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86/25790286/b_25790286.jpg)
138路 Lù
路姓为中国第165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9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72%。约49.2%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3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7.5%),25.9%分布于安徽、山西、甘肃、陕西、江苏5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为陕西第10常见姓。望出平阳郡、清河郡、襄城郡、陈留郡、安定郡、东阳郡、河南郡、京兆郡、颍川郡。平阳郡路氏,出汉初伏波将军路博德之后。路博德,西河平州(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平州,古属平阳郡地,所以路姓望出平阳郡是不错的。但近年来有人以为平阳郡当作阳平郡,这是因为南北朝时阳平清渊(今山东临清)望族有路氏,隋唐时路姓亦为阳平(今河北馆陶一带)、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贝州临清(今山东临清)大族,河北馆陶、山东冠县、山东临清都属古之阳平郡地的缘故,所以说路姓望出阳平郡也不无道理。但姓氏郡望乃古时所定,似不宜任意改变,还是以作平阳郡为宜。
路姓有安定堂、北六门祠、陈留堂、传恭堂、东阳堂、河南堂、截蒲堂、京兆堂、临淮堂、内黄堂、平阳堂、清河堂、尚德堂、五金堂、襄城堂、颍川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汉宣帝时路温舒,幼时家贫,截蒲叶当纸习字,后官临淮太守。他曾上书言“宜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子孙以“截蒲”“临淮”“尚德”为家族堂号。
北京史学家路振(957—1014),相传其5岁通《孝经》《论语》,时谓天才、奇才、金不换,人称“五金”。子孙以“五金”为家族堂号。
路姓有两个主要来源:
路氏,姜姓。相传黄帝封炎帝后裔于路,子孙以国为氏。路国,商末周初国灭,西周、春秋时为齐国潞邑,其地就在齐国都城临淄近郊,现在大概已是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的地儿了。
路氏,妘姓。黄帝6世孙陆终第4子求言,初封于郐,其地在今河南密县、新郑、郑州一带,后别封路,子孙以国为氏。路国,在今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
路姓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
帝喾之孙玄元封路中侯,路中地方的人后来以路为氏。
西汉时有路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东汉时改潞县,许多人以潞为姓,后改路姓。
出于周官路正之后。路正,就是负责筑路和负责道路管理的官。
传说金兵包围汴京,宋高宗赵构外逃,路遇金兵盘问,装聋装哑,指路为姓。他的后裔有一支以路为姓。
这些都是于史无征的说法,并不可信。
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路姓:
路氏,隗(Guī)姓。西周、春秋时有潞子国,为赤狄所建。故城在今山西黎城南。公元前604年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或省作路氏。
山越族有路姓,山越人,为秦汉时期百越人的后代。东汉和三国时期分布在东南地区及今江西等地山区。三国时期东吴围剿山越,山越人自此融入汉族,谓之庐陵路氏。
匈奴族之一支屠各人姓。西晋时黄石屠各族首领路松多。北魏太平真君间有泾州屠各族起义首领路那罗。
鲜卑族没路真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路氏,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复称没路真氏。隋唐时又改路姓,后融入汉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路姓,例如:朝鲜族路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太原(忠州)路氏、北青路氏、大元路氏3望(本贯)。其先中国人。满族路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布察氏、安达拉氏、禄叶勒氏。蒙古族、回族、彝族、壮族、侗族、景颇族、白族、傣族、仫佬族等民族也有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