有主动说出自己的表字文合,但是阴修知道自己的表字,也就是说阴修多半从那里听说过自己,很有可能便是颍川人荀彧,自己这次的坦白从宽还是起到了作用。
“我曾经担任过颍川太守,在那里我提拔了钟元常、荀公达还有郭公则等人,但这些人都不如荀文若和我的眼缘,也是结下了一段忘年之交!”
钟元常是钟繇,郭公则是郭图,听完了阴修的这段自白之后,秦谊也是忍不住撇了一下嘴,幸好自己当时没有硬撑着说谎,要不然现在真是洗不白了。不过这个阴修也真是交友广阔,搭上他多半能有不少好处。
“下吏也是非常佩服荀君的见识和品德,前几日有幸得识荀君,也是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更快得成就一番事业,荀君建议我养望。下吏也是忍不住想出这么一条歪路,实在愧对荀君!”既然阴修提起了荀彧,秦谊也是没在隐瞒把这件事情给说了出来,估计荀彧已经把自己这事告诉了阴修。
“文若说你心怀汉室,拜托我对你多多关照几分。本来想着找机会到大将军府的时候认识一下文合,既然在此偶遇,作为长辈,我就想要对文合多说几句,也算是传授一下我的人生经验!”
“阴公请讲!”听阴修提起荀彧竟然找少府这种九卿关照自己,秦谊心中也是很感动,如果自己能够活到荀彧被曹操--逼死,到时候一定多给他烧点儿纸钱。
“文合,你知道赵宣吗?”
“知道!”秦谊本来是不知道赵宣其人的,但是接受了秦宜禄的记忆之后却是知道了这人的事迹,没办法太出名了。
赵宣是山东青州人,他在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不够,还干脆就住在墓道里了,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他因此而名闻天下。
后来汉朝名臣陈蕃来到青州担任刺史,慕名前来拜访这个大孝子,却发现赵宣有五个不到二十岁岁的儿女,也就是说赵大孝子这二十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墓道里面忙着造人。
这事在秦谊这个后来人看起来没啥大问题,但是在汉朝人的是非观念里面却是虚伪到极致,结果陈蕃登时勃然大怒,立即剥夺了州郡给赵宣的各种荣誉称号,宣布其罪状,并把赵宣关到了监狱里面。
“有些事情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你今天用这个骗来了好处,将来你肯定要加倍得还回去!”
“下吏明白!以后一定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这种自欺欺人之事!”想起赵宣的下场来,秦谊额头又是冒了一把汗,要不是荀彧和阴修打过招呼,弄不好现在阴修就来打假,一旦打假成功,声名狼藉的自己也就不用混了。
“好了,文合你是聪明人,我今天该说的话也已经说了,以后的路还是你自己走的!我还有事要做,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聊吧!”
“多谢阴公教诲!谊没齿难忘!”
既然阴修已经下了逐客令,秦谊也是非常识趣得赶紧告辞。等下了马车之后,又是一阵寒风吹过,秦谊在车上出了一身汗,现在湿哒哒的内衣冻透了后贴在身上感觉更是酸爽。
秦谊却无暇顾及,只是恭恭敬敬得一直对着阴修的马车保持着行礼的姿势,直到阴修的马车消失在了秦谊的视线之中。
——我是聪明人太多傻子不够用的分界线——
彧与少府阴修书曰:“秦文合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子绪、伯然诸人不如也。其人,并州上士也。”——《季汉书·荀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