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典概述

汉代刘向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分编,共33卷,定名为《战国策》。它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至楚、汉之起以前,共245年间的历史。因而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渐渐残缺不全。如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有《蒯通说韩信自立》一篇,曾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淮阴侯列传注》所引,但后来《战国策》中此篇丢失。据《崇文总目》称,共散失11篇。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从士大夫的私人藏书中访求书籍,并加以校订,正其谬误,重新凑足了33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了出入。所以,历史上就存在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文,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figure_0089_0097
▲ 刘向像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如下:

(一)《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二)《东周策》1篇,分为22章。(三)《秦策》5篇,分为64章。(四)《齐策》6篇,分为57章。(五)《楚策》4篇,分为52章。(六)《赵策》4篇,分为66章。(七)《魏策》4篇,分为81章。(八)《韩策》3篇,分为69章。(九)《燕策》3篇,分为34章。(十)《宋卫策》1篇,分为14章。(十一)《中山策》1篇,分为10章。以上共33篇,486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校订的。

figure_0090_0098
▲《战国策》书影

《战国策》的学术价值,在于记载了战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

1.战国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34年是魏国强大和魏齐争霸时期,属战国前期。本期中的重大事件,如魏国霸业的形成,魏、齐的争衡和互尊为王,在《史记》中均语焉不详,若明若昧,主要靠《战国策》保存了这些事件的梗概。

2.从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288年齐、秦称帝,属于战国史的中期。《战国策》所载,此期的大事有:五国相王,齐破燕,苏秦和燕、齐的关系。

3.自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战国历史的第三阶段,属战国后期。这是齐、赵削弱,秦国由独立强大到统一的时期。尤其应提出的是《战国策》作为一部纵横家的言论集,特别记载了六国灭亡前夕合纵派游士的活动。战国后期,比较有力量与秦国相抗的是赵国,因为人民习于战争,又有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指挥作战,故“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许多合纵的故事,包括苏秦游说六国之辞和佩六国相印之说,大致都是这个时期编撰出来的。这些聚集在赵国的游士后来被范雎派人分化、收买、发生分裂,不再谈合纵,于是张仪为秦破纵连横的故事也就出现了。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话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受战国纵横家们的智慧、谋略的影响,至西汉时还涌现了陆贾、蒯通、主父偃、徐乐、邹阳、严助、庄安等一批纵横家。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战国策》中运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的散文学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相关链接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在社会经济方面,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在政治方面,由春秋时期小国林立的争霸局面,变为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大国争雄为主。这就促使各国国君和贵要人物去重视一些虽非出自世卿之家,但有某方面实际能力的人,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养士”之风。在这种形式的激发下,产生了怀抱各种政治主张的游士,奔走于列国之间,进行游说,希望自己的主张能被当政者采纳,而自己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