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观察人生
曾国藩的另一个工作,便是观察人才。当时的北京,一方而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一方而又是文化中心。四方的名流学者,都集中于京都。曾国藩知道凡做大事业而成功的人,以物色帮手为第一件要事。京都为人滞物渊薮,十多年的京官毕活,使他得到不少人才和观察人才的经验。曾国藩做京官不久,便结识了很多人才,据他家书中说: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采、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蕙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年二十七岁;张筱浦之妹夫朱廉甫,名琦,广西乙未翰林,吴莘畲,名尚志,广东人;吴抚台之世兄,应作人,名文寿,浙江人。此四君者,皆闻余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晚清时期的北京西直门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
他很关心诸位兄弟的交友,他说:
乡间无朋友,安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诸弟》)
所以他不惜很远的写信给阿弟,指示他们交友的道理: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
(《六月初六日致六弟》)
罗泽南像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石印本《紫光阁功臣小像》吴友如绘。罗泽南(1807年—1856年),湖南省双峰县人。晚清湘军将领,理学大家。咸丰元年(1851年)由附生举孝廉方正。咸丰二年(1852年)开始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生徒倡办团练,次年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自此率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因战功卓著,历迁任知县、同知、道员(加按察使衔)。罗泽南是湖南理学经世派的主要人物,一面反复研读“性理”,一面“究心水利、边防、河患等书”。其诗是湖湘诗派的重要代表,其文是桐城派之嗣响湘乡文派的典范之作。咸丰六年(1856年)在进攻武昌之战中,罗泽南中弹伤重而死。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
何璟说曾国藩“昔官京师,即已留心人物”,但他观察人,并不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懦,粥粥无能”,但他都能倾心相好,许为奇才。
他观察人才,能从极小的地方去注意。例如罗泽南少年时抑郁潦倒,但曾国藩因为他“十年之中,连遭期功之戚十有一,尝以试罢,徒走夜归,家人以岁饥不能具食,妻子以连哭三子丧明”,但他仍能“益自刻厉,穷年汲汲,与其徒讲论濂、洛,关、闽之绪”,所以他竞折节推重,倚如右手。又如江忠源的为人,因为他能扶邹柳溪、邓铁松两友的柩,行数千里,曾国藩许为侠士。又见他做秀水县知县,署内一贫如洗,“办赈务,办保甲,无一不合于古”,所以在文宗登极的时候,曾国藩极力保荐他。又如塔齐布,因为他起身很早,穿草鞋,朝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并且说:“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其知人有如此者。
塔齐布画像
塔齐布(1817年-1855年),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湘军名将。出身清军火器营,后为湖南绿营都司,累升至副将,并辅佐曾国藩创建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塔齐布收复湘潭,被越级擢升为提督。此后,转战湘鄂,收复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被授予骑都尉世职,与各路清军围攻九江。咸丰五年七月(1855年8月),塔齐布久攻九江不下,愤恨呕血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世传曾国藩精于麻衣相法,这话是靠不住的,但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所以他能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他对丁观人的方法,“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他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惭的人。
曾国藩能这样“冷眼识英雄”,所以在他夹袋中储藏了不少人物,等到一旦需用,他便亳不慌忙,把他平日登记下来的人才,才称其职的分配各种事务,而能一一胜任愉快。后来和太平天国开仗,曾国藩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卒能靠着他们的力量,把新兴势力的太平天国消灭掉,这不能不说是种因于当时做京官时观察人才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