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强 Qiánɡ
强姓为中国第297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14%。约25.2%分布于陕西省,35.2%分布于安徽、江苏、甘肃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青海、山东、浙江等省亦多此姓。望出弘农郡、扶风郡、天水郡、丹阳郡。
强姓有丹阳堂、敦本堂、扶风堂、弘农堂、浚渠堂、仁山堂、忍耐堂、天水堂、五云堂、务本堂、永芳堂、朱丝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唐朝强循,为雍州司士参军,时值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发生旱灾,人畜因缺水多渴死,他发动群众开渠引水,解决了吃水问题。其子孙以“浚渠”为家族堂号。
北宋三司户部判官强至(1022—1335),杭州(今属浙江)人,生有5子,俱进士及第,官任群牧,人称“五云”,子孙以“五云”为家族堂号。
清湖广等处儒学提举强以德(1268—1335),号仁山,江苏无锡人,子孙以“仁山”为家族堂号。
有人说强、疆字通,强姓有Qiánɡ、Jiānɡ两种读音,错了。强、彊字通,今天的强姓一部分来自古代的彊姓,但都读作Qiánɡ,并不读Jiānɡ。
强姓有以下几个主要来源:
春秋郑厉公时大夫彊(强)鉏(?—前679)之后。公元前697年,大夫祭足专政,历公使雍纠杀祭足,事泄,彊(强)鉏杀雍纠,厉公逃到蔡国避难。公元前679年,郑厉公复位,彊(强)鉏被杀。
强氏,姜姓,春秋齐公族。东汉王符(85?—163)《潜夫论·志氏姓》春秋齐公族有士氏、强氏,《路史》误合为士强氏。
彊(强)氏,姬姓。春秋卫灵公子郢,字子南,生公孙弥牟。弥牟,以父字为氏称子南弥牟。弥牟生子南会,子南会生子南彊(强)梁,其后别为彊(强)梁氏;后省为彊(强)氏。
强姓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
出春秋楚国令尹斗强(鬥彊)之后。
出春秋齐国公族公孙强之后。
出汉武强侯王梁之后。
这些说法有没有根据呢?没有。
古代少数民族也有强姓:
十六国时略阳氐族姓。前秦宣昭皇帝苻坚(338—385)皇后即出这一支强姓;强皇后弟强平(?—256),前秦左光禄大夫。
金代女真族都烈氏,汉姓为“强”。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强姓:满族强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都哩氏、强恰哩氏、强奇里氏。都哩氏,即金代女真族都烈氏。清代包衣达(内务府管领)强効,后改隶汉军,子孙融入满族。有人说,满族强姓或出鄂屯氏。据说“鄂屯”在满语中意思就是“强大”。但是,据笔者所知,“鄂屯”在满语中意思是“槽”,鄂屯氏后来改了曹姓,并没有听说改强姓。还有人说,锡强氏也改了强姓,但据笔者所知,锡强氏改了席姓。回族、藏族、朝鲜族、侗族、傈僳族等民族也有强姓。
强姓历史人物,除前边提到的外,还有:
彊(强)剑,春秋晋大夫。
彊(强)瞻,汉初功臣,封繁侯。
彊(强)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光武帝时臣。
强循,凤州(今陕西凤县凤州镇)人,唐大理少卿、右庶子。
强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祠部郎中、学者;次子强浚明,尚书郎;三子强渊明,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
强以德(1268—1336),无锡(今属江苏)人,元湖广等处儒学提举。
强珍,北直沧州(今属河北)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南京右通政。
强存仁,南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
强兆统,陕西宝鸡(今宝鸡市)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吏部主事。
强克捷(?—1808),陕西韩城(今韩城市芝阳乡赵庄村)人,祖籍江苏溧阳(今南京市溧阳区),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河南滑县知县;子强望泰(1793—1844),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四川成都水利同知。主持都江堰治水,功劳卓著。
强行健,清代篆刻家、医学家。

郭子仪(697—781)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谥忠武。唐代名臣,由武状元而至宰相,历经武则天至唐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