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年龄结构变动的因素分解结果与分析
(一)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将全国视为一个封闭人口系统,以2000年为基期,按照四种方案模拟历年分年龄性别人口,测算人口年龄变动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2000~201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测算结果显示,2000~2010年,全国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4.10%降至16.67%,减少了7.4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69.16%升至74.51%,增加了5.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从6.74%升至8.82%,增加了2.08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来看,该阶段生育率的变动使老龄人口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死亡率的变动使之上升了0.56个百分点,期初年龄结构则贡献了1.53个百分点。相应地,生育率、死亡率变动及期初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贡献率分别为-0.8%、27.1%和73.7%。可以看出,该阶段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是期初年龄结构,属于一种人口惯性的作用;其次是死亡率变动的影响,但其影响力只及期初年龄结构的1/3;生育率的小幅回升对于老龄化有反向的作用力,但其贡献率不足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乡-城转移人口及其年龄结构
以2000年为基期,分城乡模拟测算“假设封闭人口”历年分年龄性别人口;根据式(3-1)所示净迁移模型,区域实际人口与“假设封闭人口”之间的差值即为该区域的乡-城转移人口。模拟得到的乡村净转出人口略大于城市和镇净转出人口之和,这是由于测算乡村“假设封闭人口”时所采用的乡村生育率略高于乡-城转移人口的实际生育率。由于乡村净转出人口在逻辑上应等于城市和镇净转入人口之和,且两者差异并不大(人口总数相差不到1%),因此实际用于分析的乡村净转出人口取城市和镇净转入人口之和。表3-2所示为估算得到的2000~2010年城市、镇及乡村的乡-城转移人口及其年龄结构。
表3-2 2000~2010年乡-城转移人口(2010年)
表3-2中,净转入或净转出人口是指2000~2010年从乡村净转入城市或镇、居留下来且在2010年处于存活状态的人口。在这一时期,乡村净转出1.79亿人,占乡村“假设封闭人口”的21.24%。其中净转入城市9287.07万人,占乡村净转出人口的51.88%;净转入镇8614.72万人,占48.12%。乡村净转出人口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占82.56%,远高于该年龄段人口在乡村常住人口中的比重(70.78%)。转入城市与转入镇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亦有较大差异。转入城市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达90.26%,远高于镇(74.26%);转入城市的少儿和老龄人口比重则大大低于镇。
图3-2、图3-3所示分别为2010年乡村、城市及镇的2000~2010年乡-城转移人口年龄金字塔[3]及年龄结构分布,按5岁间隔分组。乡村净转出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6.2岁,大大低于乡村常住人口(35.8岁)。其中,20~24岁人口最多,为3463.20万人,比重为19.35%;15~19岁、20~24岁及25~29岁这三个连续年龄组合计7477.32万人,占比高达41.77%。对比2010年这三个年龄组的乡村常住人口(1.46亿人)可知,在15~29岁这一最年轻劳动力年龄组,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占原有乡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年轻人口的乡-城转移无疑会导致乡村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也会有效降低城镇老龄人口的比重。
图3-2 2000~2010年乡-城转移人口年龄金字塔(2010年)
图3-3 2000~2010年乡-城转移人口年龄结构(2010年)
城市和镇净转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3.8岁和32.1岁。转入城市的人口中,20~24岁年龄组最多,占28.93%,15~29岁人口合计占比高达55.02%,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转入镇的人口中,15~29岁年龄组占比为27.48%,只及该年龄组占城市转入人口比重的一半;30~49岁年龄组占32.52%,其中40~44岁占9.20%,成为仅次于15~19岁的5岁组;少儿和老龄人口比重也均高于城市转入人口及乡村转出人口。
(三)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按照四种方案分城乡模拟区域“假设封闭人口”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动情形,并结合乡-城转移人口的模拟结果,根据式(3-3)至式(3-6)对影响城乡老龄人口比重变动的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分别如图3-4至图3-6所示。
图3-4所示为2000~2010年城乡少儿人口比重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无论城市、镇还是乡村,影响该阶段少儿人口比重下降的最重要因素均是期初人口年龄结构。对城市和乡村而言,仅次于期初年龄结构的影响因素是人口的乡-城转移,该因素使城市少儿人口比重下降了1.48个百分点,而使乡村上升了1.04个百分点;生育率与死亡率变动的影响都很小,最大的贡献值仅为0.24个百分点。对镇而言,人口乡-城转移的影响力低于生育率的影响,但总体上,生育率、死亡率变动及人口乡-城转移的影响力均远小于期初年龄结构。
图3-4 2000~2010年城乡少儿人口比重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图3-5所示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对城市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口乡-城转移,这一因素使得该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了3.04个百分点;其次是期初年龄结构,贡献了1.48个百分点;生育率、死亡率变动均具有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作用,但贡献值都不大。对镇而言,期初年龄结构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了4.95个百分点;生育率、死亡率变动及人口乡-城转移均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产生拉低作用,但贡献值都不大。对乡村而言,期初年龄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的贡献值高达7.65个百分点,但人口乡-城转移因素对冲了这一贡献值的三成,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拉低了2.3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都不大。
图3-5 2000~2010年城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图3-6所示为各因素对该阶段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对镇而言,期初年龄结构对该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死亡率变动的影响,但贡献值只及前者的五分之一;生育率变动及人口乡-城转移的影响很小,贡献值均低于0.1个百分点。对城市和乡村而言,人口乡-城转移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乡村的影响力已超过期初年龄结构,成为该阶段乡村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驱动力,贡献值高达1.28个百分点;人口乡-城转移对城市人口老龄化则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将该阶段城市老龄人口比重拉低了1.56个百分点;死亡率的变动分别将城市和乡村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0.58个百分点和0.52个百分点;生育率的影响最小,几乎可以忽略。
图3-6 2000~2010年城乡老龄人口比重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通过测算人口乡-城转移对老龄人口比重变动的贡献率可以定量分析城镇化对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如表3-3所示,人口乡-城转移对该阶段城市和乡村人口老龄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18.0%和43.4%。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口的乡-城转移,2000~2010年城市老龄人口比重变动幅度将提高1.18倍,即从上升1.32个百分点变为上升2.88个百分点;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变动幅度将拉低43.4%,即从上升2.96个百分点变为上升1.72个百分点。按贡献率来比较,城镇化的净作用分别位居乡村和城市老龄人口比重变动影响因素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对城乡人口老龄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3-3 2000~2010年各影响因素对城乡老龄人口比重变动的贡献率