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回应与自评
姚铮 程越楷
非常感谢点评专家对本文研究议题在企业战略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性与趣味性”、研究资料与访谈数据的充裕性、研究设计与分析过程的严谨性等方面的认同。针对点评专家提出的改进意见,我们作如下的回应。
点评专家提出本文最大缺陷是文献分析比较粗糙,对后面的设计与分析缺少支撑,也就是全文缺少与文献之间必要的对话。我们认为,本文的“文献回顾”部分系统阐述了多元化动机(Ansoff,1965;Markham,1973;Williamson,1975;Teece,1982;Ravenscraf & Scheree,1987等)、多元化产业选择(Ansoff,1965;Wrigley,1970;Rumelt,1974;Porter,1980;Porter,1985等)以及多元化产业选择对财务绩效的影响(Prahalad & Hamel,1990;Singh等,2001;Tanriverdi & Lee,2008;Liebenberg & Sommer,2008等)等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了多元化理论的缺口:多元化产业选择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有关多元化动机对产业选择的影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正是在深度挖掘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多元化动机影响产业选择,产业选择影响企业财务绩效”这一有待验证的命题。在本文的“讨论与结论”部分,我们把从雅戈尔案例提炼的多元化动机维度与Montgomery(1994),Lu et al.(2004),Khanna & Palepu(1997),Guthrie(1997)以及Lee et al.(2008)等学者提出的市场势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代理理论和制度理论进行了比较,把从雅戈尔案例提炼的多元化产业选择维度与Porter(1985),Ansoff(1965),Wrigley(1970),Rumelt(1974)以及Prahalad & Hamel(1990)等提出的产业选择的相关性与吸引力观点进行了比较,把从雅戈尔案例提炼的多元化产业选择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维度与Prahalad & Hamel(1990),Singh et al.(2001),Tanriverdi & Lee(2008),Liebenberg & Sommer(2008)以及Elango et al.(2008)等对产业选择的相关性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比较,通过与文献之间的充分对话,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
点评专家提出本文研究设计和内容忽略了本文设定的很有研究价值的特定情境因素。正如本文“引言”中所述,民营企业是“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所处行业、管理模式、经营规模等方面的特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转型的压力更大。部分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是我国企业通过多元化实现经营转型的先锋。因此,民营企业非常适合作为企业多元化问题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并非在于探索民营企业在多元化方面与国有企业以及西方企业的异同,而是研究企业多元化动机如何影响产业选择,产业选择怎样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从而构建全新的多元化动机与财务绩效传导理论。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更接近西方的企业,对民营企业进行研究所构建的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点评专家提出内容编码分析本身提供的分析结论并不应该作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结论。在回答未开发研究领域中那些“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式的研究问题时,由案例构建理论的研究特别有效(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Edmondson and McManus,2007)。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展现丰富的质性数据来揭示证据和新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内容编码分析(Strauss,1987)是处理质性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由案例构建理论的规范方法。姚铮、王笑雨、程越楷(2011)通过对3个案例访谈资料的内容编码分析归纳出了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动因及其作用机理理论,首次从契约条款层面提出了条款设置动因向条款影响的传导关系。可见在面临较大理论缺口的情况下,对案例资料进行内容编码分析得到的结论不仅可以作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结论,而且是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重要依据。本文进一步将内容编码分析得到的结论与文献进行充分比较,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点评专家提出本文研究内容分析完全依据分析对象的内部访谈,无法克服被访谈者对案例公司的情感与判断偏差。本文使用Miles & Huberman(1984)的三角测量方法,从多个数据来源分析案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对雅戈尔高管的深度访谈、新闻媒体的报道、作为上市公司正式披露的信息、雅戈尔公司网站发布的信息和公司内部文档等。通过多角数据来源,本文得到200多万字的文档资料以及6万多字的雅戈尔资深高管的访谈资料,研究数据非常丰富。访谈资料是本文内容编码分析最重要的素材,本文的访谈对象包括雅戈尔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等6位高管,其中2位是雅戈尔的创始大股东,其他4位在雅戈尔的工作年限都超过15年。被访者深度参与了雅戈尔多元化的所有阶段,对雅戈尔的多元化经营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深度参与雅戈尔多元化全过程的高管言论是最权威、最可靠的数据。
徐淑英、张志学(2005)提出,全球管理知识要从在全新情境下针对具体情境的研究中获得。我们先是学习和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后来我们用中国数据检验西方管理理论,西方管理理论一直是中国学者顶礼膜拜的真理。我们不否认西方管理理论的贡献,但是,西方管理理论都是真理吗?为什么我们的研究都必须从西方管理文献出发?为什么我们总是认为不符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中国管理现象就是不正常?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提炼的理论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真理?我们应该改变一下管理研究中“鹦鹉学舌”的思维模式,积极推动中国的管理研究进入真正原创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徐淑英,张志学.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南大商学评论,2005(4).
[2]姚铮,王笑雨,程越楷.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动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管理世界,2011(2).
[3]Edmondson A C and Mcmanus S E.2007.“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32(4):1155-1179.
[4]Eisenhardt K M and Graebner M E.2007.“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50(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