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收藏选购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紫砂壶的部件构造

传统的紫砂壶,其结构分为壶盖、壶身、壶底、壶嘴、壶把等。无论是口盖的配合还是嘴、把的形态式样,又或者是壶底的结构处理,这些都会体现出造型的立体感,实用和艺术美感的联系,从而决定一把壶的视觉美。

壶纽

壶纽亦称“的子”,为方便摘拿壶盖而设计。壶纽的大小比例和形态式样常与壶身上下呼应。其变化丰富的造型,是紫砂壶设计的重要部位。常见的有几何形纽、桥形纽、仿生纽、融盖纽四种。

(1)几何形纽:光壶中最常用的纽,呈圆珠形、圆柱形、立方形等,常取壶身的缩小造型与之呼应。易于拿捏,简洁映衬是这种壶纽的最基本的要求。

立方形纽

圆珠形纽

圆柱形纽

(2)桥形纽:形似拱桥而得名,有圆条、方条等。也有纽上加设单环、双环的,如“曼生葫芦”,此种俗称串纽。壶盖的气孔常设在桥形纽下方,因此在使用中是不便于通过按住壶盖气孔断水的。

桥形纽

石瓢纽

桥形纽

单环曼生葫芦

清代·双环福寿壶

(3)仿生纽:是花器常用的壶纽,形象生动,造型精致写实,其中主要有兽形纽、瓜蒂纽、树桩纽、花蕾纽等多种多样的造型。

兽形纽

树桩纽

瓜蒂纽

(4)融盖纽:顾名思义是壶纽与壶盖融为一体,也可以称作一体纽,不单独设立独立壶纽,盖沿通常大于壶口,以方便拿捏。

融盖纽壶

壶嘴

紫砂壶的壶嘴又称壶流,是除去壶身外,用来控制出水的部件统称。一般把整体部件称作流,流顶部件称作嘴。壶嘴的风格要求和壶身、壶把统一,粗细大小都决定着紫砂壶主体的平衡。根据其造型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一弯流、二弯流、三弯流和鸭嘴流。根据其与壶身的衔接方式,又可分为:明接和暗接。最后根据其出水的途径还可分为:独孔、网孔和球孔。

壶嘴造型

一弯流形似鸟啄,也叫“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常见处理方法有向上和向外两种,和壶身相接的位置较高。

二弯流根部比较大,通常出水较为流畅,用明接和暗接的处理方式均可。

三弯流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壶嘴根部整体脱出,在靠近身筒处多出一道弧线,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流形制比较简洁,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的处理都有。可分下粗上细的“剑流”和上下等粗的“筒流”。

鸭嘴流也称“鸽嘴流”,常用于壶口较大甚至和身筒直径相接近、几乎无壶肩的壶式上,状如壶口附加的半漏斗形出水口,比如僧帽壶。

一弯流向上

一弯流向外

二弯流

三弯流

直流

鸭嘴流

粘接方式

明接。嘴和把与紫砂壶身筒相接处表现的外形清晰明确,线条干净利落的处理方式称为明接。

暗接。与明接相反,即嘴、把与壶身相接处采用过渡线条,连接处仿如自然延伸而成的处理方式叫作暗接。

注:在同一个壶嘴或壶把上,可以同时使用明接和暗接两种处理方式。

出水途径

独孔。清代以前基本采用单独一个出水孔的方式,但这种出水途径无法阻隔茶渣,现已少见。

网孔。清中期开始至今,出现由多个小孔排列聚合而成的网孔,是目前最常见也最实用的一种出水途径。

球孔。20世纪70年代为出口日本设计的一种出水方式,是一个独立的半高尔夫球体,其上网孔密集,倒扣于独孔之上。出水流畅爽快,只是孔内易留茶渣,清洁不够便利。

明接

暗接

上明下暗

独孔

网孔

球孔

对于使用的影响,壶嘴在制作时需要保证内壁的顺畅光洁,并且在壶身的安装位置也有讲究,需要考虑到出水的水压问题和收水回力。其长度、形状、高低、弧度以及根部出水孔的位置和排列都严重影响着紫砂壶的出水凝聚性和断水爽快感,决定了这把壶是否能够出水七寸不散花,收水利落不留涎。流涎即流口水的意思,但是有些壶型因为壶嘴特定形态造成了容易流涎水,这和工艺水平并没有关系,如西施壶、文旦壶等。

