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
人口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中居于重要地位。2017年4月3~7日举行的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第50届会议的主题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可持续发展”。这是继2015年第48届会议主题“实现我们希望享有的未来:将人口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2016年第49届会议主题“加强人口证据基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努力”之后,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连续将3届会议主题设定为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凸显世界人口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原则,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指出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并强调缩小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的差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等文件,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的观点,赋予可持续发展以新的含义。会议强调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后代人的生存所依赖的许多基本资源在枯竭,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增加有关人口问题的国际合作。会议同时还阐明了可持续发展同普遍与持续的贫困是不相容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消除贫困、普遍提高人民生活素质为目标。
2015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旨在推动全球在此后15年内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
为响应联合国《21世纪议程》,我国于1994年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16年9月,我国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白皮书,系统回顾了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议程落实工作的总体路径、各项发展目标的落实方案等做出详细部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和减贫领域成就显著;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教育、卫生、社会保护和就业机会等社会需求得到有效回应;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成效。另外,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面临艰巨挑战。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出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亟须优化调整;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任重道远。
人口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其自身的均衡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良好互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人口发展涉及人口总量调控、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本章着重考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新特点。厘清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人口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对于妥善处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