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前史——鸦片战争以前的英东印度公司之广州茶贸易

第一节 减税法(Commutation Act)颁布之前

1.1634年至1770年之简介

中国唐代之时(7—10世纪),茶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内商品,而从中国的国内商品进一步成为国际性的商品,是由于近世各国东印度公司从事与欧洲间的贸易,使饮茶的习惯逐渐在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之间流行以后的事。

英国船曾经在1634年到广州,但由于与当地人有所冲突,因此贸易受阻。1669年英东印度公司从爪哇的万丹购进143.75磅茶,而开始中国茶的输入。注31689年,直接自广州购买。1690年买进38390磅,但1692年至1697年曾一度中断交易,1697年再开始,在17世纪末才只13082磅,但18世纪初期茶已成为一般重要的日用品,而由于18世纪中饮茶的习惯在英国一般家庭中(包括劳动阶级)逐渐普及的缘故,英东印度公司的中国茶输入量与年渐增,于1718年,超过生丝与绢,而在中国输出品中居首位。到1730年代初期,欧陆诸国的东印度公司亦从广州积极发展茶贸易,并且自欧陆走私转运至英国本土。特别是在176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输入量剧增,自1761年的2862773磅增加至1771年的6799010磅。注4

2.茶之走私贸易与减税

此时,世界局势有所改变:英法殖民地七年战争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商业界之主脑,而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78年的英法作战,1779年的英西之战、1780年的与荷兰的战争,使英国逐渐孤立,亦使新大陆的银供给中断,而导致英东印度公司因为购买资本之不足,乃不得不接受活跃在亚洲地区内的地方贸易商人(country traders)的补助;另一方面,一连串的战争使得英财政陷入窘状,只得提高茶税。茶税自从1660年以饮茶税的名义创设以来,常常改订(1689年改为关税),1768年至1772年,以从价换算是64%,1773年至1777年平均为106%,1778年至1779年平均为100%,1783年是114%,1784年则高达119%。注5

而中国茶虽为英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商品之大宗,但是数量却不多,例如1772年至1780年的年平均18838140磅的中国茶输出总量中,经由英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运输至英国的只有5639938磅(占29.9%),并且以年平均消费量而言,欧洲大陆诸国最大限为5500000磅,英国和北美殖民地至少可当为13300000磅,在这需要与供给的不平衡由于高率茶税使得茶价格高涨之时,欧洲大陆的剩余的7698202磅,经由走私贸易而流入英国。注6此时,在英格兰的茶商有34076人,在苏格兰则有956人注7,而其中大约有100位大资本商人独占着合法贸易(这些人大部分在伦敦),他们的业务与利润因为走私贸易而减损。所以为了增加正规茶之贸易量,降低茶价,并防止茶税收入的减少,而且赋予英东印度公司以与欧陆诸国的东印度公司之竞争能力,于是乃在1784年实施减税法(Commutation Act),把从价约120%的茶税大幅减至12.5%。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