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④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⑤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⑥!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注释】
①“邦畿千里”句: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都城。畿,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止,居住之地。②“缗蛮黄鸟”句:引自《诗经·小雅·缗蛮》。缗蛮,鸟叫声。止,栖息。③“穆穆文王”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美好。朱熹注“深远之意”。於,叹美词。缉,继续。熙,光明。④“瞻彼淇澳”四句:引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制作骨器、玉器的工艺。一说,用刀切割,用凿雕凿,是使器物成形;用锉锉平,用沙石打磨,是使器物平整光滑。比喻治学做事有深浅次序,精益求精。一说加工骨器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叫磨。淇,水名。澳(yù),水边。菉,同“绿”。猗猗,美盛貌。斐,文彩貌。瑟,庄严、严密的样子。僩,威严、武猛的样子。赫、喧,显赫盛大的样子。,忘。⑤恂栗:恐惧。⑥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音“呜呼”。
【大意】
《诗经》说:“天子的都城周围方圆千里,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说:“鸣叫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一角。”孔子说:“对于居住,知道自己应该居住的地方,人可以不如鸟吗?”《诗经》说:“德行深远的文王啊,继续发扬着他光明的德行,总是认真做他所应该做的。”他做国君,做到了仁;做臣下,做到了敬;做儿子,做到了孝;做父亲,做到了慈;和国人交往,做到了诚信。《诗经》说:“看那泗水的岸边,翠竹那样茂盛。有文采的君子,治学修身像雕琢骨器玉器那样切磋琢磨。严密而又武猛,显赫而盛大呀!那有文采的君子,让人忘不了呀。”如切如磋,是说他的做学问;如琢如磨,是说他的修身;瑟兮僩兮,是说他恭敬谨慎的态度;赫兮喧兮,是说他威严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兮,是说他的德行达到至善的境界,百姓是不会忘记的。《诗经》说:“啊!不忘前王的恩德!”后代的君子都能敬重贤者,亲爱亲人,百姓都能享受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快乐和应该得到的利益,这就是因为永远不忘先王的恩德呀。
本章是解释“止于至善”。全章引用《诗经》的四段话,分别说明四点意思:第一,要“知其所止”,明确自己应该达到的至善的目标;第二,提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不同地位、身份下至善的具体要求;第三,追求至善应有的态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恭敬谨慎的态度学习、修身,才能达到至善的目标,得到百姓的赞许;第四,追求至善,要不忘先王之道。
“知其所止”,确立人生目标,也就是人生的理想信念,是修身的首要问题。“知止而后有定”,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努力的方向,不为一切邪恶现象迷惑和动摇。《论语》说“志于道”,《孟子》说“尚志”,都是说的这个问题。在对至善的追求中,历代先贤成就了伟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人生的理想信念,既有古今中外人所共同的常道,也随时代的发展变迁和个人的具体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先贤的理想信念是民族的优秀传统,包含着为人的常道,应该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要认识时代要求,自觉地融入时代潮流,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①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注释】
①无情者:隐瞒真实情况的人。情,实也。
【大意】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没有诉讼案件才好!”使隐瞒真相的人不能随意胡说,使百姓有高度的敬畏之心,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本章是解释本末,怎样才是知本。审理个别案件,只是治标,是末。只有使百姓对法制有敬畏之心,自觉遵守,罪犯不能靠谎言掩盖罪行,才是治本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