在造型艺术层面,壶嘴的线条变化对整把壶的形制影响也非常深远,嘴部的高昂或塌陷,流部的线条曲直过渡,都可以说是体现了紫砂壶的独特精神面貌。

文旦壶

壶把

壶把常见的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样式。其中端把至少由两个支点固定于壶身之上。横把常见的支撑点仅有一个。而提梁根据其具体形态,支撑点数目不同。

(1)端把。端把也叫圈把,是最常见的紫砂壶把型,和壶嘴分别安于壶身两侧,相互对应,俯视观察,端把和壶嘴、壶纽呈一条轴线,垂直安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具有端庄之感。

(2)横把。横把源于砂锅之柄,俯视观察,横把在与壶流呈90°角处安装,多为较粗大的管状手柄。把的位置,就是出汤时身筒旋转的中轴,便于大幅度倾倒茶汤。如唐羽壶。

(3)提梁。提梁是从壶肩或壶壁处向上伸出形成的闭环,以手提不碰到壶盖为佳,提梁壶常用于冬日煮茶。位置上分提梁和提壁,材质上分硬提和软提,装饰上分素提和花提,形态上又分绞提、单提、双提和叉提。因此说,提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提梁,壶提从身筒的肩部起提。提壁,提身与身筒融为一体,外沿处于同一平面,从身筒壁部起提。

端把

提壁

硬提梁,指壶提的材质与壶身的材质一致。

软提梁,壶提的材质与壶身不同,壶身上仅装纽,俗称“活络提”。

素提,提身光素无装饰。

花提,提身有装饰。

绞提,壶提由数根细提绞合而成。

单提,指一根提梁。

双提,指并列分置的两根提梁。

叉提,单提在前,双提在后。

壶把样式虽然众多,但无论是何种造型,都应该以方便把持作为首要条件,并且风格表现也应与主体保持一致,做到与壶嘴线型相似对称展开,与壶体要协调呼应。

提梁

叉提

壶盖

紫砂壶的盖主要分为压盖、嵌盖、截盖三种。无论哪一种壶盖,和壶口的配合都应达到直、紧、通、转的效果。即子口深直不易掉盖,壶盖严丝合缝,旋转爽利不迟滞,即使筋囊器或方器也能变换角度后准确对接且严密吻合。

(1)压盖。压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盖子中间鼓起的称“虚盖”,凹陷的称“海盖”,为平板的称为“平盖”。其部位间转折过渡均用脂泥镶接,融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压盖

(2)嵌盖。压盖是嵌于壶口内的样式,有平嵌盖和虚嵌盖之分,能准缝如纸之隙者最佳。平嵌盖是制作时在壶口同一泥片中切出的,故收缩一致,能够与壶口呈同一个平面,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俗称“地包天”。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压盖为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样式,如同在曲线或直线的壶体上截割一部分做成壶盖,截割断口做成壶口。分开制作的盖、口不仅要大小合适,合上后也要完全吻合,两者外轮廓还须成为一条完整的线条,故技术要求较高。

嵌盖

截盖

壶底

壶底的样式主要分成三种:一捺底、加底、钉足。其形式处理会对紫砂壶的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一捺底。一捺底是指壶底为了置放平稳,使壶的底部向内凹进。此种壶底在圆壶上较为常见。

(2)加底。加底为使壶更平稳美观,因此在紫砂壶的底部额外加制一个圈底的器足类型。

(3)钉足。钉足有三钉足和四钉足之分,为使器型不呆板并且置放平稳,因此在紫砂壶底部加制钉形底。常见于口小底大的壶型。

一捺底

加底

三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