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库仑定律
一、电荷和电荷量
用塑料尺与衣服摩擦几下,能够吸引纸屑、羽毛等轻小物体,如图9-1所示。若将塑料尺与验电器接触,验电器的箔片立即张开。这是由于摩擦使尺子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如图9-2所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图9-1 摩擦起电
图9-2 验电器
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带负电,原子核里的质子带正电。通常情况下,物体所包含的正、负电荷是等量的,对外呈电中性,即不带电。当物体包含的正、负电荷不等量时,物体就带电。例如,用绸布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绸布由于获得电子,负电荷过剩而带负电。可见,物体带电过程是电子的转移过程。
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常用Q(或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C(库仑)。质子和电子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电荷量的数值e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实验还表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等于电荷量e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叫做元电荷。密立根测量元电荷(以及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电荷通常可取
e=1.60×10-19C
二、电荷守恒定律
摩擦前的绸布和玻璃棒都不带电,它们的电荷量为零。摩擦后,它们所带的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量的代数和仍为零。若让它们接触,又都不带电了,这种现象叫做电荷的中和。研究各类电荷重新分配的过程后发现:不论电荷在两个或多个物体间如何重新分配,电荷量的代数和必定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守恒定律之一。在宏观或微观过程中,从未发现过违背电荷守恒定律的现象。
三、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多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1736~1806),于1785年利用库仑扭秤研究了静止的点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所谓点电荷是物理学中的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
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个规律叫做真空中的库仑定律,如图9-3所示。
图9-3 电荷相互作用
用公式表示
(9-1)
式中,F、q、r的单位分别是N、C、m,K叫做静电力恒量,由实验测得K=9.0×109 N·m2/C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应用上式计算时,电量可取绝对值,F的方向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来判断。如果一个点电荷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点电荷作用时,那么它受到的静电力,是各点电荷对它的作用力的合力。
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与万有引力定律有相似之处。
【例题9-1】 在氢原子中,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们之间的距离r=5.3×10-11m约为本身半径的105倍,可看成点电荷。求氢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库仑力。
解 根据式(9-1),氢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库仑力
【小实验】
将一段金属导线对折后穿过绝缘的瓶盖,导线上端弯成圈状,下端弯成小钩,钩上两片很轻的金属箔,金属箔长约20mm,宽约5mm,两金属箔片尽量靠近。将此瓶盖盖在玻璃瓶口,带金属箔片端插入玻璃瓶内,即制成一个验电器,注意保持瓶盖和玻璃瓶干净和干燥,然后就可以用制作的验电器来检查摩擦后的几种物体是否带电了。
讨论:
按照附录Ⅱ所给的数据,算一算氢原子核与电子的万有引力,你会看到,它远小于库仑力。因而,在研究微观世界的各种物理过程时,万有引力可忽略。
习 题
1.选择与填空题
(1)使一个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这三种方式中,电荷既没有被创造,也没有被消灭,只是________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________移到另一部分,而且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也被称之为________定律。
(2)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元电荷的电量为________;一个电子的电量为________,一个质子的电量为________;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是电子或质子电量的________倍。
(3)关于点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
B.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
C.足够小的电荷就是点电荷
D.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4)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2.一顾客在购物时,很难打开新塑料袋,如果请你帮忙,如何打开?
3.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用细绳悬挂着的一小块泡沫塑料,若塑料被吸引,能断定它一定带正电吗?若塑料被排斥,能断定它一定带负电吗?
4.电荷量是4.8×10-8C的电荷中含有多少个元电荷?
5.“电荷量不相等的两个电荷,它们相互作用的库仑力的大小也不相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6.在真空中,电荷量为2.7×10-9C点电荷q1受到另一个点电荷q2的吸引力为8.0×10-5N,q1与q2 间的距离为0.1m,求q2的电荷量。
7.两个相同的均匀带电的小球,分别带q1=1C,q2=-2C,在真空中相距r,作用力为F,请问:①将q1、q2 电荷量均加倍,相互作用力是多少?②只改变q1、q2 电性,相互作用力是多少?③将距离r增大至2倍,相互作用力又是多少?④将两球接触后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又是多少?若要使F不变,应如何放置两球?
阅读材料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電”字。 古人对电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雷电。
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云雨至则雷电击”,明确地提出云与雷电之间的关系。在其后的古代典籍中,关于雷电及其灾害的记述十分丰富。明代张居正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详细地记述了闪电火球的大小、形状、颜色、出现的时间等,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认为:“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南齐书》对雷击有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描写了雷电电流将佛面的金属膜融化,而木制窗户仍保持原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雷击现象描写更为详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共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由于漆器、刀室是绝缘体,宝刀、银扣是导体,所以才会发生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