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力比多到欲望三角——评基拉尔欲望学新说
摘要:本文介绍了勒内·基拉尔有关欲望的理论,即认为欲望并非传统认知的有关主体对客体的欲望,而是对他者的欲望,这个他者就是欲望介体。介体在欲望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刺激和增强了欲望,并被误认为是欲望本身。其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欲望;介体;三角
自弗洛伊德以降,文学批评的心理分析学派都接受了弗氏理论,将其用作解读诸多文学著作的工具。按照弗氏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所有精神活动的表层,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诉诸语言与理性。潜意识是人作为生物体的本能冲动。前意识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负责调节与监控。
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勒内·基拉尔独树一帜,否定了弗洛伊德对欲望的解析,根据他的理论,欲望并非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欲念,而是与介体构成三角。在主体对欲望对象难以企及时,转而对介体产生渴望。介体既是欲望对象,又是阻碍,阻力越大,对主体的刺激作用也越大,从而使得主体对介体产生更强烈的欲望。
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基拉尔将介体分为内介体与外介体。以《堂吉诃德》为例,堂吉诃德希望效仿骑士风范的顶峰阿玛迪斯,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欲望客体,他一举一动都模仿阿玛迪斯。“阿玛迪斯也正是这样,才成了勇敢的、心中充满爱情的骑士前进的方向、指路的明星、光辉的太阳。我们这些高举爱情和侠义旗帜的人,我们应该效仿他。”[1]此中的效仿对象远离欲望主体,难以企及,成为外介体的典型。
斯丹达尔的《包法利夫人》则经典地示范了内介体在欲望中扮演的角色。艾玛痴迷浪漫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使她的欲望失去了自发性,缺乏来自内心的自我暗示,她竭尽全力模仿她所向往的人物,着装、谈吐、社交等。与外介体不同,内介体处于欲望主体能够触及的范围,因而更能激发欲望,刺激欲望的增长。笔者引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段落,说明介体在欲望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爱情上,我们那个春风得意的竞争者,换句话说,我们的情敌,其实是我们的恩人。一个女人其实只挑起我们极其微弱的肉体欲望,竞争者给她平添了许多优点,我们却以为是她的本来面目。”在《欲望几何学》中,基拉尔透过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纯粹”爱情,看到了暴力在欲望三角中必不可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2]为了既描写纯洁之爱又不失去戏剧性,作者在这出爱情经典中注入暴力元素——两位主人公家庭之间由来已久的争斗和仇恨,在他们的感情中设置障碍,使一部本来平淡的爱情剧成为文学史上最感天动地的罗曼史。
基拉尔还分析了《伊万》这部作品。洛狄娜在丈夫战场丧命后,爱上了杀死丈夫的凶手。在这看似离奇的追逐中却有着内在的欲望逻辑——女主人公的欲望对象并非某个男子,而是这男子身后的“荣誉”光环,只要他是天下无敌的骑士,那么就是丈夫的不二人选。
基拉尔突破对欲望的传统认知,使人看见了欲望生发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隐秘机制:欲望并非对客体的直线性欲求,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三角甚至多边形态。欲望不是指向客体,而是指向他者,是一种诡异的对自己真正欲望的背离,即我之所欲并非我之所欲的情状。基拉尔的学说振聋发聩,使人以崭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欲望,也有力地揭示如广告、社会宣传等诱发人的虚假欲望的秘密,他的这一理论虽然是哲学和人类学的学说,但由于援引文学作品作为有力例证,也同样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基拉尔.欲望几何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